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寧,乘坐小舟沿龍滾河溯流而上,沿河兩岸是青龍竹、白銀樹以及枝繁葉茂的百年古榕樹,翠綠的樹木倒映在清澈的河面,枝條舞動間風姿綽約。
自萬寧流出至瓊海博鰲與九曲江、萬泉河相聚入海的龍滾河清澈見底,行舟河上,甚至能見到水底魚兒的調皮姿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龍命名的龍滾河靈氣十足,而在萬寧大大小小如密布蛛網的河流水系中,還有兩條同樣以龍命名的河流,它們是龍首河與龍尾河,與龍滾河「系出同山」,如兄弟般攜手出山,為下遊人民帶去豐沛的水源。
「三龍」河名來歷有趣
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是什麼來歷?
相傳遠古時期,萬寧少雨水無河流,赤日炎炎,大地久旱龜裂,人們焚香禱告,渴盼上天賜予水源。村民的誠意感動了神靈,伴隨著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一條青龍從西北方向飛來,降落在萬寧大地,一陣「操作」之後,巨龍的頭顱、身軀、尾巴分別在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鴻溝。隨後大雨傾盆而下,順著幾條彎彎曲曲的鴻溝直入大海。
從此,山澗野嶺的水也都流集到鴻溝,匯成了日夜奔騰的河流。河水驅除了大地的乾旱,澤潤著兩岸陸地,萬物茂盛生長,魚蝦肥大,六畜興旺。沿河附近的村落愈漸繁華,後來附近的村民就將這幾條因龍而生的河流取名為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
俯瞰萬寧龍滾河。
這當然只是傳說。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均發源於萬寧尖嶺山脈,從崇山峻岭中奔騰而出,流經東部平原地區奔騰入海。
這三條河流在古時就已形成。《明史·地理志》中記載,萬州:「北有六連山,龍滾河出焉。」《萬州志》(道光)中記載,龍滾河「在城北八十裡黎公式都。自烏鴉嶺流出六連之北,經黎公式、龍滾等村,北流入於南港。」
龍首河與龍尾河的古稱如今已無法得到確切考證。查閱《萬州志》(道光)的記載可知,馮吳溪、白石溪分別位於當時萬州城郭東北二十裡、二十五裡,東流入海。結合現今地理位置來看,馮吳溪、白石溪極可能就是現今的龍尾河與龍首河。
萬寧市河長辦工作人員王石煒說,當地將流域5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稱為大河流,這樣的大河流萬寧境內共有13條,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都是大河流,其中龍滾河為省級河流,流經萬寧、瓊海,由瓊海博鰲入海;龍首河、龍尾河為縣級河流,在萬寧小海入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萬寧地區自古以來崇拜龍文化。每年的二月二,萬寧人要吃「龍鬚」、賽龍舟,祈求幸福安康;每逢年節,萬寧人總要開展舞龍活動等,還有洗龍水、剃龍頭等,都是求吉祥安康之意。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的河名也大概來源於此。
三龍」河流生機旺
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沒有龍,卻有大量的魚蝦螺蟹,還有鳳眼蓮、竹芋、蒲草、水花生等品種多樣的水生植物,沿河兩岸是滿目翠綠的檳榔樹、青竹林等,生機勃勃,靈氣逼人。
在龍滾河文曲段,河邊紅樹林茂密成蔭,河堤兩岸種滿了農作物,與遠處的高山交相呼應,一片魚米之鄉的富饒景象。「沿龍滾河兩岸很漂亮,有不少人來看。」當地村民馮濤說,2018年開始,市裡將文曲村打造成美麗鄉村,現在整村景觀也更上一層,吸引了很多附近小區的「候鳥」來散步休閒。
在過去陸上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河道寬闊、水流平穩的龍滾河也是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龍滾河通過九曲江、萬泉河與瓊海相連,不少商人乘船往來於龍滾、嘉積兩地,也促進了萬寧、瓊海兩地的經濟交流。
一隻白翅浮鷗在龍首河上翱翔。
龍首河與龍尾河也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傳說中,龍首河畔的龍階坡是當年神龍吐珠的地方,這一地區物產豐富,生長的龍階大米、粟洋韭菜,還有和樂蟹、海鴨等,都在萬寧小有名氣。憑藉龍首河聚集的靈氣,和樂鎮也成為萬寧第二大墟鎮,商貿經濟繁榮。
奔流不息的龍尾河一路歡歌,流經漢、黎、苗等幾個民族地域。龍尾河沿岸是茂密的橡膠、毛竹,景色迷人之外,也催生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經濟。在當地,毛竹成為農民編織竹器的重要資源。遠在唐代時期,位於今萬寧大茂鎮聯光村的舊州城就生產竹器,以手工精良、品質優越著稱。2008年,大茂竹編被列入萬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路奔騰,一路花香;一路歡歌,一路繁華。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滋潤著萬寧北部大地,催生了大片的良田、沃野,也哺育了萬寧人民。在生機勃勃的「三龍」河流域,人才輩出,如出生在龍滾河畔的百戰名將莊田、瓊劇名家許開琴、劇作家邢紀元等。
萬寧水利開發早
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沿岸的繁華,也離不開萬寧人對河流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早在宋元時期,萬寧地區便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據清阮元的《廣東通志》記載及有關史料記載,元大德二年(1298年)知萬安軍賈魯捐俸助萬寧縣民吳顯昌鑿洪口導河水到小海,設13所,開溝18條,共灌田9286畝。
1846年編纂的《瓊州府志》記載,當時海南島的水利設施,連只灌幾畝田的都計算在內,共有280處,其中萬州縣有白石溪、龍滾河等48處。
1928年,法國傳教士薩維納考察海南後,撰寫《海南島志》,其中肯定了萬寧水利發展:「就全島而論,萬寧水利最佳,陵水樂會次之,定安、澄邁、瓊山又次之,其餘各縣,多苦幹旱。」
萬寧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盧裕濤告訴記者,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的上遊均修建了水庫,下遊修建若干橋閘,加強調控,以促進經濟發展。
俯瞰龍尾河。
比開發更為重要的是保護河流生態環境。王石煒說,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發源於尖嶺山脈,發源地現為森林保護區,生態優良,保護得力。萬寧市嚴格按照省裡關於河長制的要求統一部署,構建起市鎮村三級河長制覆蓋全市,將河湖管護責任細化到人,並聘用專職河湖管護員,保護全市河流生態。
家住萬寧北大鎮的陳文帥是一名專職河湖管護員,負責龍首河北大河段的巡查與管護。每天,他都要騎上摩託車沿河道巡查,有時要清理巡查中發現的河道垃圾,有時要勸離前來河邊釣魚的遊客。他說,「這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她。」
為了有效保護河流生態,萬寧市通過聘用大學生、退伍軍人及貧困戶家庭成員,配齊裝備,打造了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巡河員」隊伍。2018年下半年,萬寧市在全市啟動河道規模化養殖場清退工作,河流生態進一步得到保護,「下一步我們也將繼續按照『一河一策』方案,盡全力保護好河流生態。」王石煒表示。
河流名片
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均發源於萬寧尖嶺山脈,其中龍滾河為省級河流,幹流長度58.17公裡,流經萬寧、瓊海,由瓊海博鰲入海;龍首河幹流長度40.17公裡,龍尾河幹流長度39.14公裡,兩者均為縣級河流,在萬寧小海入海。
(原標題:萬寧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滋養魚米之鄉 「三龍」河,一路歡騰 一路繁華)
▍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何子儀
▍監製:翁世武 陳明思
萬寧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