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一種長相平凡無奇的黃色小鳥刷爆了自然愛好者的朋友圈。 這種看起來和麻雀一般大小的鳥類,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從遮天蔽日直接落到了極度瀕危,它們就是黃胸鵐。它們的名字本應該只寫在生物學資料裡,卻出現在菜單上,稱作禾花雀。
黃胸鵐雌鳥 南春西汀 攝 保留所有權利
黃胸鵐(Wú),學名Emberiza aureola, 是雀形目 鵐科的一種小型候鳥,這些平凡的小傢伙們在亞歐大陸北部的廣袤土地上繁衍——從西伯利亞最東側的堪察加半島,到西歐,都是禾花雀夏季繁殖的理想棲息地。而到了冬天,這種神奇的候鳥則會千裡迢迢飛往東南亞、尼泊爾和我國的兩廣地區越冬。
大約在十幾年前,作者還在念幼兒園的時候,黃胸鵐曾是一種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的普通小鳥,人們觀測到的數據顯示它們的種群數量起碼有幾十萬隻。而且由於這種小鳥繁殖力很強,出了名的「早生多生」,每一窩就能生產4/5隻,人們似乎從未想過這樣一種鳥會出現什麼意外。
最近的十年內,黃胸鵐似乎在夏季的西伯利亞和西歐地區......消失了,俄羅斯科學家們發現,那裡的黃胸鵐種群比2004年之前減少了99%;而在芬蘭,2009年之後,人們再也沒見過這種曾經很常見的鳥。
在2004年之前,黃胸鵐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名錄上一直是無危狀態。但之後的13年裡,它的種群數量呈現崩盤式的下降,13年起該物種保護級別五連跳,如今已被IUCN列為「極危」級別,面臨野外滅絕危機。
「極危」是一個物種瀕危程度的最高級別,意味著如果我們不採取措施,這個物種將在未來很短的時間內永遠留在冰冷的文字記載和照片裡。
黃胸鵐 雄鳥
這些小鳥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
北部是黃胸鵐夏季繁殖的地方,這裡找不到。那麼它們是否它們飛往了另外的繁殖地呢?
遺憾的是,在它們的南方越冬地——印度、柬埔寨、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鳥類學家們照樣發現黃胸鵐大量減少。 曾經隱天蔽日、萬鳥齊飛的情景消失了,只有麥稈上孤零零的幾隻個體。
是棲息地的變化嗎?全球範圍內的草地衰減、土地荒漠化、水稻田減少和水壩的興建,都可能造成鵐科這樣的小型鳥類數量減少。但對比與黃胸鵐習性相似的幾種鳥類,如慄鵐、小鵐等,這些種群並沒有呈現像黃胸鵐那樣斷崖式的數量遞減。 原因或許只能從人類身上找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學者們最終把目光轉到了黃胸鵐遷徙的路線上。它們從西歐、俄羅斯等地飛往東南亞的時候,要走一條蜿蜒的路線。因為黃胸鵐很小,遷徙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停下休息,它們不會選擇直線距離更近的阿拉伯、巴基斯坦;反而,它們會繞遠先來到西伯利亞,然後經過從北向南穿越溼地眾多的中國東線,最終到達東南亞。
這條路上早已有一張張死亡之網在等待著它們。 因為在我國北方,黃胸鵐由於毛色黃亮,歌聲悅耳,受到籠養鳥愛好者的歡迎。那段時間公園裡遛鳥的大爺們,保不齊就提留著一隻黃胸鵐。
被鳥網纏住的野生候鳥 來自豆瓣:熊阿姨
到了廣東地區,黃胸鵐被稱作「禾花雀」,是所謂的滋補上品,人們還覺得它烹飪後風味十足。
於是十幾年內,每年都有上百萬隻黃胸鵐在遷徙的路上被捕捉,或送上餐桌,或送進鳥籠子,都不是什麼好去處。
人們鍾意吃禾花雀主要還是來源於對於「補腎壯陽」功效的追捧。中國人一向信奉「食補」的概念,尤其願意給野生動物食材冠以特殊功效。比如同樣瀕臨滅絕的穿山甲,打洞的習性被幻想成有給產婦「通奶」的功效。
大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些難以理解的謠言,人們開始把黃胸鵐與「腎」聯繫在一起,認為食用它們的肉可以起到補腎的功效。
有悠久食用乳鴿歷史的廣東人沒有錯過開發新菜的機會,把「禾花雀」也放在烤鴿子的架上給烤了。
90年代,佛山地區當街售賣的「禾花雀」,也就是黃胸鵐
開始的時候只是少量捕捉,一串一串地賣,到了後來「壯陽」謠言廣為流傳,精明的商販們開始一隻一隻賣,價格被炒到了一隻70-80元。於是廣東的黃胸鵐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華北華東的鳥販子們動起來了,他們在郊區架設天羅地網,捕捉路過的黃胸鵐。
被捉住的黃胸鵐會被關在非法的集中催肥點裡,鳥販子們給鳥餵食大量的飼料,只求快速催肥賣上好價錢。華北郊區的遷徙路上,成千上萬隻黃胸鵐被迫集中在狹小的空間裡,被催肥、宰殺、冷凍發往廣東。
黃胸鵐的集中催肥點 圖片來自網絡
我尋思著這既沒鴿子肉多,長得也不像腎哪。究竟是哪個痴線跳起來說禾花雀壯陽的呢?
正在稻田進食的黃胸鵐雌鳥 南春西汀攝 保留所有權利
就這樣,一個曾經鋪天蓋地的普通小鳥被吃成了極度瀕危物種。極危這個等級並不意味著它只剩下了個位數,但已經走在了滅絕的邊緣。
看到這裡的讀者是否有種熟悉的感覺,仿佛在小學語文課本裡讀過相似的悲劇。沒錯,今天黃胸鵐的滅族之禍早在十八世紀就發生過。
北美旅鴿,曾經擁有超過黃胸鵐巔峰時期的種群數量,它們每年都成群結隊往返於墨西哥與落基山脈之間,隊伍浩浩蕩蕩地行進著,如烏雲般遮天蔽日。
當時的殖民者們也是出於對肉食的渴望,大量槍殺旅鴿,最終導致其滅絕。
如今,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另一場黃胸鵐的悲劇在中華大地上演。
2017年以來,一直有各路自然愛好者,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幫助打擊販賣黃胸鵐的行為;呼籲停止食用黃胸鵐的聲音也一直存在。但捕捉販賣,食用消費都是屢禁不止。
烹飪好的黃胸鵐依然可以被賣到80元一隻,當做高檔食材。有了消費者,就會有人為之鋌而走險。想要拯救這個物種,我們必須在民間停止食用消費。
10月的時候,作者與一群熱愛自然的朋友們參與了對黃胸鵐數量的調查。在一片稻田之中,我們發現了黃胸鵐,是一隻成年的雌鳥。她站在葦杆上進食,草叢裡躲著另外兩隻。身上的條狀紋路使它與麥田融為一體,躲開了天敵。哪怕是一群人舉起相機對著它一頓咔嚓,也只是自顧進食。
在經歷了大量來自人類的捕殺之後,黃胸鵐並沒有對人類提起警覺。反而是我們這些兩腳獸生怕驚動了它。身為在場觀眾,我感到身為人類的抱歉。但願經過我們的努力,後輩仍然可以在田野之中聽到黃胸鵐在歌唱~
南春西汀 攝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