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出土大量魚類化石,大象、河馬和犀牛也在那裡生活過

2020-11-24 騰訊網

據《每日郵報》2月19日報導,撒哈拉沙漠的一座山裡出土了大量化石,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絕大部分化石都屬於魚類。一名羅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表示,撒哈拉沙漠在很久以前不僅有河流,而且還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

據報導,古生物學家在撒哈拉沙漠的Tadrart Acacus山發現了17551塊可辨認的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覆蓋了10200年前到4650年前之間。羅馬大學的Savino di Lernia和他的同事對這些化石進行了分析。di Lernia說:「在此期間,撒哈拉中部比現在潮溼得多。那是一個類似於大草原的環境,生活著大象、河馬和犀牛等大型動物。」

報導稱,在該地區發現的魚類化石中,大約66.4%是鯰魚,33.6%是羅非魚。魚骨上有燒焦和切割的痕跡,這表明當時的人類曾捕撈魚類作為食物。除了魚類,這些化石中還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兩棲動物。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哺乳動物數量的增加,魚類開始消失。隨著氣候的變化,魚類賴以生存的湖泊和沼澤開始乾涸,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這可能迫使人類和動物開始改變飲食,並依靠狩獵生存。

在5900年至4650年前的動物化石裡,魚類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時,魚骨只佔總數的48%。其餘的骨頭大部分屬於哺乳動物,如綿羊、山羊和牛。化石記錄表明,撒哈拉地區的環境在大約7400年前開始變幹。

