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4點20分左右,香港保釣人士乘坐「啟豐二號」抵達釣魚島。7名保釣人士成功登島。其中5人被衝繩警方以涉嫌「非法入境」的名義逮捕,另外2人回到了保釣船上。但隨後,日本方面又扣留了停泊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啟豐二號」保釣船,並將船上其餘9人進行「控制」。這9人將與先前遭「控制」的5人一併移送到衝繩本島。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事實上,邊界與領土問題是國家間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它直接涉及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邊界與領土爭端的解決結果直接關係到地區甚至世界的和平安全。目前,世界上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之間存在著邊界與領土爭端,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衝突。
日韓竹島(獨島)之爭
8月10日,因韓國總統李明博於當地時間10日下午抵達日韓爭議島嶼的獨島(日本稱竹島),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表示,將召駐韓大使武藤正敏臨時回國。同時,日本已經取消了原定的日韓首腦會談並日本將領土爭端問題遞交國際法院。
獨島,由兩個小島和34塊巖礁組成,總面積18.6平方公理。距韓國鬱陵島49海裡,距日本最近的隱岐諸島86海裡。韓國稱其為獨島,日本稱之為竹島。
2005年2月23日,日本島根縣議會強行制定「竹島之日」法例,宣示對獨島的主權。消息傳出後,韓國朝野震驚,韓國政府24日接連出招,要求日方立刻廢除該條例案,並稱這是侵犯韓國主權的行為。韓日這場獨島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
日韓爭議島嶼(韓稱獨島,日稱竹島)
遠未結束的爭端
從韓日兩國在獨島(竹島)歸屬問題所持的原則立場以及所推行的海洋政策來看,雙方存在的糾紛將曠日持久,難以調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方出版的地圖和地名錄可以看出,在獨島(竹島)主權問題上毫無妥協之意。
1993年韓國中央地圖社出版的《韓國道路地圖集》和從1991年至2002年韓國公報館出版的《韓國簡介》都在插圖上突出表現獨島為韓國的領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民間團體堅持到獨島植樹造林,漁船也經常往返於鬱陵島和獨島之間進行捕魚作業;自1999年以來,在國內開闢了去獨島的旅遊路線。預計在2004年,韓國有關方面又準備將被喻為自然生態界寶庫的獨島與鬱陵島闢為國立公園。
而1997年日本政府官方出版的《日本地名錄》也收錄竹島(Take-shima)為日本版圖的地名,這也表明日本政府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竹島主權的立場。鑑於該島自1953年以來已處於韓國的實際管轄之下,1999年12月日方作出了針鋒相對的舉動,日本島根縣一些居民宣稱要將戶籍遷移至該島,這一舉措驟然使日韓關係緊張起來。同年12月28日,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表抗議聲明,稱日本此舉實屬非法行為,是對韓國領土主權的侵犯。韓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立即採取措施,取消已經登記的戶籍,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但日方認為日本國民在日本自己領土上轉移戶籍完全是他們的自由,且由民間自發發動,與日本政府無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日方戶籍遷移之事最後不了了之。但這絲毫也不能說明日本在竹島歸屬問題上的退卻。
2002年初儘管韓日聯合舉辦的世界盃賽即將開始,兩國之間的雙邊合作有進一步加強之必要。就在此時此刻,由日本文部省審定通過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最新日本史》的出版發行,在《最新日本史》書中關於日本對竹島擁有主權的記述立即在韓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它似乎濃縮了韓國人民的愛國激情,成為拒絕日方觸碰的極其敏感的穴位。韓國政府就《最新日本史》事件向日本政府再次表示」遺憾」,並重申」獨島是韓國的固有的領土」。
釣魚島
中日釣魚島之爭
中日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源於19世紀末日本對外擴張,是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釣魚島爭端,是兩國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通常所說的釣魚島其實是一個群島,位於中國福建正東、臺灣東北的東海海域,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幾個巖礁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裡。其中,釣魚島面積最大,約4.3平方公裡,該群島即因釣魚島而得名。釣魚島上無人長期居住。
