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是人體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
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當新鮮的空氣被吸入肺泡時,
肺泡內的氧氣濃度大於血液中氧氣濃度,
氧氣不需要消耗能量就可以由肺泡彌散到血液,
同時二氧化碳由血液擴散到肺泡內。
然而,地球人剛知道:
肺是用來造血的!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個科學家小組
在頂級期刊《自然》上首次證實:
肺是個造血器官!
當然這是在實驗的小白鼠身上發現的——
動物體內有一半以上的血小板來自於肺部,
這一點在先前從未被發現過。
感覺高中生理課都白學了……
▼
其實,這是去年發表在國際最頂尖、
最權威的醫學雜誌《自然》中的一篇論文
今年2月得到權威認可
Mark R. Looney, MD
該項論文的負責人Mark Looney教授表示:
這項說明了肺的複雜作用——
它們不止用來呼吸,
還是生成血液關鍵組成部分的重要參與者,
我們在小鼠中觀察到的結果,
強烈表明肺在人類的血液生成中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據了解,
這項突破性研究背後的最大功臣
是一種叫做「雙光子活體成像」技術,
這種成像技術使研究人員能極為精細的觀察,
從而在活體小鼠的肺部的微小血管中,
看到單個細胞的行為。
雙光子活體成像技術成像過程
疑問:這項研究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西方醫學終於有了個大發現
然而
這種「發現」並無啥可以歡欣鼓舞的,
看看我們《黃帝內經》吧,
早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血液的生成離不開肺!
▼
如何靠肺「生成」血
《內經》就交代清楚
岐伯曰:中焦亦並胃口,
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承津液,化其精微,
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
——《靈樞·營衛生會》
生血原料自然是食物水谷精微
接著由脾升注於肺,
在肺內與清氣結合,
經肺氣化合 ,
( 當然亦有心氣的赤化作用協助 )
而生成血液。
古人把血液生成的路線說得更清晰了 。
中焦消化所得汁液
↓
上注肺脈
↓
接著獨行於經隧(營氣)
↓
上注溪谷,而滲孫脈孫絡
參考釋義:
溪谷指肢體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
孫脈即從絡脈中再分出來的小分支數目更多,像網一樣分布在全身
↓
在津液和調的前提下,變化而赤為血
解讀到這裡,營氣化血的途徑就更清晰明確了
▼
內經看不懂?翻翻中醫基礎理論吧!
明明白白這樣寫清楚
此外中醫在肺的功能上,
肺主百脈,肺主氣,
全身的氣機與血液的運行,
都有賴與肺氣的敷布和調節。
----
▼
相比現代醫學,古人不僅超前
而且是宏觀的
你翻遍所有的中醫古籍也找不到
古人會跟你解釋脂肪是由什麼化學成分組成的,
人體皮膚細胞是如何再生的,
因為他們並不concern這點啊!
內經上只有說:「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
這樣說並不是他們認為肉是由脾裡長出來,
筋是從肝裡長出來,
他們是想簡潔明了的告訴我們:
皮、脈、筋、骨、肉的盛衰與某一臟器功能有關。
對於「血」的概念,古人也不例外,
中醫更關注的是血在人體中的具體功用
以及它的盛衰及分布狀況對人體的具體影響。
但往往因為這樣不拘泥於微觀,
中醫讓我們沒有料到的是:
最後在結果上竟與西醫的研究殊路同歸。
文字/編輯:朱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