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我們頭頂的這片浩瀚無垠的天空時,總是能激發我們無限的想像和想要去探索的欲望,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我們從沒有放棄過對於外太空的探究,我們總是保持著好奇心和激情。而隨著人類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飛機,各式戰機,火箭,衛星探測器,國際空間站等等都相繼被人類研發出來,來幫助我們對外太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除了上述講到的各式飛機意外,太空梭的概念也曾被人們提出過,但是現如今卻幾乎沒有被成功建造出來。
太空梭的概念,最早是軍事強國美國在冷戰時期提出來的,當時的美國宇航局希望研製出一款可以進行循環利用的成本低廉的太空飛行器,來穩固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地位,並很快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並於1981年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但無奈這架太空梭並沒有實現美國人的夢想,在升空後不久便機身解體墜毀,而當時機上的7名太空人也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太空梭作為一種可以供人類自由進出外太空,並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器,明明有著諸多優點,但是為何我國寧願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將五代機殲20,以及航母這樣的海上巨無霸都研發出來了,也不去研製一款中國式的太空梭呢?其實,我國也曾有研製太空梭的想法,但終究還是沒有著手去將其變為現實,原因也很現實,那就是:太貴了。
太空梭的最大特點就是可重複使用,而這一性能特徵也讓其對於建造材料,動力支持,電子信息系統等方面有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甚至比建造一艘火箭的難度還要高。曾經的美國就是一個前車之鑑,美國曾一共建造了5架太空梭。據悉,當時美國一架太空梭的造價就高達20億美元,後期將太空梭發射升空也需要耗費5億美元,也就是說整個太空梭項目從研發製造到發射階段,需要花費將近2000億美元。關鍵是太空梭的相關技術還不太成熟,安全悉數較低,事故率達40%,因而也就讓很多國家對於太空梭的研製工作望而卻步。
且對於中國而言,我們對建造太空梭的需求並不大,建造成本和維護費用都是一筆巨大的資金消耗,與其將這筆資金投入到太空梭項目上,還不如將其投入到更新一代的運載火箭項目上。但如果非要研製太空梭,也可選擇研製像美國X-37B這樣的空天戰鬥機,體型更下,更靈活,也能滿足未來我們對於太空探索的需求,但是對於體型大,資金投入大,且安全性較低的太空梭,還是暫不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