釣魚島歷史上就是中國固有領土,在行政上明朝年間隸屬於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隸屬於臺灣。1971年12月,中國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它們和臺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根據先前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規定,釣魚島本應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歸還給中國。但是,二戰後美國託管衝繩,並根據1951年的所謂《舊金山和約》把釣魚島劃入衝繩。對此,中國政府當時發表聲明:舊金山對日和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因而是非法的、無效的。
1971年,美日兩國在籤署「歸還衝繩協定」時私相授受,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這一交易遭到中國政府強烈抗議後,美國政府表示,歸還衝繩「施政權」對釣魚島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儘管如此,我們不難看到,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間埋下釣魚島問題的禍根。
依據國際法領土「發現」即佔有的「先佔」原則,中國對釣魚島擁有合法主權。如前所述,中國至遲在15世紀最先發現和命名了釣魚島,這已是中日兩國官方和學界公認的史實。因此,釣魚島在15世紀即成為中國領土。此後數百年間,明清兩朝將釣魚島列入疆域之內進行統治,在被日本強佔之前,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一直有效存續,中國是其惟一合法的所有者。還需指出,國際法上的「先佔」首先必須以「無主地」為客體。事實上,釣魚島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竊取之前是屬於清朝的領土,當時雖無人定居,但絕非「無主地」。所以,日本提出的「無主地先佔」主張根本不成立,日本並不具備取得釣魚島主權的法理前提。
直布羅陀
英西直布羅陀之爭
直布羅陀是當今歐洲大陸最後的一塊殖民地。它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北岸、南歐伊比利亞半島南端。雖然直布羅陀的面積只有6.5平方公裡,總人口不足3萬,但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交通要衝,在戰略上具有重要價值。直布羅陀於1501年被納入西班牙版圖,1704年被英國在其同西班牙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爆發的戰爭中佔領。1713年,英西兩國籤訂《烏特勒支和約》,直布羅陀被割讓給英國。英國驅逐了當地的西班牙人,大量移民進入了直布羅陀。1981年,英國又授予直布羅陀居民完全的英國國籍,為解決這個爭端增加了新的困難因素。
但是,西班牙從未放棄收復直布羅陀主權的要求,並於二次大戰後加強了收復活動。從20世紀60年代起,英西兩國多次就該問題舉行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結果。由於直布羅陀問題長期困擾著英國與西班牙的關係,英國首相布萊爾當政之後,決心尋求一個全面和永久的解決協議。聯合國也不斷敦促英西兩國,儘快為解決這場曠日持久的爭端找到辦法。在1997年舉行的英西談判中,西班牙提出了西英兩國長期(不少於50年)共享直布羅陀主權的新方案,但英國政府沒有及時做出積極響應。直到今年7月,英國才正式宣布原則上同意與西班牙共享直布羅陀主權。
這個主權共享計劃遭到了直布羅陀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強烈反對。直布羅陀部長會議首席部長卡魯阿納公開表示,該計劃是「完全錯誤、無法運作和危險的」。許多直布羅陀居民甚至認為,英國同意這項計劃是「出賣主權」行為。為向英西兩國政府顯示直布羅陀居民維持地位不變的決心,今年7月,直布羅陀地方政府宣布舉行全民公決。這是直布羅陀居民就其歸屬問題進行的第二次公決。在1967年9月舉行的第一次公決中,99%以上的具有選民資格的居民贊成直布羅陀留在英國,僅有40多人同意回歸西班牙。這次公決的投票率為87.9%,對英西共享直布羅陀主權計劃投反對票的人與上一次幾乎一樣,高達99%。這個公決結果表明,雖然35年過去了,但直布羅陀居民反對西班牙收復直布羅陀主權的立場並沒發生任何變化。
2002年11月7日,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就其主權歸屬問題舉行了全民公決。不出人們預料,絕大多數居民對英國與西班牙共享直布羅陀主權的計劃說「不」。雖然這次公決的結果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表明,英西兩國近300年來爭執不下的直布羅陀主權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共4頁,未完)
