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網際網路金融:互金離場,銀行「撞進」新時代

2021-01-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網際網路金融退潮,十年繁華,夢幻一場。

互金退潮,不少銀行鬆了口氣:少了它們「搗亂」,手握牌照和低成本資金,又有幾年好日子可過了。

但是,請注意,人生智慧提醒我們:「如果你擔心,你就不必擔心;如果你不擔心,你就要擔心了。」

形勢大好時,恰是危險迫近時。從來沒有歲月靜好,互金退場,只是為下一階段的殘酷競爭拉開序幕,更多不確定性正撲面襲來。

用戶覺醒

衝擊者離場,衝擊還在發酵。首要者,就是用戶覺醒。

在傳統金融業務供需關係中,一直是銀行強勢主導,用戶被評估、被選擇,發言權有限。比如,貸款業務中,用戶申請,銀行審批;理財業務中,用戶被評估,銀行設置起購門檻;支付業務中,也有額度限制。

金融業務不同於一般產品買賣,以錢為交易對象,與風險打交道,對專業性要求極高。一般產品交易,多是用戶主導;在金融行業,銀行與用戶在專業層面的鴻溝,足夠扭轉雙方的主導權,銀行佔據了主導地位。

但銀行的主導地位,不僅體現在風險評估等專業領域,還導致了其對市場的遲鈍和對用戶的傲慢。互金出現之前,用戶選擇權有限,即便用腳投票,也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將軍」。

但長期的口碑抱怨和負面情緒,總要找到出口。互金入場,提供了這個出口,成就了自己,也「激活」了用戶。天平開始向用戶一側傾斜,當用戶慢慢站起來,銀行便只能俯下身去。

選擇自由

十幾年前,用戶一邊吐槽大銀行的糟糕體驗,一邊乖乖做大銀行的用戶。原因很簡單——在那個看「網點」的時代,網點即真理,大銀行的網點無處不在,糟糕體驗能奈它何?

畢竟,一切金融服務都在網點中進行,用戶只能在周邊三公裡內的幾個網點就近選擇服務,沒有真正的選擇權。

網際網路金融崛起後,通過金融APP,用戶有能力與成百上千個金融機構建立聯繫,掙脫了線下物理空間束縛,獲得了選擇自由。

有了選擇自由,才能用腳投票,這是用戶權利覺醒的第一步。

競爭賦權

用戶選擇自由,加劇銀行競爭,而競爭,進一步給用戶賦權。

一 度,銀行間的競爭是很「羊性」的。網點,作為唯一聽得到炮聲的地方,KPI壓力雖大,競爭卻不激烈。方圓三公裡內,幾家網點相互競爭,用戶兜兜轉轉,也不 過在幾家之間做選擇。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網點之間會不自覺結成隱性同盟,誰也不去做那些「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傻事,大家日子都過得去。

現在不同了,用戶面對的是開放環境,一旦走了,就真的不回來了。此時,銀行只能俯下身來,拼命出血討好,還得滿臉堆笑。競爭越來越充分,越來越狼性。

正如經典經濟學理論描述的,充分競爭讓商家利潤趨近於零,雖然競爭讓銀行服務水平普遍提升,用戶卻越來越挑剔了,銀行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差了。

此時,佛系賺錢就行不通了。發力「場景」和「科技」,打通任督二脈,激活自身潛能,銀行走上轉型之路。

場景入場

銀行追著用戶跑,用戶追著場景跑,於是,銀行加速做場景,場景方也借著用戶的勢入場了。

競爭沿著兩條線展開:場景巨頭,走的是「+金融」之路,實業上加金融,相對容易;銀行,走的是「+場景」之路,金融反向加實業,步步維艱。

銀行「+場景」沒走通,便選擇了開放之路;場景巨頭「+金融」孕育出金融科技巨頭,也走上了開放之路。

在彼此開放、交叉合作中,金融與場景融合趨勢愈發不可逆。

這個時候,意外出現了。

神仙幹仗,以和解告一段落,卻逼死了一般的互金機構。那些既缺乏場景支撐,又不持有金融硬牌照的互金機構,開始與趨勢脫節,生存空間日趨狹窄,走上了異化和冒險之路。

這裡面,有P2P,有小貸公司,有支付機構,也有大數據服務公司、催收機構,甚至還有小的農商行、城商行,更有大量非持牌創業機構。它們,一心只想活下去,不願離場,放下了普惠金融的夢想與榮光,一頭扎進現金貸的風口裡。

