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發現墨西哥魚心臟自愈基因 人體內同樣存在

2021-01-15 環球健康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1日報導,牛津大學科學家近日在墨西哥脂鯉體內發現一種可以修復自身心臟的基因Irrc10,在人體中也存在同樣的基因,因此有望為人類的心臟病治療提供希望。

資助這項研究的英國心臟基金會表示,英國有50多萬人患有心力衰竭,通常是心臟病發作造成的。患有心力衰竭的人無法使受損的心臟再生,心臟移植通常就是唯一的治療方法。而這一特殊基因表明,我們有一天能夠以同樣的方式治癒人類的心臟病。

為了這項研究,瑪蒂爾達莫默斯蒂格博士和她的團隊研究了兩種墨西哥脂鯉魚——河魚和穴居魚。這兩種生物都曾生活在墨西哥北部的河流中。現在的穴居魚大約在150萬年前被洪水衝入洞穴,黑暗的生活環境使它們失去了視力和顏色。同時,它們也失去了修復心臟的能力,而河魚則仍然能夠修復心臟。

通過比較兩種脂鯉魚,研究人員發現兩種基因——lrrc10和小凹蛋白——在心臟受損後的河魚中更加活躍。lrrc10基因與擴張型心肌病有關。此前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這種基因與心臟細胞在每一次心跳時的收縮方式有關。發現了這一點後,研究人員關閉了另一種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魚類——生存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斑馬魚——的lrrc10基因。由於這種基因不再正常工作,斑馬魚無法完全修復心臟而不留下疤痕。

發育與再生醫學副教授莫默斯泰格博士說:「我們發現,和斑馬魚一樣,河魚的心臟可以再生,而穴居魚則不能並會形成永久性的疤痕,這與人類心臟病發作後的損傷反應類似。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為它可以直接比較同一物種中「類魚」的再生反應和「類人」的疤痕反應。」疤痕組織會阻止心肌正常收縮,降低心臟對全身的泵血能力。

這項研究的作者說,他們的發現表明,有一天,通過人為地改變這些基因和其它基因的功能,人們受損的心臟將有可能再生。這可以通過藥物或修改DNA來實現。莫默斯泰格博士說:「我們已經能夠分離出心臟再生的基因。但現在還為時尚早,我們對這些非凡的魚類以及有可能改善心臟受損患者的生活感到無比興奮。」但是她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找到其它與心臟再生有關的關鍵基因。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醫學副主任Metin Avkiran教授表明,在過去20年裡,心力衰竭的存活率幾乎沒有變化,預期壽命比許多癌症都要短。人類迫切需要一些突破,來緩解這種情況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實習編譯:丁春輝 審稿:劉洋)