俄烏克裡米亞之爭
克裡米亞半島歸屬問題一直是俄烏兩國爭論的焦點。2006年,烏克蘭政府新聞局宣布,總統尤先科已籤署命令,允許北約主導的多國聯合演習在烏境內克裡米亞半島舉行,結果遭到當地民眾更大的抗議浪潮,克裡米亞半島各地舉行了大規模集會遊行活動。烏國家安全局則透露說,克裡米亞半島反北約集會示威的背後,有俄羅斯人「搗鬼」。俄一些媒體和議員則奮力反擊,聲稱「克裡米亞本來就是俄羅斯領土」,「到了修正赫魯雪夫錯誤的時候了」。
赫魯雪夫「送給」烏克蘭的禮物
克裡米亞是位於烏克蘭東南部的一個半島。17世紀,為了將克裡米亞半島併入俄版圖,沙俄同土耳其進行了9次戰爭。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克裡米亞半島一直是蘇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1954年,為慶祝俄烏合併300周年,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雪夫將克裡米亞半島作為禮物劃給了烏克蘭共和國。當時,誰也沒想到蘇聯會解體。蘇聯解體後,俄想把克裡米亞置於自己的「三色旗」下,島上居民也大都願意回歸俄羅斯,但烏克蘭卻不同意拱手相讓。最後,在烏對黑海艦隊的分割等方面作出讓步以及允許塞瓦斯託波爾港由兩國海軍共用之後,俄方最終同意放棄對半島的主權要求,雙方於1995年籤訂了《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互不改變現有邊界狀況,其有效期為10年。
克裡米亞半島
俄羅斯人爭議半島歸屬
很多俄羅斯人至今仍然把克裡米亞半島看作是「自家地盤」,他們對赫魯雪夫的決定耿耿於懷,認為不應該將前輩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浴血奮戰得到的成果拱手送人。一位名叫尤裡的年輕人表示,「克裡米亞永遠是俄羅斯的,應該修正赫魯雪夫犯下的錯誤,我們非常希望俄政治家支持收回克裡米亞半島的建議。必須為克裡米亞回歸創造經濟前提,不能夠任其自然。」莫斯科人維拉也認為,這片「像天堂一樣的土地」,俄為什麼要送出去,那裡居住的大多是俄羅斯族人。
英阿馬島之爭
1982年4月2日,持續74天的英國和阿根廷馬島海戰正式打響。而在30年後的今天,當英國和阿根廷各地為馬島戰爭舉行紀念活動之時,兩國關於該島嶼的爭端仍然難解。
馬島之爭:特殊的背景
馬島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簡稱(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該島距阿根廷500公裡,距英國約13000公裡。據路透社報導,馬島上最初混居著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各國移民。隨後,法國和西班牙將自己對馬島的主權遺留給了後來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阿根廷,而離開馬島半個世紀的英國人於19世紀30年代又回到了這裡,並堅稱自己一直擁有該島主權。
回到馬島的英國人將阿根廷人驅逐出去,隨後便一直居住於此。儘管只能隔海相望,阿根廷卻從未停止過對馬島主權的爭取。「致力收回馬島」幾乎是每屆阿根廷政府都要向民眾做出的承諾。阿根廷對馬島主權的爭取一直通過和平的外交手段進行,直至馬島戰爭的爆發。戰爭最終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馬島
英阿之爭:今日仍難解
就在馬島戰爭3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英國外交大臣黑格日前表示,英國將」堅定不移地」保衛該島。而阿根廷駐英國大使館近日也以信件的形式警告稱,將起訴英美幫助馬島石油勘探企業的銀行。
有分析指,馬島主權的歸屬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馬島附近海域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石油儲量或高達600億桶,可實現上千億美元的稅收。近年來英國經濟不景氣,這些油氣資源如得到充分開發,將使其擁有充足的能源儲備。
此外,有分析認為英政府此時在馬島問題上的「強硬」或出於一定的政治因素考慮。30年前對馬島堅決開戰的柴契爾夫人是英國保守黨內唯一蟬聯三屆的女首相,也是20世紀最優秀的首相之一。同為保守黨的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正面臨較為嚴峻的政治局面,他或許希望能在馬島問題上表現得同樣果斷,以給自己的政績加分。
據英媒報導,為避免30年前馬島戰爭爆發遇襲時的尷尬,英國皇家空軍正在進行秘密訓練,模擬深入阿根廷境內對其機場發動空襲的戰爭。隨著兩國爭端的升級,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紛紛對阿根廷表示支持。哥倫比亞外交部長奧爾金近日透露,拉美國家將在4月召開的美洲峰會上就這一議題發表聲明。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也明確表示,如果英阿再次爆發衝突,「這一次阿根廷將不會一個人去戰鬥」。
克什米爾
