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果仁媽推送了「兒童顯微鏡,我勸你別瞎買,全是智商稅」後,有家長在評論區,詢問望遠鏡怎麼選。
相比顯微鏡,望遠鏡價格要貴不少,到底有沒有必要買呢?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天文資深玩家怎麼說。
需要給孩子買一臺天文望遠鏡嗎?家長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已經對天空中和地球外的事情,有了或多或少的興趣。於是考慮讓孩子接觸一下天文望遠鏡,啟發孩子對宇宙和對星空的興趣。作為資深的業餘天文愛好者會說,我建議,先別買,等有機會學習使用,或者在有經驗的人詳細指導下再買。這些問題都很細碎,還未成體系,而且很多問題都出現在最開始。如果沒有好的引導和持續的啟發,孩子擺弄望遠鏡遇到困難,或者過了新鮮感,很容易轉頭丟棄。而以後想再次建立興趣,會更加困難。但如果家長們能首先了解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將孩子向積極的方向引導,讓孩子理解望遠鏡作為一種科學儀器,能夠持續發掘夜空裡藏匿的神奇,並引導孩子產生獨立探索和思考的求知慾,一臺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了。失望是不是?困惑是不是?為什麼眼睛直接看到的樣子,和照片拍到的樣子,有這麼大的落差呢?這是因為,其它星星和星雲們都太過遙遠。它們的光走過漫長的距離,到我們這裡就變得非常暗弱,想看清,必須儘可能的積累那邊發射過來的光線,比如用相機的長曝光功能。但是眼睛沒有這個功能,它只能像拍視頻一樣,一幀一幀快速地記錄,即便一直不眨眼,仍然是連續的短時間曝光,無法做到像相機那樣長時間積累光信號。這也是為什麼觀星的時候,常常去郊外。因為眼睛在漆黑的環境中,更靈敏,更容易在望遠鏡中看出更多深空天體紋理結構。雖然城市裡天上沒有多少星星,但只要是眼睛能注意到的,一定是又大又亮的目標。入門望遠鏡看這些目標,綽綽有餘。比如,陰晴圓缺的月亮了,在入門的望遠鏡裡可以看到清晰的環形山——比如,日落後西邊經常能看到的耀眼金星,用望遠鏡能看到它「月牙「一樣的形狀——再比如,木星和土星,這兩顆大行星,不僅能看出它們圓盤一樣的表面,還能看到木星表面的一條條雲帶和它周圍的幾顆衛星,和」耳朵「一樣的土星光環——而這種從星點到表面細節的轉變,非常讓人眼前一亮,孩子一定會興奮不已。幾十年來,著名的望遠鏡商家在國內幾乎都沒有線下店鋪,線上選購基本是國內購買天文望遠鏡唯一的方式。購買天文望遠鏡,最關鍵要看兩個參數是:口徑和倍率。這兩個至關重要的參數,幾乎完全決定瞭望遠鏡的成像素質。首先看 口徑 。口徑決定了一臺望遠鏡的極限解析度,口徑越大,靈敏度越高,也就是我們能收的光線越多。我們的眼睛瞳孔直徑最大僅有7毫米,而一臺10釐米口徑的望遠鏡,比眼睛的解析度提高了10倍還多。再看 焦距 ,其中兩個部件有焦距的概念,一個長筒主鏡本身的焦距,叫做主鏡焦距,對於折射鏡而言,可以類比一塊凸透鏡的焦距。另一個部件是望遠鏡後端的目鏡的焦距。這兩個焦距組合,主鏡焦距除以目鏡焦距,就得到望遠鏡的放大倍率。為什麼要自己計算呢?因為後端的目鏡是可以自由更換的,不同的目鏡能夠帶來不同的放大倍率,可以按天體的大小選擇合適的目鏡來觀察。舉個例子,主鏡焦距800毫米,是稍大的折射鏡和稍小的反射鏡通常採用的焦距,如果使用普通的24毫米目鏡,放大倍率就是33倍,如果更換較短的8毫米目鏡,則將放大率提升到100倍。