相關焦點

  • 別再找什麼錦鯉了,這種脂鯉擁有心臟自愈能力,也許能為人類續命
    心臟病發作後,受損的心臟肌肉組織將被不會跳動的瘢痕組織替代。這會使肌肉被永久削弱,容易引起更多的問題。但如今新的希望出現了:科學家在了解一種魚的心臟自愈能力上已經取得巨大進展。大約150萬年前,一種名叫墨西哥脂鯉的魚生活在墨西哥北部的河流裡(至今仍在)。其中一些被季節性洪水衝入洞穴,永遠困於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漸漸失去了視力,皮膚也失去了顏色,而那些仍然生活在河裡的同類還是原來的樣子。如今棲息於河流中的墨西哥脂鯉在心臟受損後,能重新長出會跳動的心臟組織。科學家研究了生活在洞穴中的盲眼墨西哥脂鯉,發現它們無法做到這一點。
  • 對具有心臟再生功能魚類的研究或為心臟病患者心臟修復帶來新方法
    某些魚類治癒心臟損傷的能力可能會給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臟健康。人類的心臟不能自愈。心臟病發作後--跳動的心肌血流中斷,使其缺氧--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在任何死亡細胞的地方形成疤痕組織。
  • 心臟不能再生,失去眼睛的洞穴魚遭遇了什麼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生活在墨西哥北部洞穴中的一種魚類,它們與孔雀魚一般大小、盲目、半透明。科學家研究這種魚類是為了弄清楚為什麼有些動物的心臟能夠再生,但其他動物只會增添一道疤痕。▲圖片來源:COLIN BEESLEY「數百萬年前,生活在河流中的一些表面魚類湧入洞穴中,當河水的水位下降時它們被困在山洞中,然後失去了眼睛和顏色來適應洞穴生活,」牛津大學的發展科學家以及科研人員Mathilda Mommersteeg說。「我們發現,像斑馬魚一樣,河裡的表面魚的心臟可以再生,但是一些洞穴魚的心臟不能再生卻會形成永久性疤痕。
  •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吃素比吃肉更容易患中風
    來源:金融界網站牛津大學一項針對近5萬人的研究發現,那些完全放棄吃肉和魚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降低了22%。在那些吃魚不吃肉的所謂「魚素者」當中,這一風險降低了13%。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純素食者患中風的機率比肉食者高出了20%。這可能是由於血液膽固醇降低和維生素B1 2等營養素水平降低所致。英國心臟基金會的特雷西·帕克說:「無論你是肉食者還是素食者,減少這些風險的一種方法就是均衡飲食。」
  •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病有關  olivia chan • 2020-09-24 17:00:55 來源:前瞻網
  • 魚的心臟
    前幾天寫了魚的鱗片和血液,今天來寫下魚的心臟。心臟是一個很神奇的器官,當魚從魚卵孵化出來,就能看到魚的心臟跳動。現在醫學判定死亡的兩個標準,一個是腦死亡,一個就是當心臟停止跳動半小時以上,心臟不能復跳,以此判定死亡。當魚的心臟不跳動30分鐘以上,也就意味著這條魚死亡了。
  • 改善人體內環境 癌症或可「自愈」
    N海都記者 曾有報導,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有10%的癌症患者在不接受任何治療或接受少量治療的情況下出現自愈,癌症一經自然消退很少復發。該協會對176例自然消退的癌症病人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現只有10例復發,2例轉移。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人體內有一套完整的防衛機構——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的和諧是癌症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在心臟細胞內發現有毒金屬納米顆粒,致一名年僅3歲的幼兒...
    早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城市居民的心臟存在數十億種納米顆粒,數量可能是生活在汙染較輕地區的居民心臟中的10倍。 而最近,由蘭開斯特大學的Barbara Maher教授和蒙大拿大學和墨西哥瓦萊大學的LilianCalderón-Garcidue as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有毒金屬空氣汙染納米顆粒正在進入生活在空氣汙染城市的居民心臟細胞中,對線粒體組織造成損害。
  • 研究人員證明阿斯利康-牛津疫苗在細胞內產生了預期的反應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證明,一種先進的新冠候選疫苗遵循了預定的基因指令,在細胞內產生了預期的反應。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新的技術來檢查疫苗的質量,發現牛津-阿斯利康疫苗遵循了計劃中的基因指令。這項獨立的研究令人欣慰,表明疫苗的表現與預定計劃一致。
  • 重大發現:心臟能治癒癌症!
    是的,你沒看錯,人的心臟可以治癒自癌症!這是美國的一項重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的醫生們!被稱為「看到了上帝的底牌」!有故事,有案例,有理論,別著急,我這就給大家講講這是怎麼回事。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心臟不過是輸送血液的生物機器,但是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聽完我的故事,也許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 Nature:牛津疫苗結果正式發表