有了它們的參與,現金貸蒸蒸日上,高利貸、暴力催收也開始層出不窮,成為行業痼疾。

花團錦簇背後,命運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這些機構,下場都不怎麼樣:有些資金端被龐氏騙局自行撐破,有些死於下行周期,有些被強監管斬落馬下,還有些被迫轉型,看不到前路。

互金機構,一旦忘記了普惠金融初心,就只能付出離場退出的代價,或許曾經風光無限,最終也不過成為金融科技大潮中的一段暗黑插曲。

另一邊,金融與場景的融合還在加速。

金融與場景的融合,背後是金融數據與場景數據的融合,數據重混產生化學反應,激活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則進一步加速金融業深化變革。

科技崛起

科技,一直都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不誇張地說,無論哪個行業、哪個職業,唯有先與科技融合、和解,才有生存的權利。

1988年,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曾在《亦近,亦遠》中自問道:「你認為當今世界還有哲學的一席之地嗎?」他接著回答道,「當然有,但只有當哲學基於當今的科學知識與成就時才能立足」。

哲學貴為科學之母(愛因斯坦語),尚需棲身於科學才能立足,何況是金融業呢?所以,我們在談論「科技是金融第一驅動力」時,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不是在強調科技很重要,科技一直對金融很重要,幾十年來從未改變,不需強調;我們實際上是在提醒說,科技驅動下的金融創新,已步入從量變到質變的躍遷階段,進入非常關口期。

熊彼特曾說過一句名言:

「無論你如何重組郵政馬車,你永遠不能因此而得到鐵路」。

這句話實際上在講創新的兩個階段:重組郵政馬車,是現有模式的優化完善,不妨理解為「量變」,彼此屬於同一層次的競爭;鐵路和火車,則屬於顛覆性創新,可以理解為「質變」,相比馬車已可降維打擊。

馬車跑得再快,也跑不過火車。火車出現後,馬車退出舞臺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修馬路不再重要,修鐵路才關係長期競爭力。而當前金融科技的創新,便不啻於從「郵政馬車」到「鐵路火車」的躍進。

原因在哪裡呢?

十年前的金融科技,是設備和系統層面的;近十年的金融科技,受益於金融場景化的數據積累和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進展,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全面突破。一如紡織機取代紡織女工,金融AI賦能下的金融新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漸漸具備了碾壓優勢。

這對金融業而言,是一場深刻的變革。短短數年間,鳥槍換炮,賽道變了。傳統模式下的業務流程、機制文化,從經驗優勢變成轉型累贅,傳統金融服務和產品,與傳統流程模式自洽,在金融科技驅動的新模式下,則顯得格格不入。

「時代拋棄你時,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一個時代過去了,一個時代正加速走來。金融機構面對的,便是這種時代的變遷,搶不到新時代船票的,沒有出路,只能湮沒在行業周期變動的長河中。

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應對時代變遷,過往五年、十年的經驗都沒用,我們需要在歷史長河中尋找應對智慧。

1894年,幹支紀年甲午年,中日爆發海戰,史稱「甲午戰爭」。大清在這場「國運之戰」中敗北,從此一蹶不振,日本則一躍而起,躋身強國之列。

在國內,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破產——僅僅照搬西方物質層面的「船堅炮利」,不能救中國。一如梁漱溟先生的批評:

