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羅非魚和麗魚會把受精過的魚卵含在嘴裡孵化,這種特別的習性想必大家早已有所耳聞了吧。然而,你有聽過在自己胃中孵化和哺育後代的蛙嗎?的確,它們就是史上最神奇的動物——胃育蛙。
胃育溪蟾(胃育蛙的一種)(引自維基百科)
胃育蛙,溪蟾屬(Rheobatrachus)蛙類,包括胃育溪蟾和孵溪蟾。胃育蛙是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的特有種,它們的分布地總面積只有少於2000平方公裡,兩種都是生活在介於海拔350-1400米的雨林中。
胃育蛙在外觀及行為上與其他澳洲的蛙類很不同。它們的眼睛很大及突出,吻短而頓,蹼完整,身體修長。它們大部份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它們特殊之處在於母蛙在其胃中孵化卵及哺育幼蛙。
胃育蛙照顧幼蛙的方式非常特別。在體外受精後,雌蛙會將蛙卵咽下。當母蛙咽下卵的時候,它們的胃與其他的蛙類沒有分別。包圍卵的膠狀物稱為前列腺素E2(PGE2),這種物質可以令胃部暫停分泌鹽酸,時間足以讓卵的胚胎發育。當卵孵化後,蝌蚪的腮分泌的黏液也含有PGE2。一些其他蛙類的蝌蚪的也會分泌黏液,但黏液會隨著食物由食道進入身體,但胃育蛙蝌蚪在分泌黏液時,身體上的孔會緊閉。當胚胎或幼蛙等在體內時,母蛙是不會進食的。
胃育溪蟾從胃中吐出幼蛙(引自維基百科)
胃育蛙蝌蚪在出生初期缺乏色素,當漸長時它們逐漸發展出成蛙的顏色。蝌蚪最少約需6星期來發育,這段時間母蛙的胃會不斷膨脹至體腔可以容納的大小。母蛙的肺部會縮小,呼吸主要是靠皮膚上的氣體交換進行。除了體型增大了外,母蛙會維持不動。幼蛙出生需要大量空間,大概需時一星期。母蛙受到騷擾時,會將所有幼蛙吐出。幼蛙被吐出時就已經完全發育,在色澤及體長上只有很小不同。
胃育蛙生活在雨林、潮溼的硬葉森林及河流地區。它們主要是水生的,經常在河流或附近的巖石上出沒。它們經常出沒的河流都是永久的,或只是在非常低雨量的情況下才幹涸。它們分布的地方一般都是有桉樹的密林,或是開放林地,但沒有紀錄它們出沒在河岸帶。在春天及夏天的季節,它們喜歡生活在石池邊、葉堆上或是石縫間。估計它們會冬眠。成年雄蛙喜歡較深水的地方,而雌蛙及幼蛙則喜歡較淺水的地方。它們只會在下雨期間才會完全現身。胃育蛙的叫聲像喋喋聲,每一下約半秒,每6-7秒重複一次。
胃育蛙在水中及陸地上也會覓食,它們主要是吃昆蟲,包括鱗翅目、雙翅目及脈翅目。胃育蛙從不離開水邊多於4米的地方。研究顯示它們的運動非常有限,估計在繁殖季節,它們會留在原有的水池中,只有在泛濫的季節才會離開。
胃育蛙是於1972年被發現,並於1973年被描述,但另有文獻指它們是於1914年在布列克爾山脈發現。它們只分布在昆士蘭東南部的布列克爾山脈及克倫多山脈,介乎海拔350-800米。這個區域雨林、潮溼的硬葉森林及河流的面積少於1400平方公裡。它們曾在瑪麗河、Stanley河及Mooloolah河出沒。最後的標本可能是於1979年在克倫多山脈,或是於1981年在布列克爾山脈發現。最後飼養的胃育溪蟾於1983年死亡。如今它們已經滅絕。
胃育溪蟾「復活」計劃(引自維基百科)
胃育溪蟾滅絕的原因不明,但失去棲息地、汙染、病原體、寄生蟲及過份捕獵都可能導致其數量大大減少。人類活動對它們生態的影響也是不明,壺菌病相信是其中一種影響最深的原因。
2013年,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ichael Archer研究組就成功的令一種滅絕動物的基因組復活,並首次培育出其活體胚胎,這引發了多方關注。這個項目將20世紀70年代收集到的組織保存在一個傳統的深度冷藏器內,然後採用從大青蛙(Great Barred Frog)採集到的新鮮捐獻卵細胞——大青蛙與已滅絕的胃育蛙有親緣關係,通過類似於多利羊克隆的技術,進行移植。2008-2012年,Archer教授研究組開始進行這項研究,使用類似於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技術,他們將胃育溪蛙的DNA插入到上百個大青蛙的卵細胞中。胃育溪蛙的胚胎在30年後又再一次獲得了生命。雖然胚胎還尚未發育成蝌蚪,但是基因測試證實分裂細胞包含來自已滅絕胃育蛙的遺傳基因。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一可愛而又神奇的小蛙,還沒有被大家熟知就已經從這個藍色星球上消失了,它們僅僅是活在部分人記憶裡的生物了吧。
(作者:千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會
歡迎大家向博覽君推薦文章哦!~
「推薦文章」、「意見反饋」或「合作事宜」請直接在公眾號內留言,博覽君會第一時間回復!
請掃碼關注中國科普博覽微信號
(ID:kepub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