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測量「大師」助力火箭發射 創造「中國精度」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軌道測量「大師」助力火箭發射 創造「中國精度」

  中新社記者 餘湛奕

  「希望通過我自主研發的專利和多年積累的測量技術經驗,讓中國的每一條軌道更平穩、更安全。」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測量隊隊長、高級技師劉軍華說。

  從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全國勞模,劉軍華從事測量工作已經26年了,經他測量過的橋梁、隧道、路基多達3000多公裡,相當於用腳步丈量出了從山西太原到海南三亞的距離。

  用研發專利將火箭平穩送向發射臺

  「在火箭組裝完之後,要把火箭『站立著』垂直整體運輸至4175.91米外的發射塔,實施燃料加注和火箭點火發射。我負責給火箭發射修好這最後一段路。這條路是曲線的,半徑特別小,精度要求非常高,不允許有任何差錯。」劉軍華向記者談起曾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修建長徵五號火箭運輸軌道時的情景。

  作為工程的測量負責人,劉軍華打破傳統測量方法,將研發的專利「用於火箭垂直轉運軌道超寬軌距精調與平順性的檢測方法」運用在海南文昌078衛星發射場火箭垂直轉運軌道工程中,徹底解決了世界第一條小半徑超寬軌距高平順性精調無法直接測量「軌距、水平、超高、軌向、高低、扭曲」等難題。

  「這一段瀝青路面看似很普通,但路面之下有幾十米深像電線桿一樣的鋼筋和管樁。由於這段路靠近海邊,溼度大,地基軟,火箭在運輸時,重力會使路面下沉和不平穩。」劉軍華告訴記者,「我們是在看不見的路面底下『做工夫』,根據不同的地基採用不同的手段,支撐起路面,好讓上面的運輸軌道運行時『紋絲不動』。」

劉軍華在海南文昌078衛星發射場火箭垂直轉運軌道工程現場。受訪者供圖

  用「中國精度」打破德國技術壟斷

  在26年的測量生涯中,劉軍華在技術上從沒停止追求創新與突破。他先後編寫部級工法10篇,取得發明專利4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編寫軟體著作權專利6個,工藝創新多達120餘項。

  劉軍華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創新,是在修建京滬高鐵時。他說,京滬高鐵全線採用CRTSⅡ型軌道板,這種軌道板的檢測技術和設備是一家德國公司的專利。如果採用他們的成型技術,需要支付上百萬元的檢測設備採購費,還有後期的技術服務費。

  為了打破德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壟斷,劉軍華帶領團隊經過自主研發,一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檢測要求的CRTSⅡ型軌道板檢測系統最終成型,將德國技術所要求的2毫米誤差大幅度提高到了0.3毫米,從而把CRTSⅡ型軌道板檢測標準由「德國標準」變成了「中國精度」,為公司節約成本1700多萬元人民幣,同時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測量隊隊長、高級技師劉軍華。餘湛奕 攝

  用數位化實時監控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2020年12月12日,一條新的高速鐵路——鄭太高鐵實現全線貫通。新冠疫情暴發後,為保障鄭太高鐵中太原至焦作段(簡稱太焦段)能如期完工,3月2日,當全國範圍內疫情剛有好轉之時,劉軍華就立即帶領團隊到達太焦段施工現場,整整四個月堅守在一線崗位。

  鄭太高鐵作為中國首條縱貫太行山的高鐵,所經線路地勢險峻,給施工帶來了很大難度。在隧道裡作業,如果遇到土質鬆軟的乾燥粉細砂和淤泥質新老黃土的地質,容易造成隧道塌方。

  為了解決問題,劉軍華採用數位化圍巖實時監控系統,實現了集「現場數據採集、自動分析處理、及時預警、遠程監控」於一體的隧道施工監測管理平臺,滿足監管人員和監測人員工作的不同需求,精準施工,保障人員安全。

  在「劉軍華技能大師工作室」裡,記者看到擺放著他多年來獲得各種榮譽,其中包括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此外還有不少團隊其他成員獲得的各種榮譽。

  「測量工作是一項相互配合極為緊密的工作,一人失誤,滿盤皆錯,個人的技術再『長』,也會因為隊友的『短』而損耗殆盡。」在劉軍華眼裡,團隊合作是最重要的事情,工作之餘,他經常給技術人員義務授課,傳授自己的工作經驗。(完)

