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補民生短板辦民生實事
「市裡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大病醫療兜底,看病的費用報銷了95%,我們只需付一小部分。一場大病,沒有拖垮家庭!」今天,萬寧市禮紀鎮貧困戶黃泰春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9月初,接生病住院的母親回家時,曾一度擔憂1萬多元的治療費用無法承擔,但是大病醫療兜底打消了他所有的顧慮。
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大病醫療進行兜底,是萬寧加大民生投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萬寧市加大力度補齊民生短板,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廣大群眾。其中,2016年集中全市81.2%以上的財政資金用於民生建設。教育方面,萬寧市優先發展教育,充分發揮北師大萬寧附中的示範帶動效應,實施改薄項目96個,高水平建設「兩校一園」。環境保護方面,萬寧嚴守生態、水資源、耕地紅線保護制度,合理規劃布局產業項目;實行以排汙許可證為核心的「一證式」管理,抓好大氣、水體、噪聲等生態環境監測;完善環境保護督察、目標考核問責等長效機制,實現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
保生態惠民生「多彩多情」 強經濟抓治理「萬福萬寧」
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北師大萬寧附中高一學生邱上陽非常滿意:「校園環境很美,老師也很優秀!」
今年中考,邱上陽的總分是729分。「6年前,這個分數,萬寧沒有合適的學校,只能去海口讀書。現在,可以在北師大萬寧附中讀書。」
邱上陽另一個感覺是:老家在萬寧大茂鎮,30分鐘左右就可以到家,兩周可以回一次家。要是在海口讀書,來回會非常麻煩。
邱上陽的「幸運」,得益於萬寧市為教育植入「優質基因」,引進北師大萬寧附中。近五年,不僅在教育方面,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變化同樣在「幸福萬寧」發生著。近年來,萬寧市協調發展民生事業,群眾福祉持續改善。2014年—2016年,萬寧全市共完成民生支出102.9億元,佔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80.8%,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值,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問題,建成新市人民醫院、新多功能活動中心等一批民生重點項目。
人民群眾分享了城市發展的成果,切身感受到了「幸福萬寧」建設帶來的實惠。
經濟發展 百姓享轉型新成果
望著平地而起的二層小樓框架,萬寧市後安鎮六底村村民鄒清畫憧憬著,今年12月可以蓋好,新年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口味王萬寧後安廠區
能住上二層小樓,是鄒清畫最大的夢想。「能圓這個夢,主要得益於海南口味王檳榔有限公司。我和老公都在公司工作,兩人一年可以存款6萬元,我們已經幹了近7年。」鄒清畫說。
在2010年11月之前,她和丈夫都在家務農,家庭情況並不好,就連孩子的學費都要東湊西借。
萬寧市和樂鎮羅萬村村民鍾麗群也有同樣的感受。「原來打點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公司還給我買了保險,退休後都有保障。單位離家很近,5分鐘左右就可以到家,下班後,還可以回家照顧孩子。」鍾麗群說。
鄒清畫、鍾麗群提到的海南口味王檳榔有限公司,是萬寧市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戰略決策,於2010年引進的檳榔深加工企業。目前,海南口味王檳榔有限公司東澳分廠等4個規模以上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帶動了近萬名的本地居民就業。
去年3月份,萬寧市與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籤署萬寧檳榔城開發建設戰略合作協議,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集研發、種植、加工、交易、文創、旅遊為一體的總佔地約8579畝的萬寧檳榔產業園,現已啟動園區周邊市政道路、配套管網、汙水處理廠及安置區建設。
萬寧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萬寧市檳榔總產值近25億元,農民每年從檳榔產業中獲得人均純收入近4000元,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萬寧興隆咖啡谷 周華業 攝
位於興隆華僑農場的興隆咖啡谷在政府保護價收購的基礎上,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咖啡產業經營模式,與862戶當地咖啡種植戶(其中貧困戶59戶)籤訂購銷協議,以12元/斤的保護價格向農戶回收咖啡鮮果,高於市場價格33%。
在萬寧,發展經濟並不是為了一堆漂亮的數據,而是要讓百姓生活得更好。據統計,2016年,萬寧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78元,比2011年增長61.5%,年均增長10.0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5元,比2011年增長76.3%,年均增長12.01%。
教育均衡 「落後生」成為實力派
9月14日,北師大萬寧附中校園裡,一位長者正打著電話:「這裡的路燈有點兒搖晃,快派人過來修一下,萬一砸到學生怎麼辦」?
