本報重慶2月10日電(記者張國聖)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遺址中含「巫山人」化石的地層,其地質時代為距今214萬年前,比之前的結論提前了10萬年。「龍骨坡文化」的出現則早於214萬年前,並延續至距今100萬年前。課題組撰寫的研究論文2014年已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發表。
海拔約800米的龍骨坡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1984年在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首次發現了龍骨坡古人類遺址,並在此發掘出距今約204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龍骨坡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東亞人類搖籃」。但在此發掘出的靈長類下頜骨化石到底屬於人還是屬於猿,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有不同觀點。2011年至2012年,國家文物局批准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對龍骨坡遺址進行系統發掘,又獲得了數百件哺乳動物化石和有明顯人工痕跡的石製品。魏光飈帶領課題組對上千件石製品及其特殊埋藏現象進行研究,首次提出龍骨坡遺址出土的石製品中存在「原型手斧」,以充足的實物證據肯定了「龍骨坡文化」的存在。
據魏光飈介紹,體質人類學將兩足直立行走作為人類最初的獨有特徵,考古學上則將是否能有意識地製造和使用工具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創造了「龍骨坡文化」的「巫山人」到底是人還是猿?課題組認為,「巫山人」很可能在體質人類學上還是「猿」,但在考古學上又屬於「人」的範疇。這種廣義的「巫山人」從依賴天然工具發展到以自制的石器工具獲取生活資料,逐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實現了從「猿」到「人」的演進。
2004年,考古人員在龍骨坡遺址西南4公裡處,發現了海拔1400米的玉米洞遺址。研究人員在此發掘並獲得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骨器、角器與牙器總量超過5000件。經測定,這些出土器物的時代為距今40萬年至1萬年前,即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延續至晚期,對於研究從距今40萬年以來人類的智力發育、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演變等,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境內,距今10萬年至5萬年這一期間的人類化石或文化遺存極其稀少,而玉米洞遺址中第三文化層的時代為距今7.8萬年至7.5萬年,正好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段內。
魏光飈說,玉米洞遺址的特殊地貌及遺址中石制器和哺乳動物化石高度富集,表明這裡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的一個居住和屠宰獵物的場所;出土器物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也證明,三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存在著一種獨特的、一脈相存的舊石器文化;這些器物也很可能成為現代中國人是本土起源的最有力的考古學證據。
由魏光飈領銜的中、法專家團隊對玉米洞遺址出土器物的合作研究表明,玉米洞遺址的石器具有獨一無二的技術特徵,與歐洲、非洲、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的石器文化都有明顯的差異。玉米洞遺址的年代覆蓋了現代人出現的時間範圍,是這一期間古人類成功適應三峽地區特殊的森林環境並與其實現良性互動的產物,其石器加工技術在其他地區尚未發現,與周邊屬於「現代人」的石器加工技術也風格迥異,體現出文化的原創性、高效性和特殊性。魏光飈認為,對龍骨坡和玉米洞的深入研究,或許能揭示這兩個遺址間存在著重要聯繫,從而證明兩者在史前文化上的延續性、關聯性和變異性,也有助於了解這一地區從200多萬前至今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貌、古動物群、古植物群的演變及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