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由中國海監50、15、26、27船和中國海監51、66船組成的兩個維權巡航編隊,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附近海域進行維權巡航執 法。這是中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後,中國海監首次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開展的維權巡航執法,體現中 國政府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管轄,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圖/新華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海洋「鬥法」
提要:要在這場法律競爭中取得勝利,中國需要在立法與配套、執法以及與國際接軌幾方面多輪驅動
本刊/記者 韓永 星評 (實習生馬愛利對本文亦有貢獻)
2012年國慶節剛過,國務院法制辦主持召集了一次由相關涉海部門參加的會議。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海洋法專家劉楠來是三位受邀的學者之一。
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傳達一個指示:在以後的海洋爭端中,要用好法律這個武器。
此時,中日釣魚島爭端仍在發酵。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此次的回擊多位一體,而法律左右了整個事件的走向。
法律交鋒
先來復盤一下這次衝突的過程:
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購買」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當天晚些時候,中國政府宣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
9月11日,日本籤署釣魚島「買賣合同」;中國《領海基點保護範圍選劃與保護辦法》印發;中國海監船巡航釣魚島海域;國家海洋預報臺開始發布釣魚島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9月12日,日本宣布「國有化土地登記手續」辦理完畢。
9月13日,中國向聯合國交存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點基線坐標表和海圖。
9月15日,中國公布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的地理坐標。
9月16日,中國政府決定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200海裡以外大陸架劃界案。
9月25日,中國發表《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這一過程中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幾個層次:一是立法,頒布《領海基 線聲明》;二是制定實施辦法,即《領海基點保護範圍選劃與保護辦法》;三是執法,海監船巡航釣魚島海域;四是尋求國際效力,向聯合國交存領海基線的坐標圖和海圖,並決定提交大陸架劃界案。
國家海洋局一位退休官員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了幾種法律行為之間的邏輯:公布領海基線,劃定領海的範圍,一是給對方「紅線」,二是中國執法船師出有名。按照中國《領海及毗鄰區法》,外國軍艦進入中國領海,必須要經過中國政府的同意。
在此基礎上,公布島嶼坐標,發布天氣預報,編制海圖,體現中國的行政管轄。
上述行為,都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認可的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中國向聯合國交存坐標圖和海圖後,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接受中國政 府的申訴。隨後,聯合國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中國提交的領海基線海圖。為了公平起見,該網站同時也刊登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反駁」文件。這一過程,讓國際社會看到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存在主權之爭的現實。此前,實際控制釣魚島的日本政府一直否認該島存在領土爭端。
這樣,中國對釣魚島的主張又向前進了一步:不僅對該島的權益訴求更加清晰,而且使得中國執法力量巡航這一海域進入常態化。日本對該島的所謂實際控制,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一旦日本的實際控制被稀釋,中日之間博弈的格局將會改變——長期以來,基於中國對釣魚島的歷史管轄,以及日本對該島的實際控制,中日之間呈現出「中國『得理不得勢』、日本『得勢不得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