但是要注意前面提到,口徑決定了極限解析度,也就是天體的極限細節,不可能無限放大。從形式上來看,望遠鏡可以分為單筒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顧名思義,雙筒望遠鏡調動了兩隻眼鏡,產生的沉浸式立體感,比單筒強很多。一臺5釐米口徑的雙筒,就可以達到一臺10釐米口徑的折射單筒的效果。單筒望遠鏡,在天文學上,通常根據光學結構分為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式三類。折射式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由幾塊透鏡組合,光從前面進,眼睛從後邊看。這裡面全是玻璃,所以即使口徑僅有10釐米,重量也會達到5千克甚至更多。第二類叫做反射式,鏡筒底部是一片反射光的凹面鏡,眼睛從側邊看,由於僅有一片主鏡,與折射式相同重量時,它能做到更大的口徑。第三類叫做折反鏡,它在反射鏡的基礎上加了玻璃透鏡,這種更精細的成像效果多用於專業天文攝影。這三種單筒望遠鏡類型中,最難調試和維護的是反射式,每次移動都需要調整光軸,不建議作為入門的選擇。而折射式和折反式設計穩定,搬運之後可以直接使用。👆某寶上的尋星鏡
再然後,最好配置兩到三個不同焦距的目鏡,來達到大小不同的放大倍率。觀察較大的目標需要用較小的放大倍率,較小的目標可以選用較大的倍率。同一個目標還可以換不同的目鏡觀察不同的放大效果。另外,除反射鏡外,折反鏡和折射鏡都必須配備天頂鏡,即主鏡末端連接目鏡的,一個90度的轉向視角的直角鏡,可以讓我們以舒適的姿勢低頭觀察。此外,觀察月亮建議買月亮濾鏡,否則太亮,睜不開眼;如果看太陽黑子,一定一定一定要買太陽膜。想拍照,還可以配置一個手機支架,月亮上的環形山、土星光環應該都可以用手機拍到清晰的照片。 3
家長的自我修養
4
觀星指南
第一次觀星,建議從最容易觀察的月球開始,最好選擇陰曆的前半月,而且是距離滿月還有一段日子的時候。這時的月亮剛好在日落之後就能觀察,而且還能清楚看到它表面的明暗交界。這條月面的晨昏交界區是最能震撼到眼睛的,那是月球表面的日出,有些環形山一半被照亮,谷底還是漆黑。金星和土星這兩顆行星通常都是入門時常看的目標,使用低倍率找到它們,然後換高倍率觀察。月牙一般的金星完全出乎常理,超過幾倍自身半徑的土星環出現在眼前也很震撼。有了一次兩次的觀測經驗,就可以開始搜尋深空奇蹟啦——夏天是看銀河的季節,在良好的夜空環境下,眼睛能直接目視到銀河的存在;秋天入夜則是是一片寂寥的夜空,但可以觀察肉眼可見的最遙遠天體,仙女座大星系;隨著冬季到來,亮星逐漸多起來,望遠鏡可看的目標也多了起來。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一團相當明顯的雲霧,適應幾分鐘就能察覺出它略有翅膀的飛鳥狀。以上是關於入門天文望遠鏡的一些信息。一臺望遠鏡,可以是一臺叫做」長筒子「的工具,但更是一套啟蒙孩子的科學儀器。作者 | 王卓驍,天體物理學博士生,EasyNight科普團隊成員,業餘天文攝影師,天文攝影作品曾入圍英國格林尼治天文攝影大賽,多次刊登於《中國國家天文》《夜空中國》
編輯 | 章魚媽,一個2歲男孩的媽媽,樂於研究各種育兒產品,經營個人公號「躲起來發呆」。
特別感謝丨資深玩家孔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