這位長者就是北師大萬寧附中校長張東海。過去近20年間,他歷任湖南省多所中學校長,曾獲「首屆中國教育管理人物」稱號,教育教學管理經驗豐富,已是功成名就的校長。2012年6月,他毅然報名參加北師大萬寧附中面向全國的校長招聘考試,「數百人競爭,5輪考試。」最終,張東海排名第一被錄用。
從湖南來到海南,張東海感覺責任很大,下決心辦一流教育。
北師大萬寧附中在入口生源薄弱的情況下,近兩年連續中考、高考成績位居全省前列。以今年為例,高考A段(一本、二本)入圍率92%,中考高分段700分以上的比例由去年的37.44%提高到52.54%,學校於今年6月被省教育廳授予「省一級(甲等)學校」稱號。
北師大萬寧附中辦公室主任馮斌說:「剛開始,我們是『低進高出』,現在,生源質量越來越好 ,變成了『高進高出』。」
萬寧市引入北京師範大學優質教育資源,依託名校辦教育的辦學模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吸引萬寧籍在外學生5000多人「回流」,帶動了全市教育整體質量提高。
2016年,萬寧市投入教育事業經費9.75億元,以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為契機,實施改薄項目96個,全面提升教育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同時,萬寧市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落實教育扶貧,對7042個建檔立卡貧困生實現教育補貼全覆蓋,讓貧困戶家庭的每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在今年7月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省級督導評估中,萬寧市獲得93.8分(滿分100分)的優異成績,在這次參與評估的我省5個市縣中位列第一。
生態環境 專項整治讓環境更優
9月16日,來自山東省的遊客李小姐站在萬寧市禮紀鎮西橋上,盯著波光粼粼的老爺海出神,因為她搞不懂:為什麼這裡的網箱養魚,都不增氧,怎麼養殖戶連這個常識也不懂?
漁民楊世欽一直在老爺海進行網箱養魚,已有20餘年。了解到李小姐的疑惑後,他笑著解釋說:「並不是我們不懂,而是不需要了。3年前,在老爺海養魚,確實得時不時給魚兒增氧,而現在水質變好了,基本不用增氧了。」
他回憶老爺海曾經的模樣:水面網箱星羅棋布,有時候還會散發腥臭味……「現在水質好了、環境好了,我家養的魚成活率也提高了,拿石斑魚來說,原來的成活率在五成,現在可以達到六成。」楊世欽說。
變化的背後,是萬寧市從2013年5月開始實施的老爺海漁排拆遷工作。由於特殊的氣候和鹽度條件,該區域具有較多的生物種類和生物量,是重要經濟動物的繁殖和庇護區。過去,由於網箱漁排養殖等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老爺海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2013年5月起,萬寧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推進老爺海漁排拆遷工作。截至2016年上半年,共拆除登記在冊的養殖漁排網箱19461口。
老爺海
望著老爺海,萬寧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海強頗為自豪地說:「港口至西橋水域漁排拆遷基本完成,西橋至風壕橋水域的漁排拆遷大部分完成,使老爺海的港口建設工程、航道清淤工程、漁港碼頭工程等順利進行,確保了老爺海環境綜合整治和神州半島項目順利推進。」
陳海強舉例,比如,漁排拆遷前,老爺海港口至西橋水域航道水深僅3米、水質汙濁。現在水深已達7米,海水交換充分,水質清澈。
變化的不僅僅是老爺海。近年來,萬寧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動真碰硬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比如,開展的海岸帶專項整治行動,拆除海岸線300米範圍違法建築3.86萬平方米,徹底拆除了大洲島多年來存在的139戶193間違法建築,拆除了烏場港區的違法建築4500平方米。
種上三角梅 村莊變成花園