「他們以為西洋這些東西好像一個瓜,我們僅將瓜蔓截斷,就可以搬過來!如此的輕輕一改變,不單這些東西搬不過來,並且使中國舊有文化的步驟也全亂了」。

之後,中國救亡圖存從「西洋制械練兵之術」轉向變法之路,廢科舉、興學校,改良派主導了「戊戌變法」;變法被慈禧太后扼殺後,守舊派迴光返照,義和團興起,「扶清滅洋」卻以卵擊石,以八國聯軍入侵告一段落,大清付出了4.5億兩白銀的代價(史稱庚子賠款)。

之後,社會目光轉向政治制度變革,有立憲和革命之爭,終於孕育出「辛亥革命」。

再之後,大總統袁世凱復闢帝制,大家醒悟——原來改變政治制度也不徹底,又開始著眼於文化變革,有了「新文化運動」,想要喚醒大多數民眾,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落地生根改善土壤環境。

一如當時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先生在《吾人之最後覺悟》一文中所言:

「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捨也。蓋多數人之覺悟,少數人可為先導,而不可為代庖;共和立憲之大業,少數人可主張,而未可實現。」

之後,中國革命之所以勝利,果然也源於喚醒了大多數民眾。

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發現,往昔崢嶸歲月,種種曲折艱辛,皆因最初未能認識真正的挑戰在何處。衝擊下的轉型不易,找到真正的挑戰,尤其不易。

把視線轉回到當前的金融業,面對金融科技衝擊,金融機構看到的,何嘗不是金融科技的「船堅炮利」。看到了場景、數據和科技,於是,也去建場景,也去拓數據,去招聘科技人才,去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去進行系統改造,推動IT敏捷轉型。

但這些就夠了嗎?

顯然不夠。

金融機構真正的挑戰並非科技本身,而是能否創造金融科技自生自長的土壤環境。否則,一味著眼於科技,也只是「把瓜蔓截斷,摘了幾個瓜回來」,絕非真正的金融科技轉型,恐怕在未來某個時點,依舊會輸掉關係自身命運的「甲午戰爭」。

有衝突,才有活力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只能擁抱它。

舞臺上熱鬧非凡,舞曲卻不停變換。於是,總有衝突與混亂,但終究,人們會隨著新曲跳舞,畢竟,怎麼跳不重要,一直跳下去,才是目的。

在《歷史的教訓》中,威爾 杜蘭特總結道:

「老年人抵制年輕人,與年輕人刺激老年人,都是對的。經過這樣的對抗,就像兩性衝突和階級鬥爭一樣,才能產生充滿張力的創造性力量,才能帶來富有活力的發展,才能產生整體隱而不彰的基本統一與運動。」

你看,守舊與創新,都沒有錯;有衝突,才有活力。

2019,是值得我們記住的。網際網路在這一年退潮,新時代也在這一年開啟。機構進進出出,生死流轉,行業變遷,從未停下腳步。

挑戰,一直都在。

 

