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堰傑:日本單一民族的虛像與實像

2020-11-2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曾堰傑】

麻生太郎又說大話了。

作為政壇出了名的大嘴,麻生太郎的發言經常是各種吸引他人眼球。本月13日,他在福岡縣直方市舉行個人新春國政報告會時表示:「歷經2000年,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王朝延續126代天皇至今。這樣的國家只有日本。」此番言論當即引來多方職指責,而他也是迅速致歉。值得注意的是,這話他也不是第一次說,早在其2005年擔任總務大臣時,就曾經提過「一種文化、一個文明、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國家,就只有日本」,北海道阿伊努協會當時就提出抗議。而且,不只是麻生太郎,不少政要都曾提出過日本的「單一民族問題」。可見這種單一民族思想,在日本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當天在福岡縣直方市舉行個人新春國政報告會:日本歷經2000年,只有一個民族(ANN新聞網 截圖

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主體民族大和族佔人口比率非常之高。在外人看來,確實也很少聽說日本有什麼「民族問題」。然而,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日本並非是「自古以來」的「單一民族國家」,這個島國兩千年來的歷史,不只是「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王朝」的獨角戲,它也和世界上國家一樣,充滿了徵服、戰爭,以及同化。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是日本在近代才徹底吞併政府的南方群島國家——琉球。但是,古代日本對本島內的諸少數族群進行的徵服與同化,長期以來卻很少為國人所知。那麼,在古代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日本究竟是如何徵服和同化列島上的各種不同文化的呢?

一. 小國林立——日本列島的古代社會

日本列島上的原始居民,基本都是於日本列島與大陸相連時,自大陸方向遷移而來。其中最主要的兩支,便是繩文人與彌生人。前者於舊石器時代進入日本列島,為列島帶來了文明的曙光。而彌生人則基本是來自於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移民集團,於公元前十世紀左右開始登陸列島,為日本帶去了水稻種植等來自大陸的先進技術,逐漸壓縮了繩文人的生存空間。一部分繩文人與彌生人相互融合,另一部分則被迫往東部遷移,成為了後來的蝦夷人以及阿伊努人。

就目前的史籍記載與考古發現看來,日本列島至少到公元3-4世紀前後,還處在小國林立,互有征伐的戰亂時代。陳壽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記載了日本列島上最為原初的國家狀態:「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而這些小國又歸於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所管轄,另外在女王所轄諸小國之外,尚有「不屬女王」的狗奴國,而雙方關係也是劍拔弩張。這時候的列島,處於一種包括漁獵捕撈、稻作農耕在內的各種生業俱備,並由巫術支配著的巫魅色彩強烈的社會。

邪馬臺女王卑彌呼在遊戲中的形象

倭國的王對各個「國」有統轄監察權,但相對獨立性仍相當嚴重,統治核心一旦出現問題,各國之間便會「相攻伐」。在這種不穩定狀態之下,集團首領權威反而進一步加強,出現了一系列有計劃,規模宏大的前方後圓墳,列島逐漸踏入了由首領聯合統治的古墳時代。

自魏晉以後,日本列島便在中國的史書中消失了一個多世紀。而正是在這所謂「空白」的一個世紀中,小國間的無序互毆開始逐漸向一個統一權威過渡。這一趨勢,實際上集中反映在了日本成書最早的史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的神話部分。具體來說,便是「葦原中國平定」這一部分。這段記載一直以來,多被認為是天皇朝廷為加強其神聖性而創造的「受命於天」型傳說。但考古發現以及人類學研究使得學者對文本的解讀更上了一個臺階,現在一般認為這一段神話背後體現了「高天原系族群」對諸方小族群的平定以及融合,日本神話中不同神明的出現及傳承,實際上反映了諸族群被融合之後,舊有的記載體系被納入高天原系神話中。諸臣在神話體系中作為神之後代進行傳承,也代表著舊有氏族也在政權之中找到定位,各司其職。

倭國在中國史書中再次出現時,已是在劉裕篡位前夕的東晉義熙九年(413)。此年,倭王贊遣使入貢,自此開始了倭五王前後六十餘年,遣使十一次的朝貢時代。值得關注的是,劉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倭王武遣使上表求封,這也是倭五王時代最後一次有記載的交流記錄。此封上表中,倭王武自言「東徵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從卑彌呼時代的「自相攻殺」,到倭王武的「東徵西服」,這說明當時的倭國統治者已然有了一個統一的統治核心,產生了統治者的天下意識。

