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出土過這麼多遠古哺乳動物化石

2020-12-06 上遊新聞

04-20 09:32:52 來源:巴渝民宿微信公眾號

重慶,素有「建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之稱,這片8.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38個區縣中就有24個區縣發現恐龍化石近70餘處。不斷的野外調查顯示著重慶市內其他動物、植物還有遺蹟化石也豐富多彩,其中很多化石是同類化石中的佼佼者。

萬州鹽井溝化石群

重慶保存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化石群

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化石群是重慶最早研究的化石,也是保存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化石群。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有近一個半世紀歷史,而其誕生是以英國人歐文在1870年發表的《On fossil of mammals found in China》一文為標誌。這篇文章所描述的是英國外交官羅伯特·斯文在上海的中藥店收集的產自重慶府的一批化石。之後,德、日科學家又描述了重慶東部灰巖裂隙中的哺乳動物化石。

1921-1926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中負責化石調查的古生物學家瓦爾特格蘭傑,收購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化石,並全部用船運送至美國紐約保存至今,成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精品之一。這批化石就是產自重慶萬州鹽井溝的哺乳動物化石群,規模堪稱重慶哺乳動物化石之冠,涉及7個目共29種。

鹽井溝巨貘化石

重慶保存最完成的巨貘化石

巨貘是一種一萬年前已經滅絕的動物。巨貘在貘類家族中算大塊頭,成年個體身長達2米,肩高1米左右,平均體重500千克,習性類似於河馬。巨貘化石經常發現與我國南方洞穴化石堆積中。

圖為現生貘類

其中最大、最完整的巨貘化石當屬重慶萬州鹽井溝新發現的100多萬年前骨骼化石。鹽井溝巨貘在體積上比現生的類型大兩倍以上。巨貘可能代表了貘類演化的頂點,比任何一種現生的類型更加特化,差異程度明顯,顯示了貘演化的最終趨勢。

東方劍齒象

重慶最古老最完整的大象

如果回到百萬年前更新世的重慶,你就能看到成群的野生大象自由愜意地生活在河邊林中,這就是東方劍齒象。東方劍齒象在分類學上屬於劍齒象科、劍齒象屬,是脊齒型真象最為繁盛的一個屬。

古生物學家在萬州鹽井溝發現了東方劍齒象的完整化石。這些遠古大象的化石發現與巖石裂隙的黏土中,身體的骨骼基本保存完整,如今已經將其裝架站立在博物館中,供人們瞻仰風採。

龍骨坡熊貓化石

重慶最古老的熊貓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今天的我們無數人為之憨態可掬的身影而瘋狂,科學研究也表明熊貓曾經在重慶的山林中生活過。

龍骨坡出土的小種大熊貓頭骨

重慶最古老的熊貓,當屬巫山龍骨坡的大熊貓化石——小種大熊貓。小種大熊貓化石年代測定距今180萬-248萬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小種大熊貓化石。小種大熊貓已經被認為是大熊貓的老祖宗,這表明大熊貓不但起源於龍骨坡,而且還在長江流域進化繁衍。