作者:薛洪言;公眾號:蘇寧財富資訊

本文由 @蘇寧金融研究院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2018中國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 傳統金融與網際網路新金融齊頭並進
    幾年前,中國幾大頭部金融公司還牢牢被銀行、保險等公司佔據,而現在提到金融公司,人們想到的除了這些傳統行業,還有風頭正盛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   時下,依靠強大的資本背景,許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已迅速崛起,並成長為角逐金融領域的重要角色,擴充著中國金融市場樣態。下面,小編就來詳細分析位於頭部的十家金融公司的具體情況。
  • 後金融科技時代:銀行向左,科技向右
    估計馬老師本來沒想涉足金融領域,但網際網路企業不同於銀行,有非常強烈的生存危機和增長內驅,要隨著客戶走,這就涉及一個邊界模糊的問題。作為銀行從業,經常覺得互金過界了,怎麼啥都幹,其實這是因為對邊界的定義不同,銀行的邊界在銀行的營業執照上寫得明明白白,如果稍微迷糊,監管會分分鐘鍾教你怎麼做「銀」。
  • 網際網路金融年度報告:發展回顧、商業模式及未來展望
    相比於 2017 年的 7 家和 2018 年的 10 餘家,2019 年互金企業海外上市可謂創歷史新低。除了上市進程 變緩、上市數量減少之外,在 2019 年全年,除了玖富之外,統計在內的所有的互金家上市公 司的股價均跌破發行價。
  • 未央今日播報:廣州互金協會清理整頓現金貸 工商銀行將推出聚合...
    廣州互金協會清理整頓現金貸 最高利率達598%近日,廣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下發《關於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由於部分平臺現金貸的產品模式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國家網貸整治辦近期已將「現金貸」納入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要求開展清理整頓。
  • 中國互金協會兩年新增134名會員
    來源:中國保險報網中國保險報網訊【記者 康民】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近日在官網再次披露完整的會員名單。據悉,這是互金協會自2017年3月以來,第二次披露完成會員名單。統計結果顯示,中國互金協會會員(包括企業、機構和個人)數由409個增至543個。
  • 從風口到泥潭:創投機構與互金「情變」
    監管風暴之下,互金行業內風聲鶴唳,不少背後的創投機構也遭了殃。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些對互金業務並不了解的風投機構,更傾向於選擇退出,而一些無法退出或選擇堅守的創投機構,面對出風險的項目,一般很難止損。
  • 12家互金機構籤約法究院 推進P2P規範化運營
    (下稱「法研院」)集體籤約,成為首批接入司法數據的互金會員企業。據雷鋒網了解,此次籤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相關政策,按照「5.30」法研院與天津中互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框架,雙方對「共築金融風險防線、聯合懲戒失信被執行人」共同目標的認真落實。互金企業與權威司法機構籤約,有幾點重要意義:一、利用司法大數據服務社會治理的典型案例。「
  • 中金:數字銀行重構金融供給 場景/生態經營提升觸達和洞察力
    具體到存款業務,以餘額寶為代表的門檻低、風險低的寶寶類基金理財產品成為了銀行強勁的竟爭對手,2015年底餘額寶的資產淨值已經佔到了工行所有零售貸款的8%、招行所有零售貸款的51%,而2019年分別上升到10%、61%,反映出銀行在吸納社會公眾存款方面的功能被互金機構產品部分替代;財富管理相關業務上,銀行代銷基金的數量份額和金額份額同樣被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機構擠出
  • 中金公司:數字銀行重構金融供給 場景/生態經營提升觸達和洞察力
    具體到存款業務,以餘額寶為代表的門檻低、風險低的寶寶類基金理財產品成為了銀行強勁的竟爭對手,2015年底餘額寶的資產淨值已經佔到了工行所有零售貸款的8%、招行所有零售貸款的51%,而2019年分別上升到10%、61%,反映出銀行在吸納社會公眾存款方面的功能被互金機構產品部分替代;財富管理相關業務上,銀行代銷基金的數量份額和金額份額同樣被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機構擠出,2019年與2015年相比,工行、招行代銷基金金額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
  • 中國互金協會李倩:行業協會已成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7月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投資教育基金協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的「2019國際貨幣論壇·金融科技分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電子銀行網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圖文直播。
  • 多米諾骨牌下的互金百態:從「714高炮」被曝光到八省市一刀切
    2019年是個暖冬,但互金行業卻沒能感受到這份溫暖。匆匆又一年,回頭看,滿目瘡痍。曾經湧向互金行業的人潮在這個行業寒冬中紛紛散去,不少人更是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一年,互金局中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也有太多的悲傷不願提。被時代的浪潮裹挾著前進的互金試驗場,究竟成就了誰,又讓誰背上了枷鎖?