《日本書紀》的內容

而這裡的「毛人」和「眾夷」之語,固是北方蝦夷和南方隼人等民族在史書中的初見,同時也代表著當時以倭五王為核心的統治核心,初步萌發了將對立勢力視為蠻夷的民族意識。而整個古代時期,與列島中央政權相對立的主要異族,便是位於南方九州地區的的熊襲和隼人,以及北方的蝦夷。

二、西服眾夷——熊襲與隼人的歸化之路

九州南部的鹿兒島縣自古以來便以武德充沛著稱,彼處的居民自豪地稱自己為「薩摩隼人」。而隼人(はやと),即是居住在這片大地上的古代民族。

在《日本書紀》中,這片土地上的主人被稱作熊襲(くまそう)。按照《書紀》的記載,熊襲最開始也是向中央政權稱臣納貢的藩屬。景行天皇在位時,熊襲反抗朝廷,拒不朝貢。其中熊襲的首領熊襲梟帥驍勇善戰,難以正面作戰,景行天皇與群臣計議,納梟帥之女市乾鹿文與市鹿文為妃,伺機探查敵方消息,出其不意進行奇襲。而姐姐市乾鹿文因為得到景行天皇寵愛而心生一計,直接帶了兩名士兵回家,灌醉父親後將其謀害。