原標題:重慶地質知識——遠古哺乳動物化石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泗洪縣發現的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今日出土
    宿遷網訊 (記者 裴凌曼)5月中旬,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發現的一具較為完整的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6月7日上午,在中科院和相關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協助指導下,開始陸續打包出土。在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古菱齒象的發掘現場,記者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對古菱齒象散落的骨骼進行石膏打包工作。為避免骨骼散落,考古人員正在對每一塊骨骼進行加固。由於連續的陰雨天氣,這對出土工作帶來了很大困擾,目前整個打包出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預計9號將全部完工。
  • 重慶普安為啥有這麼多恐龍化石
    聊點科技【重慶普安為啥有這麼多恐龍化石】重慶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群目前發掘暴露出來的化石已接近1萬塊,包括基幹蜥腳型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以及以蛇頸龍類、龜類等水生爬行類動物化石和雙殼類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 ...是出土在雲南元謀縣境內的元謀人嗎?可是最近有看到重慶巫山...
    對於重慶巫山出土化石的定性(一門齒和一段有兩顆牙齒的下頜骨),到底是猿還是人,學界是存在著爭議的,研究古人類的學者們並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巫山龍骨坡遺址出土的數百件打制石器肯定是人為製作的,表明這裡曾經有古人類活動。中科院雙古所高星老師指出「龍骨坡出土化石和石製品的地層年代被確定為2.2Ma(220萬年),龍骨坡是中國與東亞迄今最早的人類駐足地,而且是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
  • 尚志市郊發現古植物化石群|my399.com
    化石中有多種古植物。    在遠古時代,哈爾濱這塊沃土是什麼樣子?這道曾經的無解之題,隨著近日尚志市大量植物化石的出土,可望揭開謎底:當年,這裡植物種類繁多,枝繁葉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宜居地」。
  • 我國國土生活過哪些巨型動物?該恐龍重50多噸,還有最大哺乳動物
    由如今上溯到恐龍時代,我國也是大型恐龍的主要活動區,恐龍門類中,著名的馬門溪龍,就發掘於我國的四川宜賓市馬鳴溪渡口,其化石保存十分完整,這種蜥腳類亞馬目恐龍體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體重在30~55噸之間,是已知最大的恐龍之一。雖然有阿根廷龍和易碎雙腔龍被認為體型更大,但是這兩種恐龍的化石都非常少,基本都是只出土了幾塊大型骨骼,因此真正的體型大小還有爭議。
  • 石家莊滹沱河沙場現160萬年前古菱齒象化石(圖)
    古菱齒象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前,比猛獁象還早  近日,省城藏石愛好者孫建發,在滹沱河無意中發現兩塊石頭,經專家鑑定為古菱齒象的牙齒和腿骨化石。據介紹,古菱齒象的牙齒化石出土較少,有一定收藏價值。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5月3日記者從我市的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獲悉,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裴樹文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等對華龍洞中更新世人類化石的研究論文,為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更新世人類化石研究意義重大   為何要研究更新世人類化石?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那是1956年,這一帶的農民在巖洞中挖「龍骨」即挖古脊椎動物化石賣時,挖出了一個完整的人形頭骨化石。在人們爭相傳看時,不小心將頭骨摔碎。後來摔碎 的頭骨被供銷社收購。消息傳到縣一中,當時的生物教師陳明治帶著學生到供銷社察看,他們從龍骨堆中找到了一塊古人類上顎骨,上面還附有兩枚牙齒,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 究院賈蘭坡教授鑑定,確定為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化石,其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 代範圍,距今約19萬年。伴隨「長陽人」出土的還有大象、熊貓、梅花鹿等動物化石。「長陽人」是我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於縣城城關鎮梁家莊,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由一號展覽館、二號展覽館、三號展覽館三個造型別致的獨立建築構成,呈「品」字型布局。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重慶:考古發現三峽地區或曾屬熱帶氣候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 劉恩黎)日前,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重慶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進一步推測出上萬年前三峽地區的氣候類型。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今,後發現了33處恐龍活動的遺蹟,並發掘出土了完整的青島棘鼻龍、諸城巨型鴨嘴龍骨架和霸王龍、原角恐龍、鸚鵡嘴龍等化石3萬多件。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撒哈拉沙漠出土大量魚類化石,大象、河馬和犀牛也在那裡生活過
    據《每日郵報》2月19日報導,撒哈拉沙漠的一座山裡出土了大量化石,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絕大部分化石都屬於魚類。一名羅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表示,撒哈拉沙漠在很久以前不僅有河流,而且還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據報導,古生物學家在撒哈拉沙漠的Tadrart Acacus山發現了17551塊可辨認的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覆蓋了10200年前到4650年前之間。羅馬大學的Savino di Lernia和他的同事對這些化石進行了分析。di Lernia說:「在此期間,撒哈拉中部比現在潮溼得多。那是一個類似於大草原的環境,生活著大象、河馬和犀牛等大型動物。」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公布,安徽這一遺址出土化石上榜!
    華龍洞遺址遠景圖(資料圖)2014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了連續5年系統發掘,先後發現了16件古人類化石、1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43種哺乳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人類化石的年代被確定為距今33.1萬至27.5萬年之間。
  • 萬年前冰河時期 重慶三峽地區曾是亞歐大陸動物避難所
    由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龐麗波、陳少坤、黃萬波、吳雁、魏光飈聯合撰寫的論文《中國三峽地區迷宮洞遺址哺乳動物群的古環境與年代學分析》日前發表在世界知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上,引起國際關注。    記者了解到,這是(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歷時數年的研究成果首次對外發布。    這個迷宮洞裡到底有些什麼?它又告訴了我們什麼?
  • 遼寧建昌出土最早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圖)
    中華侏羅獸化石復原圖本報訊(記者趙穎彥)體重僅為13克左右,生活在距今1.6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華侏羅獸化石被發現。據研究分析表明,它是包括人類在內當今所有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曾祖母"。今天上午,北京自然博物館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發布了該消息。據介紹,中華侏羅獸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於2009年發現,標本目前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收藏。據季強介紹,中華侏羅獸出自遼寧建昌縣玲瓏塔地區距今1.6億年的髫髻山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
  • 猛獁象牙如果禁止交易,野生大象可能因此滅絕,青岡縣曾出土10萬件
    努力做綏化人最喜歡的公眾號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猛獁象吧,曾經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也是陸地上生存過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它們廣泛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在公元前1萬年,猛獁象陸續滅絕。在遠古時期的綏化市青岡縣的位置上就曾生活著大量的猛獁象,而且根據考古發現,全縣有古生物化石出土點達40多處,覆蓋了全縣15個鄉鎮中的12個,現已出土化石數量十幾萬件,古脊椎動物化石骨架達100多具。野生大象不斷被獵殺提到猛獁象了就不得不說說近些年來逐漸減少的野生大象了,因為象牙的價值很高所以野生大象不斷被獵殺,所以數量迅速下降。
  • 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
    重慶晨報訊 記者 傅柃暢 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  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專家現場確定化石年代  昨天上午,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專家來到發現疑似烏龜化石的工地,現場查看。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欒川縣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引起國內考古界的巨大震動。   趙凌霞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是國內古人類牙齒研究的權威。去年10月,她初步鑑定後,確認這6顆牙齒化石是古人類牙齒化石,有幼年和成年個體。她認為,從形態學來看,無論大小還是咬合面的形態,這6顆牙齒都具有比較原始的一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