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吹來洞庭波,一夜湘軍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題龍陽縣青草湖。
遠古時期,古人難以理解天地之間的自然變化,就連太陽的東升西落也杜撰出了神話傳說,古人常觀星辰,來預測吉兇,最典型的就是1995年10月,中日兩國考古專家發掘了尼雅遺址(精絕古國),並發現了一塊織錦,
這塊織錦上面寫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中國指著中原、中土,表示漢朝,五星則是古代的佔卜術詞,指五大行星:水、火、木、土、星。織錦講的應該是古代的一場戰爭,五星連珠在東方匯聚,代表漢朝將旗開得勝,在星辰中,北鬥七星極為重要。
古人將「北鬥七星」連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舀酒的鬥形,因此稱為北鬥,它在不同的季節出現,古人方位來確定季節: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
北極星是七個星辰當中最亮的,古代也是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 春季時,北極星在東,古代要巡視天下,往往都是從東方開始,《易·傳》中說: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北鬥七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千年來北鬥七星還衍生出了不同的神靈,道教中衍生出了北鬥七星君即:貪狼、巨門、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道教還未徹底形成之前,儒教也多次提及對星辰的祭拜,七大星辰在古代天文當中的地位是頗高的,那麼北鬥九星又出自哪裡呢?
在「官方」的說法一直都是北鬥七星,從漢代文獻中就有了北鬥七星的說法,北鬥九星最早衍生於先秦時期,另外兩顆在道教的說法中叫「洞明星」、「隱元星」,史書載有:北鬥九星,七見(現)二隱。
九是虛數,也是古代數字中最大的一個,古人對「九」數非常崇拜,九五之尊、龍生九子,人有九竅。北鬥九星在風水、相術中都是上上之相,古人認為看到九星的人會碰上大時運,今後也必定大富大貴。
《雲笈七籤》中載有: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北鬥九星在漢代之後就很少提起了,不過民間還是信奉九皇(北鬥九星),古代農曆九月一日,在雲南、四川、廣東一些地方還會舉行連續九天的禮鬥之俗,也叫九皇會。
在古人的認知中,北鬥必然是有九顆星辰的,這也是一種「九」數崇拜,由於兩顆形成亮度不夠,就只剩下了七顆星辰,唐代之後,古代文獻中的北鬥九星一說也越來越少,後世也乾脆就記載了北鬥七星了。
用現在的天文學來看,北鬥九星到底存不存在呢?可能是存在的,另外兩顆星辰可能是超新星爆發末端,能量散盡,星辰不斷的坍塌,最終消失了,因此就只剩下了七顆星辰了,不然以對「九」數的崇拜,封建王朝肯定會記載「北鬥九星」而不是「北鬥七星」。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觀看星辰佔卜雖然屬於玄學,但星辰也是古代天文學之一,《資治通鑑》中就有詳盡的記載,而這本書中除了這天文地理以外,還囊括了前後1362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