研究還發現,羅非魚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得非常明顯,這可能是因為鯰魚有輔助呼吸器官,使它們能夠呼吸空氣,並在淺水、高溫的水中生存。這些發現揭示了該地區劇烈的氣候變化,最終導致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驚現成千上萬具魚類遺骸 幾千年前曾到處是湖泊
    撒哈拉沙漠驚現成千上萬具魚類遺骸 幾千年前曾到處是湖泊  olivia chan • 2020-02-22 15:46:46
  • 撒哈拉沙漠裡為什麼有一些壁畫,遠古時期這裡是否有人居住?
    壁畫之謎1850年,德國年輕的探險家巴爾斯首次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這些神奇的壁畫。畫中有水牛、犀牛、河馬等水生動物,但沒有他苦苦追求的「沙漠之舟」駱駝巖畫。回國後,他發表文章說,水牛、犀牛、河馬等水生動物與草原綠洲有關,而與沙漠有關的駱駝巖畫卻沒有同時出現,這說明撒哈拉沙漠在古代是草原綠洲地區,而不是乾旱荒涼的沙漠。巴爾斯進一步提出撒哈拉沙漠地區可分為水牛期和駱駝期兩個歷史和自然階段。壁畫中的動物形象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畫面栩栩如生,創作技巧高超。
  • 犀牛的祖先找到了!和現在的外形差異巨大,如今仍生活在地球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生活著一種龐然大物,它們雖然看起來體肥笨拙,但是它們卻皮糙肉厚,而且性格非常暴躁,這也讓它們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卻幾乎沒有什麼天敵,這種動物就是犀牛
  • 撒哈拉沙漠要變綠?科學家:或23000年重複一次,曾是河馬的故鄉
    一般人對沙漠的印象都是乾燥缺水和很難看到植物,但這些土地下卻往往都埋藏著大量石油等稀有物質,而考古學家們最喜歡的目的地類型之一也是沙漠,因為這裡很可能會發現陸地上都難以找到的古生物化石,甚至是古代人類社會的重要文物。
  • 河馬的糞便為什麼會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原因是太肥沃了
    河馬河馬是一種最大型雜食性、水陸兩棲的動物,平常喜歡生活在水裡。但因為河馬沒有盲腸(盲腸負責吸收水分)並且結腸很短,這造成了河馬的水分吸收利用效率極其低下,糞便含水可達90%,由於大量水都流失出動了,所以河馬需要經常大量飲水,這樣才能身體不至於脫水,所以河馬生活不能離水太遠。
  • 撒哈拉沙漠下面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縱觀來看,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這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你可曾想過,6000年前這個地方並不是一片沙漠,有350萬平方公裡是綠色的海洋,生活著眾多的部落和居民。
  • 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夠泡杯咖啡,卻有3000人離不開
    按照《柯本氣候學》分類,撒哈拉沙漠中(非邊緣)可供人類建立城鎮並維持生活的綠洲只有18個。但實際上,撒哈拉沙漠裡的大型綠洲至少在500個以上,只可惜大多數綠洲水源都被鹽晶或礦物質汙染,部分綠洲湖泊的鹽度甚至超過30%,馬裡阿扎萊鹽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人們都不用曬制就能從湖中直接取得鹽礦。
  • 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夠泡杯咖啡,卻有3000人離不開
    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個謎,由於牽涉到太多國家,使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自始自終都沒有明確數字,就連NASA和歐空局也只能通過航跡測出大致面積,也就是目前被廣泛引用的920萬平方公裡。
  • 沒有天敵的動物;丹頂鶴、大象、犀牛及河馬
    三,大象,犀牛,河馬,這三位在陸地草原上沒有天敵。a,一頭成年的非洲象,肩高4.3至4.5米體重5.5至8噸,粗壯的四肢能夠支撐身體快速奔跑,嗅覺和聽覺都非常好,加上長1.5米-2.5米左右的象牙,武力值獨步非洲草原。
  • 化石,摩洛哥的另類特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一樣令人想不到的物品——化石。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好奇呢?摩洛哥怎麼會出產化石?說到摩洛哥的化石我們不得不提撒哈拉沙漠,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被譽為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撒哈拉沙漠,也是毫無生機的。但是你絕對想不到在遠古時期,撒哈拉沙漠生機勃勃的景象。
  • 和獅子!大象!非洲豹!犀牛一起跑,非洲五大猛獸馬拉松!
    和非洲五大猛獸面對面! 比賽和我們的酒店所在地,是南非著名的恩塔貝尼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裡的山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獵豹聚居地,犀牛和河馬和平相處在草甸區,成群的疣豬、黑斑羚、瞪羚.....嗯,非洲犀牛!  恩塔貝尼這裡生活著我們容易見到的白犀牛( 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全球僅剩2隻雌性 ) 和不太容易見著的屬於極危物種的黑犀牛。犀牛角由於在東南亞等許多地區被認為具有某種藥理作用而供不應求,這也導致了許多盜獵者大肆捕殺非洲犀牛。
  • 撒哈拉之眼就是遺失的亞特蘭蒂斯文明的中心城?
    解鎖未知領域在非洲北部有個非常有名的沙漠叫撒哈拉沙漠,那裡以神奇的撒哈拉之眼而著名。因為撒哈拉之眼自從被發現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它最有可能是遺失的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遺址。亞特蘭蒂斯是一個擁有高科技的海底文明,數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它的遺蹟。雖然已經找到了一些疑似的遺址和線索,但都沒有被最終確認。
  • 在重慶,出土過這麼多遠古哺乳動物化石
    1921-1926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中負責化石調查的古生物學家瓦爾特格蘭傑,收購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化石,並全部用船運送至美國紐約保存至今,成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精品之一這批化石就是產自重慶萬州鹽井溝的哺乳動物化石群,規模堪稱重慶哺乳動物化石之冠,涉及7個目共29種。鹽井溝巨貘化石重慶保存最完成的巨貘化石巨貘是一種一萬年前已經滅絕的動物。巨貘在貘類家族中算大塊頭,成年個體身長達2米,肩高1米左右,平均體重500千克,習性類似於河馬。
  • 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史前鱷魚化石
    鼠鱷的藝術想像圖。豬鱷的復原模型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真實化石。  據《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億年前生活在那裡的5種史前鱷魚化石。其中一種的牙齒就像是野豬的長牙,另一種則長著像鴨嘴的口鼻部,一些還以小恐龍為食。 據介紹,在距今大約1億年前,這些可怕的食肉動物穿梭在非洲沼澤地、湖泊,四處尋找小恐龍,並以魚、蠐螬為食。與現代鱷魚不同,史前鱷魚在陸地的活動同它們在水中一樣的敏捷。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以上這些史料都說明,在一兩千年前的南方兩廣地區生活著大象和犀牛。不僅有史料的記載,還有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廣東肇慶金利鎮出土過象骨,廣西扶綏縣出土過犀牛骨、象骨。大象犀牛的「美好年代」那為什麼現在兩廣境內沒有大象犀牛了呢?究其主要原因皆跟氣候變化有關。大象犀牛都是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今兩廣的氣候基本不適合它們生存,自然就消失了。但在一兩千年前中國的氣候不是這樣的。
  • 河馬和大白鯊誰更厲害?答案可能給你想的不一樣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河馬 河馬是現存陸地上體型第三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和犀牛河馬雖然體型不如以上兩種動物,但是,河馬屬於半水生動物,在水中,即使兇猛的獅子、鱷魚都不敢輕易招惹它。 從分布上看,河馬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根據不同的分布,河馬又分為5個亞種:安哥拉河馬、南美河馬、尼羅河馬、東非河馬以及查得河馬。
  • 巖畫記錄撒哈拉曾經的青翠蔥蘢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潘亮】英國廣播公司近日發布一項中美歐科學家聯合完成的報告預言稱,若無法有效遏制氣候變暖,到2070年,地球1/5面積將「熱成撒哈拉」。然而,誰能想像6000多年前的撒哈拉大漠原就是一片青翠蔥蘢的叢林。「那定是片浩渺無垠、沒有生機的茫茫沙海」。未曾見識撒哈拉的人常常如此想像和描述這個地球上最為著名與廣闊的沙漠。
  • 未解之謎:撒哈拉沙漠壁畫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巖壁中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千米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致、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 未解之謎:撒哈拉沙漠曾是生機綠洲,滄海桑田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古人難道會選擇在沙漠裡延續文明嗎?當然不可能,唯一能夠說得通的就是這裡曾經是宜居地點,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綠洲,從古至今,究竟經歷了什麼?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的北部,氣候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就算是一篇普通的沙漠,我們也能想像到沙漠裡有多「乾渴」,更不要說這個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最大的沙漠了,氣候條件可想而知。但這麼大的一塊土地,真的從古至今都是一片荒漠嗎?
  • 地球傾斜0.6度,綠洲變沙漠,草原鬱鬱蔥蔥才是撒哈拉原來的模樣
    根據 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施密特的研究,重大的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態環境,也顛覆了當地人的生活。約在八千年前,地球的傾斜角度從24.1度變成了23.5度,0.6度的變化足以導致氣候模式翻天覆地式的改變,「綠色撒哈拉」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