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這句話竟然是史書上描寫吳三桂的語句。吳三桂出生於1612年6月8日,是一個讓人們提之便為之不齒的賣國賊。可是為什麼別人還認為他是「忠義」之人呢?如果從吳三桂的軍事軌跡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身先士卒的將軍。
1632年,吳三桂還只是軍隊裡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遊擊。1635年到1639年,吳三桂可謂是一路行走在升官發財的路上。要知道,能夠在官場上如此暢通無阻,是和吳三桂出色的個人能力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的。不過真正讓他威名遠震的是1640年的時候,吳三桂和清軍在杏山一帶的正面交鋒。
吳三桂因為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常高超的戰鬥技巧和戰鬥能力,所以被明朝政府寄予厚望。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才真正的得到明朝核心集團的重視與重用。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竟然在1644年清軍入關的時候主動獻關。
那麼為什麼吳三桂選擇背負永生永世的罵名,卻也不選擇背水一戰呢?難道這個曾經的忠義將軍還背負著其他的隱情?雖然目前史學界裡的主流觀點認為吳三桂是一個投敵叛變之人,但是近年來,日本史學家卻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他們發現了當年吳三桂的起兵戰鬥檄文。
「不得已許匈藩封,暫借夷兵十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時吳三桂其實並不是想要投降,他只是想暫借清兵的力量來復興明朝的社稷而已。女真不過是吳三桂用來借刀殺人的工具罷了。當時明朝已經出於搖搖欲墜的狀態裡了,李自成和他的起義軍們幾乎將明朝的統治根基連根拔起。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就不得不藉助清軍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的。而這一切都被一個叫做林鳳因的人記錄了下來。可是吳三桂後來的做法似乎又與這樣的初衷相違背。如果他真的想要藉助清軍的力量來復闢,那麼又怎麼會自立為王呢?1674年的時候,吳三桂自立稱王。
可是這個新生的政權卻面臨著很多嚴肅的問題,比如兵力短缺和財政支出。所以在種種現實因素的限制以及諸多政治勢力的打壓之下,最後的「周朝」也不了了之。1978年的時候,吳三桂突然病重,臨死之前他還託付自己的心腹大臣讓自己的孫子繼承皇位。
不過這也只是吳三桂自己的奢望罷了,他這樣的想法和行為無疑是在痴人做夢 所以從這些事情中都能夠看出吳三桂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所以被發現的戰鬥檄文也完全說服不了什麼問題。
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文獻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因為這些都不是第一手資料。換句話說,也可能是林鳳因或者是其他人完全是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主觀看法和意志來編撰資料的。所以在更多有支撐力的證據出現之前還不能下結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