相關焦點

  • 中考物理知識點:實像和虛像
    中考物理知識點:實像和虛像        實像和虛像:   實像:是實際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光屏能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實像在凸透鏡的兩側。能成實像的光學元件有:照相機、投影儀、攝像機。   虛像:是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匯的位置;光屏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實像在凸透鏡的同側。
  • 八年級物理:實像與虛像
    八年級:[製作]小孔成像實像:判斷實像的方法:1、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叫實像。2、能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實像。【新課學習】:虛像:提出問題:為什麼猴子撈月一場空?由實驗和作圖得出判斷虛像的方法:1、有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像叫虛像。2、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是虛像。【同步訓練】:拿出練習本自己畫一畫
  • 實像、虛像、影子的區別
    折射中的凸透鏡成像你能分清這些像哪些是虛像、哪些是實像嗎?首先看實像從成像的原理上看,實像都是實際的光束照射到像的位置上,造成該位置被照亮而形成的。再來看虛像從成像的原理上看,虛像都是並沒有實際的光束照射到像的位置上,而像的位置剛好是進入人眼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處。
  • 【每日一題】實像和虛像
    實驗表明,實像總是     立的,實像和物體總是分居在透鏡的     (填「同」或「異」)側且實像      (填「能」或「不能」
  • 實像還是虛像?
    原標題:實像還是虛像?歐美國家先是組成教師工會組織,教師為改善自身待遇而開展各種維權運動;戰後日本教師工會組織日教組公布的《倫理綱領》中明確宣稱「教師是勞動者」,試圖通過工會維權運動來實現政治性主張和經濟性要求。有些國家的法律法規將教師認可為教育公務員,其職業身份、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一定保障。
  • 實像?虛像!
    例1 凸透鏡焦距f等於15cm,當把物體放在主光軸上距光心31cm時,所成的像一定是(    )A.縮小倒立的實像B.放大倒立的虛像C.縮小正立的實像D.放大正立的虛像例3 做凸透鏡成像實驗,當蠟燭距透鏡15cm時,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當蠟燭距透鏡18cm時,所成的像(    )A.一定成放大的實像B.一定成縮小的實像C.可能成縮小的實像D.可能成放大的虛像分析:物距是15cm時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說明15cm是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間,我們把它寫成
  • 八年級:判斷實像與虛像的方法
    實驗證明:1、什麼是實像?2、什麼是虛像?實際光線能用光屏承接形成像,這個像在物理學中稱為「實像」1、有實際光線形成的像為實像;2、能用光平承接的像為實像。我們還可以應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用作圖的方法來說明平面鏡成虛像。
  • 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下面是《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僅供參考!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 2015中考物理複習:如何區分實像和虛像
    物體通過透鏡可能成實像,也可能成虛像。而實像和虛像的區別是什麼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光學器件會聚而成的像為實像,經光學器件後光線發散,反向延長相交形成的像叫虛像。   (2)成像性質上的區別,實像是倒立的,虛像是正立的。
  • 初二物理凸透鏡知識點:正確區分實像和虛像
    正確區分實像和虛像   物體通過透鏡可能成實像,也可能成虛像。而實像和虛像的區別是什麼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光學器件會聚而成的像為實像,經光學器件後光線發散,反向延長相交形成的像叫虛像。   (2)成像性質上的區別,實像是倒立的,虛像是正立的。
  • 八年級:判斷實像和虛像的方法
    其中物體通過小孔所成的像在物理學中被稱為「實像」。2.光射到物體表面時,要發生光的反射,如果反射面粗糙不平會發生漫反射,如果反射面是平面就會發生鏡面反射。平面鏡成像就是鏡面反射的典型實例,在物理學中把平面鏡成的像被稱為「虛像」。
  • 【微課賞析】實像與虛像-初中物理-龍巖市微課大賽一等獎
    作品是「實像與虛像」,次作是我參加本市(福建省龍巖市)的一個微課比賽中的作品,獲得了市一等獎第一名。實像與虛像備註:作品公布已取得原作者的同意。「實像與虛像」在初中物理光學中,是學生們學習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一個重點。學生們在考試中非常容易混淆而丟分,因為搞不清究竟是成實像還是虛像。這節微課,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初中階段常考的幾種虛像例子以及實像的例子,幫助同學們理解和記憶。
  • 講座︱王貞平:實像與虛像之間——唐代的賓禮與國際秩序
    王貞平教授是文史大家王利器先生的公子,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劍橋中國史隋唐卷》的主編杜希德(一譯崔瑞德)先生,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專攻中國古代外交、中日關係史等。也正因如此,儘管千百年來國際秩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賓禮本身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主賓雙方都能夠通過現有的賓禮實現自己的目的,賓禮的實像和虛像早已發生了脫離。國際秩序的「實像」與虛像王教授認為,唐朝的外交禮儀特點在於靈活性和嚴格性兼而有之。
  • 2016年中考物理預測難點:影實像虛像的判別
    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岸邊垂柳在河水中的倒影是虛像     B.「杯弓蛇影」中的「影」是弓在杯中形成的虛像     C.在池塘邊看到的水中的魚是實像     D.陽光在濃密的樹蔭下形成的圓形光斑是實像     解析: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實像,D項正確;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A.B項正確。光的折射所成的像是虛像,C選項判斷錯誤。
  • 劉嶽兵:「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
    原標題:關於中國日本史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兼評劉嶽兵《「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  近年來,不少學者相繼撰文,對1949年以來中國的日本史研究歷程作回顧與總結,劉嶽兵教授的《「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副標題為「重建中國日本研究相關學術傳統的初步考察」)一書,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 2016年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 【師生互動(7)】柳同學問:怎麼區分實像和虛像?
    回答教師:青島第二十六中學    畢傑Q:為什麼平面鏡成像是虛像
  • 凹透鏡也能成「實像」【學科探究】
    滿腹狐疑地查閱了資料,我得到了「凹透鏡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結論。  從老師那裡借來了凹透鏡,我仿照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中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課的內容來做實驗。經過我反反覆覆的試驗,無論蠟燭放在離凹透鏡多遠的位置,都只能得到正立、縮小的虛像,果然驗證了那些參考書中的說法。  做完實驗,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經意地摘下眼鏡用玩具雷射電筒對著一照,嗬,奇蹟出現了!
  • 仿真專業詞義辨析之二——虛像顯示與準直顯示
    但是,從光學的概念來說,虛像顯示系統和準直顯示系統並不能完全等同。有的虛像顯示系統也是準直顯示系統,有的虛像顯示系統卻不是準直顯示系統。兩者的差別,本質上在於」虛像」與」準直」的差別。  虛像(virtual image)  虛像是相對實像而言的。
  • 「魔都」的虛像與實像——從日本動漫中的上海形象談起
    步入明治時代,建設近代化的民族國家成為了新的時代潮流。上海作為西洋文明的窗口仍然享有她應有的讚譽,但是主權喪失的半殖民地性質這一點,被日本知識人作為反面教材,不斷地受到批評。尤其是離開了租界,走進上海縣城以及更為廣大的內地,日本知識人就認為中國人的「文明」程度實在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