    接下來在免疫恆河猴後發現同樣可以誘導體液免疫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對接種或未接種的恆河猴進行攻毒,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的恆河猴支氣管灌洗液和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載量顯著降低,且未發現肺部炎症症狀。
  • 人體自愈能力的巨大空間/劉勝祥/健康科普系列14/20200209
     有一次,我和在美國工作的大學同學王家麗談到我祖母的「飢餓療法」,他很感興趣,這位曾在國內第一軍醫大學任教的老師,他講他感冒後從不吃抗菌素的藥物,僅靠人體自愈能力就可以治好感冒。   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發現,自愈是人體和其他生命體在遭遇外來侵害或出現內在變異等危害生命情況下,維持個體存活的一種生命現象,具有自發性、非依賴性和作用持續性等顯著特點,通過自愈力的表現方式,來排除外在或內在對人體和其他生命體的侵害,修復已經造成的損害,以生命得到延續
  • 世界最老心臟 1億年前棒鞘魚體內心臟化石被發現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0日報導,古生物學家於巴西發現了首例心臟化石樣本,該化石存在於約1.13—1.19億年前的棒鞘魚(Rhacolepis)體內。研究團隊使用無損成像技術探視該魚的體內結構,發現這一古老的脊椎動物,其心臟比現代魚類的要複雜得多。
  • 研究發現人體內不存在基因相同的神經元 | 早期實驗室
    但到目前為止,被視為起到關鍵作用的基因也只是提供了粗略的線索。即使是被認為造成孤獨症主要原因的遺傳性因素,也只佔所有病例中的百分之幾。 多數困難源自於人們意識到增加得病概率的關鍵性突變往往是罕見的,因而它們不太可能傳遞給後代。而更常見的突變只佔原因中的極小部分的(儘管以整個人群作計算時,這些風險的比重會更加明顯),因此人們還在其他領域內尋找仍未發現的可能性。
  • 紅燒魚對心臟沒好處 這樣吃魚最健康
    關於魚的吃法,你最喜歡哪種?相信紅燒魚會是許多人的愛。《美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期刊》一項研究指出,經常食用富含歐米珈-3脂肪酸的魚可降低育齡女性患心臟疾病的機率。「一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也就三十多歲,我們發現(和吃魚情況)關係很大,」位於哥本哈根的國立血清研究所(Statens Serum Institut)的首席研究員、博士後馬林·斯特羅姆講道。  中國烹飪協會西餐委員會理事辛紅軍提醒,都知道炸魚不好,對大多數人來說,紅燒和清蒸成了最常採用的烹飪方法。但紅燒魚也是最不值得推薦的方法。
  • 牛津大學新冠疫苗有效率可達90%!單劑價格和一杯咖啡差不多
    儘管牛津研發的這款疫苗有效率並非最高,但其易儲存、成本低的特性使其成為目前最有希望在世界範圍內分發的種子選手。(圖源:BBC、WHO)二、牛津疫苗的研發原理是怎樣的?牛津疫苗的研發原理十分獨特,本質上來講就是利用無害病毒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實戰訓練。科學家從黑猩猩的糞便中提取了一種會引發感冒的腺病毒,並對腺病毒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失去傳染性,並攜帶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型版。
  • 牛津疫苗研製突破:產生抗體和「殺傷T細胞」,後者駐留人體多年
    研製新冠疫苗的牛津大學科學家表示,他們取得了突破:該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對人體引發的反應可針對新冠肺炎提供「雙重防禦」。據英媒7月16日報導,牛津疫苗第一階段的試驗顯示,它會對新冠肺炎產生免疫應答。一位資深人士說,從接種的英國志願者採集的血液樣本顯示,它會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和「殺傷T細胞」(killer T-cells)。上述兩者的存在被描述為針對新冠肺炎這一呼吸系統疾病的「雙重防禦」。T細胞被稱為「記憶」細胞,針對感染作出反應而生成。抗體可能在幾個月內消失,而T細胞可以在人體內駐留很多年。
  • 英國大學戰疫:KCL又有重大發現,牛津搞定抗體檢測
    過去幾天裡,英國三所大學均傳來和疫情有關的新消息:倫敦國王學院(KCL)科學家重大發現,確定6種新冠病毒,可預測患者重症風險牛津大學研發的抗體檢測盒被政府驗收通過,準確率高達98.6%,英國政府將訂購百萬份後對民眾免費發放
  • 墨西哥鈍口螈:永遠不會長大的生物,卻瀕臨滅絕
    墨西哥鈍口螈,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是水棲型的兩棲類,是墨西哥的特有種,大概長下面這樣,很可愛。國外的大哥們經常將它們比做幼龍。「永葆童顏」的生物相比於同一地區的其它蠑螈目動物,墨西哥鈍口螈進化的相對較晚。
  • 超級自愈能力的秘密即將揭開?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超級自愈能力的秘密即將揭開?與我們的23對染色體相比,大白鯊有更多的41對染色體,大白鯊長壽和超強自愈能力的線索就潛藏其中,這些線索有一天可能會讓人類活得更長,病痛更少。對於本次研究,康奈爾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斯坦霍普(Michael Stanhope)最深刻的感受是——「為研究鯊魚基因籌錢真難!」除了斯坦霍普,研究參與者還包括他的朋友、諾瓦東南大學生物學家斯夫傑(Mahmood Shiv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