印巴克什米爾之爭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裡。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起源:英殖民者臨走玩了手「分而治之」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爭端:三次戰爭印巴分控克什米爾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籤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8年9月,印度總理辛格和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在紐約舉行會晤後宣布,兩國將從10月21日起在雙方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重開邊境貿易。10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啟克什米爾地區的貿易通道。這是自1947年巴印分治以來兩國首次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開啟貿易通道。(共4頁,未完)
日俄北方四島之爭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7月3日登上南千島群島的國後島視察,這是梅德韋傑夫2010年11月之後再次登上俄日之間存在爭議的島嶼。
千島群島位於堪察加半島和北海道之間,群島南部的齒舞、色丹、國後和擇捉四島被日本稱為北方四島。這些島嶼原是日本領土,二戰結束後,這些島嶼先在蘇聯、後在俄羅斯聯邦的管轄之下。長期以來,俄日在四島歸屬問題上互不讓步。日本將解決日俄領土爭端與兩國籤署和平條約掛鈎。由於領土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兩國至今沒有籤署和平條約。
2001年,俄總統普京與時任日本首相森喜朗舉行會晤後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將在1956年籤署的《蘇日聯合宣言》等文件基礎上,繼續就領土問題和籤署和平條約進行談判。根據該宣言,俄羅斯表示在締結和平條約後準備將齒舞和色丹兩島歸還日本。但森喜朗於當年4月下臺後,日本政府轉變立場,要求俄方歸還全部四島後雙方再籤署和平條約,而俄方態度也日益強硬。
日俄爭議島嶼
最近幾年,俄羅斯通過制訂促進南千島群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領導人頻頻視察當地等手段強化對南千島群島的有效控制。除梅德韋傑夫外,俄其他官員也曾到當地視察,這引發了日方的強烈抗議和不滿。此外,俄方還向日方提出在保留俄主權基礎上兩國聯合開發四島的建議,遭到日方斷然拒絕。俄羅斯種種強化實際控制權的做法引起日本嚴重擔憂,它擔心徹底失去這些島嶼。
在此背景下,日本急於打破雙方在領土問題上的僵局。今年6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和俄總統普京就重啟領土談判達成共識。玄葉光一郎本次訪俄就是為解決兩國領土爭端探路,同時為兩國領導人在9月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談論領土問題做準備。
為打破僵局,日本政府立場最近開始軟化。玄葉光一郎日前表示,日俄可以在不違背日本立場的情況下共同開發北方四島,日方正在制定相關方案。有媒體今年曾援引日本政府人士的話報導說,日本正在研究依據1956年《蘇日聯合宣言》解決日俄領土糾紛的可能性。分析人士認為,不管是真是假,這至少可視為日本向俄方釋放的試探氣球,說明日本態度確實出現鬆動。
但有輿論認為,隨著美國重返亞太,南千島群島對俄軍事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當地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以及俄近年來不斷強化對這些島嶼的實際控制,即便日本只要求歸還齒舞和色丹兩島,俄方也未必答應。俄羅斯一位高官曾對媒體表示,無論誰任俄總統都不會去解決日俄領土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歷史機遇已經失去。
埃及蘇丹領土紛爭
埃蘇赫拉伊卜之爭
埃及和蘇丹一衣帶水。尼羅河水流經蘇丹進入埃及境內,它不僅是維繫兩國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連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多年來,兩國人民來往甚密,結下了很多姻親關係。在埃及的蘇丹人有近400萬之多。
但是,由來已久的赫拉伊卜歸屬權問題一直困擾著兩國關係的發展,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赫拉伊卜是埃蘇邊境靠近紅海的一個三角地區,面積1萬多平方公裡,雖是不毛之地,卻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1899年,英國政府同埃及籤署協議,劃定北緯22度線為蘇丹和埃及的國界,22度線以南歸蘇丹,以北歸埃及。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把當地兩個分別橫跨22度線的白沙利亞和阿巴伊達部落切成了兩半。為解決這一矛盾,英國建議埃及同意蘇丹在該地區建立行政機構,管理當地的蘇丹人,於是便在赫拉伊卜地區形成了領土歸埃及、管理權歸蘇丹的錯綜複雜的狀況,為以後兩國關係埋下了禍根。本世紀50年代初期,兩國曾就此發生過糾紛,1958年,埃及斷然拒絕了蘇丹提出的就這一問題舉行公民投票和向那裡派兵的要求。進入90年代後,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埃及、蘇丹對赫拉伊卜地區的爭奪日趨激烈。1992年,蘇丹授權一家外國石油公司開採那裡的石油,引起邊境衝突,兩國關係惡化。1993年6月,兩國元首在開羅出席非統組織首腦會議期間,就改善關係達成諒解,此後雙方還召開了幾輪混合委員會會議,但未能解決這一爭端。目前,埃及雖然控制著赫拉伊卜,但蘇丹一直聲稱對其擁有主權。這次刺殺未遂事件後,兩國武裝力量在這一地區再次交火,並造成傷亡。