相關焦點

  • 發射成功!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助力嫦娥五號「九天攬月」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71所、13所、704所、772所、7107廠、539廠、165廠、825廠、693廠、289廠、200廠、773所等單位全方位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和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研製,助力嫦娥五號「九天攬月」。
  • 四型火箭、六次發射 長徵火箭助「嫦娥」九天攬月
    中新社文昌11月24日電 題:四型火箭、六次發射 長徵火箭助「嫦娥」九天攬月作者 郭超凱11月24日,伴隨著撼天動地的轟鳴聲和照亮天際的尾焰,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截至目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中國探月工程任務的發射成功率達100%。
  • 長三乙改五火箭圓滿首飛,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12月6日11時58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三號乙改進五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也是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 長三乙改五火箭圓滿首飛 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12月6日11時58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三號乙改進五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也是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 川商基金助力!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穀神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將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要知道我國並不缺發射基地,不管是高軌道中軌道低軌道我們都有發射場,甚至海上發射我們也多次實驗成功。採用陸地機動運輸發射這種模式,背後有幾個深層的原因,同時也是世界航天發射的一個方向。採用移動運輸車,在看似簡單的發射,一個火箭發射多顆衛星,到底是為啥?第一個主要原因是省錢。
  • 25日16點50分,一枚火箭在酒泉首飛成功,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
    在12月25日16點50分,也就是西方傳統的聖誕節當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火箭升空,與其他火箭不同的是,它是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研發製造的一枚亞軌道火箭,也是商業亞軌道運載火箭首次飛行。 這枚亞軌道火箭是由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被命名為「探索一號·中國科技城之星」。
  • 太原發射中心:彈道飛彈和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場
    (TSLC)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的高原地區,地處溫帶,海拔1500米左右,與蘆芽山風景區毗鄰,是中國試驗衛星、應用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之一。發射中心擁有火箭和衛星測試廠房、設備處理間、發射操作設施、飛行跟蹤及安全控制設施。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具備了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和高精度測量的能力,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
  • 助力火星登陸、海上火箭發射!盤點山東省屬高校逐夢太空那些事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的場景,這次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我國快速進入太空提供新的發射方式。隨著這次實驗的成功,為了推動海上發射高頻化、常態化、系統化,目前我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中國航天港項目已經落戶煙臺,魯東大學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雙方籤訂「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共建協議,與各方合作助力航天事業發展。
  • 12點01分,長徵二號丁火箭在酒泉發射成功,創造一項中國航天
    就在8月6日12點01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出捷報,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成功,其攜帶的高分九號04星、清華科學衛星已經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本次立下大功的長徵二號丁火箭,實際上來頭不少,1990年正式立項,從研發服役到現在歷經30年時間,創造一項我國航天記錄,即航天發射無一失敗,因此它也被中國航天集團授予「金牌火箭」稱號,已先後完成50次航天發射任務,將100多顆衛星送入太空。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星辰加大海,這次齊活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捕風一號A/B星和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從這一天起,中國擁有了海上發射衛星的能力,中國航天第一次在蔚藍的大海中構建發射陣地。
  • 中國近地軌道最強火箭首飛成功 揭秘長五B火箭四大「黑科技」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級太空飛行器,同時也拉開中國載人航天「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 中國近地軌道最強火箭首飛成功,揭秘長五B火箭四大「黑科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在發射成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稱,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已將載荷組合體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它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面向中國空間站運營及未來載人探月需求而研發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器,本次任務將對飛船高速再入返回的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助力打造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
  • 中國電信新疆公司通信保障助力「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來源:通信信息報本報訊(特約記者 孫燕 翟博純)近期,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北京天文臺密雲觀測站、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
  • ...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穀神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將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 火箭擇機發射,到底擇的什麼「機」?
    2020年是中國航天輝煌的一年,航天發射任務頻繁,創造了多個「首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火箭發射任務前,我們經常在媒體報導中看到「擇機發射」四個字,例如: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已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DF41命中精度憑啥第一?雷射陀螺冰山一角,太空水漂冠絕全球
    DF-41助推段主要由三級固體火箭接力加速完成,這一飛行段對飛彈命中精度的影響權重至少有40%,該飛行段主要由官方披露的「先進慣性導航系統」發揮制導作用。 慣性導航系統是通過測量飛彈在坐標系中的加速度,並對時間進行積分,進而將其引入導航坐標系中獲得速度、偏航角和位置等信息,從而解算飛彈飛行彈道。
  • 發射「嫦五」的「胖五」來自這個神秘的火箭家族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並精確入軌,創造了中國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和新精度。未來,長徵五號還會承擔中國載人空間站各艙段等更多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