  • 銀行業深度報告:網際網路改變金融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本篇報告將著眼於結合金融與網際網路的分析方法,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出發,回答下述核心問題:* 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研究範式來分析網際網路金融?* 網際網路為金融帶來的只是新工具還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若是後者,未來的網際網路金融商業模式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網際網路金融將怎樣衝擊金融行業現有格局?什麼樣的企業將主導網際網路金融?
  • 科技金融創新賦能 金證股份迎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新契機
    ,尤其是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新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新行業業態加速孕育,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證股份KOCA平臺現已正式應用,深入證券、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租賃、信託、智慧城市等業務板塊,保持持續的高速迭代,圍繞開發平臺、運行平臺DeVpos、監控運維進行持續研發和深化。另外,金證股份還完成了金融智能PaaS平臺整體規劃論證與實施啟動,完成智能投行產品研發等。
  • 從二八定律到長尾至上:金融科技時代銀行的演化路徑
    近幾年,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成為金融領域的熱議話題。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行業,一些看起來與金融毫不相干的科技公司成為金融領域新加入者,打破了原來由銀行、券商、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壟斷的市場格局。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湧入,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了傳統金融機構「不屑一顧」的長尾市場。
  • 風暴中的互金大廈:從討債到圍堵ofo討押金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中心大廈(以下簡稱「互金大廈」)許久沒有受到過這麼多人「朝拜」了。不過,這次被「朝拜」的不是一家網際網路金融企業,而是一家共享單車企業。12月17日,寒冬,數百人來到ofo北京總部——互金大廈來討要押金。接踵而來的人,從電梯口到一直排到了大樓外,又七拐八拐到了馬路邊。
  • 暴風金融停發新標 曾多次被點名整改
    隨後暴風集團旗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暴風金融即發布《關於暴風金融平臺運營及相關信息披露公告》,宣布停止發布新標。  經營模式  類似於引流平臺  根據暴風金融公告,暴風集團實際控制人馮鑫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相關事項尚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 2018年Fintech金融科技關鍵詞和從業必懂知識
    從多個方面幫助金融科技和網際網路金融更懂用戶,讓我們更方便的享受科技和金融帶來的福利。了解金融了解網際網路金融了解一些信貸理財投資的風向都對我們十分有益。在各個行業各個業態努力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擁抱變化,對知識進行融合和歸集,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豐饒和健全。在這場融合中,互金與傳統金融機構的趨勢十分明顯,更多開始互相賦能和互相利用優勢合作。
  • 融慧金科張凱:從理念到落地,圖模型如何點燃數字金融新「引擎」
    01金融為本,科技為用自2007年國內第一家互金平臺成立至今,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在穿透式監管的政策引導下,從最初的爆發式增長逐漸回歸於理性,「野蠻發展」時代已悄然終結!縱觀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歷程,「從國內第一家互金平臺上線開啟金融科技1.0時代,形成以P2P為主的線上信貸業態,到現金貸新規出臺進入更加合規發展的2.0時代,形成持牌金融機構通過大型網際網路平臺導流的助貸模式,再到如今監管對金融科技提出了明確發展規劃的3.0時代,持牌金融機構自主風控的自營業務已成為現階段的主要業務模式。」在張凱博士看來,數字金融已經進入下半場。
  • 恆力資本術:剝離互金擁抱銀行 千億市值映照下松發股份業績慘澹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獲悉,恆力旗下公司日前通過司法拍賣競得錫商銀行2.8億股股份,耗資2.8億元。該部分股份原由另一江蘇大型民企澄星集團持有,此次拍賣後成為第二大股東。在布局銀行之外,恆力的金融版圖也有收縮動作,其中,其已從互金板塊深圳信雅達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完成退出。
  • 網際網路金融理財時代到來 巧用複利收益更可觀
    原標題:網際網路金融理財時代到來 巧用複利收益更可觀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理財時代的到來,對於許多有個人理財需求的投資者來說理財可以變得更加輕鬆,更加便捷。對於大多數年輕投資者較為熟知的P2P網貸這類新型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便是一個很好的列子。像堆金網、陸金所等穩健型網際網路理財平臺憑藉著不錯的口碑和較強的風控能力,贏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