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24世紀,中國古人就開始了有組織的天文觀測活動,古往今來曰宙隱語天地,就是說空間是與時間,是宙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宇宙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在現代宇宙學中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人類終於開始更加貼近更加系統的研究,無垠的宇宙,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知道了宇宙也會有終點,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將宇宙比作一個人,那他也會有壽終正寢的時候,宇宙也將在漫長的歲月之後,慢慢地被虛無吞噬,最終陷入永恆的死寂,所以,為了更好地研究宇宙,同時也為了更精確地推導出宇宙的最終結局,科學家們將宇宙的一生分為了五個紀元,並且認為宇宙中所有的文明將在宇宙的第三個紀元滅亡,那麼具體是如何劃分的呢?
宇宙形成之後的第一個紀元,成為原初紀元在起點爆炸形成宇宙的瞬間,物質和能量傾斜,許多大質量的恆星開始出現,因為質量太大,所以他們內部發生的反應也非常劇烈,導致這些大質量恆星通常在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年內就會燃燒殆盡,然後爆炸產生黑洞拋射出其他的物質,而這些物質在力的作用下,組成了二代恆星和行星奇點爆炸約四億年後,宇宙中開始產生大量的二代恆星,標誌著宇宙進入第二個紀元恆星紀元,此時,宇宙被各種恆星所主宰變得適宜生命活動,我們人類目前也正處於這個紀元當中,不斷運動的星系攪拌著星雲,進而形成新的恆星,但星雲遲早有耗盡的那一天,據估計,在數十億年之後,宇宙中的新生恆星數量就會開始變少,而宇宙中已經形成的恆星,但部分也將會在那之後走上陌路,不過,那些質量小的恆星,擁有更長的壽命,因為他們在核聚變反應中,把氫轉化為氦的速度更慢,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宇宙中最小的紅矮星可以持續10000億年的時間,意味著在宇宙幼年時形成的紅矮星,到現在只消耗了1%左右的氫元素,所以他們還可以維持很長很長的時間,在其他恆星大多開始消亡時,只有那些長命的紅矮星還在發著光,等到幾萬億年後最後一顆紅矮星系滅宇宙中釋放能量的,就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或許還有一些棕矮星。
此時就到了第三個紀元,此時的宇宙幾乎已經沒有任何能量供生命活動,只留下了一些死寂的行星和演化到末日的恆星以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形式存在著,因此,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將滅亡包括人類,這時唯一能發射的天體,或許就是剛形成的中子星和白矮星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也會慢慢冷卻,並在幾萬億年之後看到現在的室溫水平,整體上看,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在慢慢變冷,不過有趣的是,在這個黑暗而寒冷的紀元中一位迸發出一絲光明,白矮雙星最終會在引力的拉扯下撞到一起,撞擊的瞬間會產生超過1000個銀河系的亮度,然後變成超新星,不過這只是一段極為短暫的光明,黑暗很快會吞噬整個宇宙在經歷漫長的半衰期之後,隨著最後一顆簡併天體消失,宇宙中除了黑洞之外的所有天體都將會消失,進入黑洞紀元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連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能吞噬掉宇宙中幾乎所有物質,但她也並不是完全的只進不出。
而是會穩定的往外發射粒子來減少自身的質量,科學家們稱之為黑洞的蒸發,經過計算,學者們認為,如果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3倍,那麼它完全蒸發大約需要耗費十的68次方年,而星系中心的黑洞如果要完全蒸發掉的話,需要大約十的92次方年,當宇宙中最後一個黑洞完全蒸發就意味著來到了宇宙最後一個紀元黑暗紀元,這個紀元,可以說是真正的黑暗和永恆,因為宇宙中只剩下幾乎沒有任何能量的光子,以及亞原子粒子,而這個時候的時間也已經沒有了意義,因為這個紀元的持續時間將是無窮的宇宙近乎永恆,而人類在時間洪流中,不過是微小細莫朝菌不如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我們身在宇宙之中,但由於自身生命的局限,無法知道宇宙究竟有多久,但我們知道天地之外還有天地,會猜測比未來更遠的未來,這大概就是我們人類與朝菌蟪蛄的區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