小通布島
伊阿大、小通布島之爭
阿布穆薩島和大通布島、小通布島位於荷姆茲海峽入口處,目前處於伊朗管轄之下。伊朗與阿聯對三島的歸屬有爭議。多年來,阿聯要求通過國際仲裁解決這一爭端,並要求阿拉伯國家和一些友好國家支持阿對這三個島嶼的主權。但伊朗強調這三個島嶼是伊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2年4月22日,據外媒報導,伊朗一位資深國會議員發言,強烈譴責阿聯宣稱對阿布穆薩島享有主權的行為,並指出阿聯作出這樣的聲明,完全是英美兩國在幕後指使。
該議員稱,阿聯之所以宣稱阿布穆薩島是其領土,是因為「有英美兩國在幕後指使」。他還警告說,如果西方國家繼續幹涉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話,伊朗將會堅定地予以回應。
他還重申,既然阿聯官員因為「受到西方國家指使而機械地發表聲明」,伊朗不會拿他們的聲明當真。
伊朗外交部20日召見瑞士駐伊朗使節,強烈抗議美國官員就內賈德訪問阿布穆薩島一事發表幹涉言論,強調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是伊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伊朗與美國並未正式建交,伊朗一般通過瑞士駐伊朗使館處理與美國相關事務。
4月11日,伊朗總統內賈德訪問與阿聯存爭議的島嶼阿布穆薩島,阿聯外交部12日召回其駐伊朗大使,並就內賈德訪問爭議島嶼一事向聯合國提出抗議。海合會隨後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特別會議,強烈譴責內賈德的行為。(共4頁,未完)
俄格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之爭
2008年4月16日,俄羅斯宣布加強與喬治亞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分離地區的關係,稱此舉意在為上述兩地人民和在兩地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支持,而非選擇與喬治亞對抗。喬治亞就此召開緊急安全會議,並指責俄羅斯試圖吞併兩個地區。對於俄羅斯的舉動,歐盟、美國和北約都在關注。這可能成為俄羅斯與西方關係中的又一熱點問題。
普京下令
俄羅斯外交部16日說,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已責令政府加強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地區的合作。
公告說,普京責令向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居民和旅居那裡的俄羅斯公民提供物質援助,並在當地建立全方位保護俄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機制,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普京還責令俄政府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當地政府加強合作,承認在兩地註冊公司及組織的法律地位,承認兩地自治政府發布的文件,開展經貿、社會、科技、信息、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並吸引更多的俄羅斯地區參與合作。
俄外交部說,俄羅斯採取上述措施主要為上述兩地人民和在兩地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支持,「我們的行動不意味著俄羅斯正選擇與喬治亞對抗」,相反,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加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地理位置
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分別是喬治亞的自治共和國和自治州,均與俄羅斯接壤。上世紀90年代初期,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在蘇聯解體後宣布獨立,一直同喬治亞中央政府處於對抗狀態,但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格俄兩國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齟齬不斷。
