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漸為人知的神秘土地——龍骨坡
在山之間,是大片的平地,村民的房舍就散布在縱橫的阡陌上。田裡是水稻收割後的茬子,雖是初冬季節,有的卻泛出新綠來。
一扇紅漆大門的平房,坐落在山腳下,門前是一條河,由於冬天缺水而斷流。趙遠菊坐在門口,一針一線地納鞋底子,不時地抬頭向對面山上望望,因為名震中外的「巫山人」發現地——龍骨坡遺址就在對面的山上,而她,肩負著守護的責任。
龍骨是古化石在中醫藥學上的稱呼,因為可以入藥,古化石的中藥名就叫「龍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川東、湖北等地,人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大批龍骨出現在中藥鋪裡,與一般龍骨不同的是,這種龍骨個頭特別大,一些類似動物腿骨的化石,竟然有臉盆那麼粗,還有一些類似動物牙齒的化石,有成人鞋底那麼大。
由於太大,在中藥鋪裡,這些化石被分割粉碎成小塊,再一兩一兩地稱給來看病的病人。
龍骨從何而來?在政府的組織下,各路人馬明查暗訪,發現這些龍骨均來自湖北建始縣、天星橋等地。於是,由文物部門組織的調查人員奔赴湖北建始、天星橋,查獲了大批動物化石,在對藥鋪經營者的詢問中得知,這些龍骨均來自一個叫大廟龍坪村的地方,而大廟就是現在的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就在廟宇鎮集市的旁邊。
重慶歷史的最初記憶——巫山人
近年雖有專家提出了「亞洲起源說」,我國先後發現了「北京人」、「元謀人」、「鄖縣人」等不少直立人化石材料,但最古遠的元謀人(猿人)也只有170萬年,沒有超過200萬年的,使「亞洲說」缺乏有力的實物材料作支撐,難與發現了有170萬年的直立人和300萬-500萬年古猿人化石的「非洲說」相提並論。
1985年10月13日,龍骨坡的「巫山猿人」首次被發掘出來;1986年10月24日又再有發現。經測定,「巫山猿人」距今201萬-204萬年,屬於早更新世早期,比「元謀人」早30萬年。屬當時我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人類學家賈蘭坡稱之為「亞洲金牌」。
質疑中探索的科學家——黃萬波
在1985年巫山龍骨坡下頜骨化石被發現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到底是人還是猿?年代判斷是否準確?為什麼龍骨坡遺址發現的石器那麼少?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科學家。
由於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爭議,著名古生物學家吳新智就不同意其為人類的說法,國際古生物學界對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
在國內外專家的質疑聲中,1997年—199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重慶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再次來到龍骨坡。這次除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20餘件以石灰巖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器。
2003年—2006年,中法聯合考察隊在龍骨坡進行了第三次發掘,除發現重要的巨猿等哺乳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數百件以變質灰巖為主的石器。由於改變了發掘方法,考古人員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地層剖面上揭示了23個不同時代的居住面。
黃萬波解釋道,古猿與人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形態,兩者有顯著差別,但是在某些方面模稜兩可;二是文化,因為文化是基石。光說形態,不考慮文化的話,不可能把現代人的起源討論清楚,因為證據不足,亦難令人信服。1960年,考古學家喬納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了能人頭骨,信息傳出後,不少人依其形態比較,認為能人不是人而是猿。隨後,他們在能人化石的同一層發現了大量石器,從而為人與猿之爭畫上了句號。
巫山人終現我們眼前——巫山博物館
2012年12月,巫山博物館正式開館,神秘的龍骨坡「巫山人」亮相於世人的面前。
重慶市巫山縣博物館位於長江三峽壯麗的巫峽與5A級景區大寧河小三峽交匯處,主體建築體現濃鬱的巴渝特色,呈現鮮明的現代感,線條流暢,唐貌風格,大氣簡潔,與山水港灣自然風景完美地融為一體。
從80年代開始挖掘地下文物,從距今204萬年「巫山人」至18萬年、1.5萬年文物和挖掘三峽庫區水淹線下新石器時代、戰國、漢、唐、宗、元、明、清的歷代文物都有,挖掘漢墓超萬座,系「中國地下文化通史。」館藏文物4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1000餘件,上至「巫山人」,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
在寬敞的展廳復原了原始時代猿人生活,讓中外嘉賓和市民觀眾感受。在二樓展廳一角建造了4米深、4米高的實景山洞,塑造了「巫山人」原體和複製了石器等文物,洞內長滿了植物,呈現古人類的生活情景。
(@巫山人文地理)
原標題:龍骨坡巫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