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5日訊(通訊員 王卿 全媒體記者 嶽霞)校園裡的楊梅熟了,長沙市實驗中學的老師們將生物課從教室移到了楊梅樹下。昨日下午,初一1901班的同學們跟隨生物老師鄧巍一起,來到學校體育館前的6棵楊梅樹下,開啟生物探索之旅。
同學們手上都拿著老師課前發的任務清單,大家三五成群,圍著楊梅樹細細觀察,不時還做著筆錄。這不,同學們通過觀察知道楊梅樹是雙子葉植物,葉片屬於橢圓形、葉緣有齒、是網狀葉脈。
細心的同學還驚訝地發現學校的楊梅樹都是雌性植株,那如何傳粉、受精和結果呢?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展開熱烈討論,同學們先後得出了異花傳粉、風媒、蟲媒的答案,但總覺得不夠準確,最後只能求助老師。鄧老師結合楊梅的特性,給出了通過嫁接實現雌雄同株,然後藉助風力傳粉的結論,讓學生們大開眼界。
學校的楊梅好吃嗎?不妨大家都動手摘幾顆嘗嘗。只見孩子們歡快地在樹下穿梭,不一會兒便摘到了自己看中的楊梅。有的已經迫不及待地塞入口中,吃得滿嘴梅汁。可是,也有謹慎的同學提出了疑問:楊梅果實裡會有蟲子嗎?楊梅果實裡的蟲子會在人體內寄生嗎?
帶著對新問題的思考,同學們移步學校生物實驗室,開始實驗探究。在鄧巍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先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部分楊梅果實,製作成果肉裝片,然後放入學校多功能數碼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楊梅果實中的微觀世界便清晰地呈現在顯微鏡的顯示屏上。鄧老師將學生分組實驗的結果投屏到雲黑板上,讓大家清楚地看到各組的觀察結果。
儘管此次同學們選中的楊梅標本中確實沒有發現蟲子,但鄧老師告訴大家並非所有楊梅都沒有蟲子。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鄧老師又用稀鹽酸模擬人體的胃酸環境,發現蟲子在類似的環境中的確難以存活。
楊梅樹下的生物課,給學生留下了美好感受,鄒香兒同學說:「我們把生物課帶到了大自然,通過一種別樣、新穎的方式,體會到了生物的特別,既發揮了團隊的力量,個人的實驗和實踐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希望能多多開展這樣的室外活動課,在快樂中學習,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李瑀琦同學說:「這樣的課令人印象深刻,它有益於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儲存在大腦裡,這比在教室上課更有意義,更有趣味。」
校長肖建軍表示,一堂楊梅樹下的生物課,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究能力、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正是長沙市實驗中學「培養完全人格,作育未來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辦學理念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