兩星期前,普京誓言拓寬俄對兩個地區的支持,作為對喬治亞尋求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回應。
俄羅斯沒有承認兩個地區的獨立,但自蘇聯解體以來,兩個地區一直與俄關係密切,俄羅斯為這兩個地區的絕大多數居民發放俄國護照,最近還取消了對阿布哈茲的貿易制裁。
格方指責
俄方發布公告後,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討論俄方舉動。
格外交部長達維德•巴克拉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是試圖吞併喬治亞兩個地區。」
「如果俄羅斯(與兩個地區)建立這些特殊關係,將違反全部現有國際準則,也有違俄對格領土完整的承認,」巴克拉澤說,」格將利用全部外交、政治和法律工具制止這種做法。」
格議會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科捷•加巴什維利在格公共電視臺說:「雖然沒有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但俄羅斯正在朝著事實吞併喬治亞領土邁進。」
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地官員則對俄方最新表態表示歡迎,認為是向承認兩地獨立邁出的重要一步。
歐美關注
歐盟外交政策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哈維爾•索拉納的發言人克裡斯蒂娜•加拉赫說,索拉納對俄羅斯的決定表示關注。她說:「我們總是關注這些單方面決定,我們支持喬治亞的領土完整。我們認為,這種衝突必須通過對話解決。」她補充說,格總統薩卡什維利打電話給索拉納,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肖恩•麥科馬克重申美國對喬治亞的支持。「我們希望更好地了解俄羅斯外交部要做什麼,但我要重申,我們對喬治亞領土完整和主權的承諾不可動搖。」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當天呼籲俄羅斯改變推進與喬治亞分離地區關係的決定。
埃厄邊界之爭
埃厄邊界之爭
1993年脫離衣索比亞正式獨的厄利垂亞,在歷史上同衣索比亞關係一直十分密切。1991年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同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聯合推翻門格斯圖政權。成為在衣索比亞的執政黨人民革命民主陣線,組成衣索比亞臨時政府接受1993年4月厄利垂亞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全民公決,承認厄利垂亞獨立。
同樣是當今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的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雙方因諸多問題而需要「明確劃分邊界」時,厄利垂亞堅持以1902年版圖為依據,而衣索比亞則堅持以實際控制線為依據;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因邊界糾紛引起的爭端和流血衝突,迅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有關非洲國家、非洲統一組織和國際社會為解決雙方衝,曾經突做了大量的斡旋工作。直到1998年5月,兩個為飢餓所困擾的非洲國家之間的邊界衝突越來越嚴重,致使聯合國調停人員放棄了和平努力離開那裡,最終導致兩國被邊界的武裝衝突拖入長達兩年大規模戰爭。
在國際社會,特別是非洲統一組織的一再斡旋下,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籤定了《終止敵對協議》,並開始就邊界劃分和戰爭賠償等重大問題進行談判。
秘厄邊界之爭
秘厄邊界之爭
秘魯和厄瓜多是位於南太平洋沿岸的兩個南美洲鄰邦。在西方血腥的地理大發現中,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紀經過南美獨立運動和戰爭後,兩國先後從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下獲得了國家獨立。但是兩國間關於邊界的糾紛一直持續不斷。
1941年7月5日,秘、厄兩國互相發出戰爭威脅。7月23日早晨,秘魯陸軍用閃電戰戰術迅速越過邊境,開始大規模入侵爭議地區,而厄瓜多陸軍則顯得準備不足而連連後撤。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行動中秘魯使用了空降傘兵參與作戰,這在南美洲戰爭歷史中尚屬首次。
在1942年1月,秘、厄兩國兩國籤署了和平條約,根據條約秘魯軍隊從佔領區撤軍,而把邊界問題交由有三大國(美、巴、阿)部長參加的專門會議研究解決。根據此次會議草擬的邊界協議,厄瓜多被迫將東部亞馬遜腹地2/3(超過7萬平方公裡土地)的地區交給秘魯管理。儘管如此,厄瓜多最高法院最終還是批准了這一協議。而對於戡定兩國新邊界線的任務則遲遲不履行協議,直到在20世紀50年代都沒能完成戡界。在1960年,新上臺的厄瓜多總統宣布他領導的國家不再受到1942年邊界協議的約束,直到現在,戰爭的陰影現在仍在這一地區徘徊不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