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句出自《周易》,天道星辰的運行,剛勁穩健,而君子處世應當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孔子為《周易》作象卦,從而比附星辰,君子豪氣就此油然而生,就算兩千五百年後,仍然讓世人感受到其中磅礴偉岸的氣質。
而言及頭頂的星辰,也許只有北鬥七星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星象文化,畢竟北極星經儒家學說發展,逐漸成為夜空之主的帝星,更是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政治內涵。湖南省華容縣東旭村,與中國數以萬的農村一樣,在夏至之後,可以清晰地看見北鬥垂於天幕。然而當地有7個不起眼的土堆,註定讓東旭村與眾不同。這7個小土堆還有一個神秘的名字——「七星墩」。
01
關於七星墩的由來,東旭村所給出的說法並不久遠:據村中祖輩所言,明末清初之際,因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降於清,之後就率大軍一路南下,為大清開闢了大半江山,由此被封平西王。而年至康熙,清廷為鞏固政局又要裁撤藩國。吳三桂據此起兵造反,與清廷大打出手,這也就是後世所載的「三藩之亂」。
而吳三桂率軍至此,為抵禦清廷,就派遣大軍按照北鬥七星的布局,在一夜之間於東旭村周圍搭建了七座炮臺。所以,東旭村外往北的長江拐彎處,就由此留下七座高約30餘米的巨型土堆,而這裡也就被當地村民稱為「七星墩」。
02
事實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文物局就考察過七星墩,曾發現大量的墓葬及灰坑,從而初步判定此地乃是一處史前遺址。但由於時局的限制,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2019年1月,湖南省再次進行文物普查時,終於注意到東旭村代代相傳的吳三桂之事。不過,村民口傳的故事距今也不過300年,那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而七星墩又真是由吳三桂所建?
為撥開籠罩在七星墩上的「謎霧」,上級文物部門迅速批准湖南省考古隊的申請,一場規模浩大的考古工程就此在東旭村拉開帷幕。前後經過8個月的勘探與發掘,湖南省考古隊共勘探出12萬平方米的遺址,並開闢出4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
根據後續整理出來的大型房基、墓葬、灰坑,還有為數眾多的陶器、石器、玉器,專家斷定七星墩乃是一處長江中遊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存在的年代最少也在商周之前。換言之,七星墩距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也並非東旭村傳說的乃是吳三桂所建。畢竟明清之時早已普及鋼鐵,吳三桂率軍打仗,可用不上石斧玉刀。
03
同時在後續的整理過程中,更是讓現場的考古專家大呼意外,連綿不絕的城牆、形制完備的排水設施,逐漸勾勒出一座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古代遺址。據權威專家介紹,這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竟然有內城與外城之分,各城區的功能分工十分明確,居民生活區、貴族宮殿、墓葬區,都規劃得井井有條。而東旭村外十裡處的七星墩,就極有可能是這座遺址的城門。
其中出土的文物為數眾多,而石器與陶器最甚。石器多為磨製,可辨其形就有斧、錛、鑿子、硎、箭頭;而陶器的材質就以夾砂紅陶為主,卷足盤、缶、矮罐、長筒器,紋飾大多是菱紋、藍紋、刻劃紋。通過對大量土壤的採樣,以及分析浮選的植物殘留,最後再做碳十四法而得到的測年數據,相關學者便認定七星墩遺址古城成於公元前3000年,確實是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該遺址保存相對完整,在研究原始社會後期逐步轉向奴隸制社會的學術領域上,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而發掘七星墩遺址,也為在城市化進程中為保護文化古蹟與現代發展的關係,提供並樹立典型的前沿榜樣,這對促進歷史名城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十分現實的考量意義。
結語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到處都散落著先祖曾經生活過的痕跡。這些傳說,歷經年代久遠,又被後人不斷附會演繹,就逐漸變得撲朔迷離。所以,我們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滿懷敬畏之心,應該讓真相浮出水面,大白於天下。這既讓先祖還原了本來的精神面貌,也讓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要到何處去。
參考資料:
《周易》
《七星墩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