硬化了的村道乾淨整潔,通向千家萬戶,道路兩旁的三角梅花開正豔,一條潺潺小溪穿村而過……初秋時節,走進萬寧市萬城鎮溪邊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就在上個月,參加2017年發展中國家熱帶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班的來自古巴、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阿曼、南非等國家的20名學員,特地來到溪邊參觀考察和體驗,對萬寧美麗鄉村讚嘆不已。
很難想像,5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垃圾滿地、臭氣燻天的「垃圾村」。蛻變,要從溪邊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盛飛說起。「2013年之前,我在海口做銷售,一般是過年才回家。2013年回家時,看到村裡環境太差了,就和其他村民商量,能否成立一家三角梅種養專業合作社,以三角梅產業為依託,打造美麗鄉村。」文盛飛說。
文盛飛的提議得到部分村民的認同,但進展並不順利。「一直到2014年,村裡只有25戶村民入股合作社。」文盛飛分析,可能是因為產業剛起步,村民沒有信心。
一次分紅,打消了村民們的疑慮——2014年年底,溪邊種養專業合作社社員的分紅資金達100萬元。文盛飛回憶,社員嘗到了甜頭,村民看到了希望,2015年合作社社員就增加到45名。
溪邊村三角梅
如今,溪邊種養專業合作社依託「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培育12個品種的三角梅,種植基地面積達95畝,年產量達到12萬株,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現在,溪邊已成了遠近聞名的三角梅產業村。
溪邊所在的聯星村的黨支部書記陳海雄介紹,聯星村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以「發展合作社,打造美麗鄉村」為理念,大力支持返鄉青年黨員文盛飛創業,成立溪邊種養專業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文化」的經營模式,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
溪邊村村民富起來了,也更加重視對晚輩孩子們的教育。文盛飛介紹,合作社以培育三角梅為主業,又積極探索挖掘鄉土、耕讀、孝道、時尚等文化內容,將三角梅基地持續做大做強。文化長廊、讀書人家、孝道人家、時尚人家、溪邊書屋、讀書亭、溪邊亭、溪邊沙龍、溪邊客廳等已陸續建成開放。
不再沾毒品 就業回歸社會
近日,接到兒子電話,楊時力(化名)放下手中工作,不停地說:「工作順心嗎?什麼時候有空,回家看看。」
就在一年前,他因為吸毒,兒子還不認他。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個抽大煙的,連自己的兒子都瞧不起」。
在萬寧市長豐鎮南聯村的長豐鑫旺檳榔加工廠,楊時力一身便裝,笑容自信、雙目有神,已經戒毒了的他對於毒品深惡痛絕。
楊時力介紹,十幾歲時,因好奇想體驗一下毒品。但是這個錯誤的「好奇」,讓他變成了一個癮君子。「我今年44歲了,2016年之前的20多年間,我要麼在戒毒所,要麼在吸毒。因為吸毒,妻子在2007年和我離了婚。」
改變在2016年5月15日。那天,楊時力從戒毒所出來,長豐鑫旺檳榔加工廠創辦人卓祥輝主動聯繫他,為他提供工作崗位,邀他到廠裡工作。「我與他們有過相同經歷,知道他們的難處。從戒毒所出來,很難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所以我找到他,幫他重新回歸社會。」卓祥輝說。
兩周後,楊時力到長豐鑫旺檳榔加工廠工作,之後,再也沒有接觸毒品。「一方面,有工幹,就不去吸毒了;另一方面,公司提供食宿,擺脫原來的朋友圈子,就不會想吸毒了。」楊時力說。
楊時力說,他非常感激卓祥輝。卓祥輝不僅給他提供了工作,還常以自身經歷教育勸導戒毒康復人員,幫助大家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
今年4月28日,萬寧市康復教育轉化就業基地在長豐鑫旺檳榔加工廠揭牌。
楊時力的轉變,是萬寧市「禁毒三年大會戰」取得階段性成就的一個縮影。去年8月,經省禁毒委檢查驗收,萬寧市由「全省毒品危害重點市縣」下調為「通報警示市縣」,全市禁毒工作得到了省禁毒委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廣泛讚譽。
來源:萬寧發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