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戰國後期發展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特點

2020-12-05 高超說事

秦漢皇朝都有一支龐大的官吏隊伍。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官吏「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實際上這還不一定是全部。這樣多的官吏,最高統治者如何駕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如果用人得當,吏治清明,就能鞏固政權,也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興旺發達。如果用人不當,吏治敗壞,不但影響到封建國家的發展,也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統治地位。官吏的選用、考核,是國家政治中事關重大的問題,所以自古以來就不斷積累這方面的經驗。秦漢時期,無論選舉、任用、考課、賞罰等都有一套相應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是秦漢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時期所以形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戰國以來,在地主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工商業也有了很多的發展,人們通過商品交換,接觸愈來愈頻繁,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也加強了。《荀子·王制篇》記載說:「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指中原地區,下同)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翩、齒革、曾青、丹千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結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旅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研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獲粟。」照荀子的說法,當時不僅中原地區的澤人與山人、農夫與工賈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而且和邊遠地區所謂「北海」、「南海」、「東海」「西海」也有著經濟上的聯繫,所以他認為「四海之內若一家」。全國經濟聯繫的加強,與各地彼此孤立的割據狀態是不相容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夏、商、周三代,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已不斷加強,中原地區的各族除了個別以外,已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族,以後的漢族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融合的結果。春秋以來,特別是戰國後期,華夏族又和周圍的一些少數民族進行了更大規模地融合。這樣,就在中國遼闊的疆域內,各民族不僅具有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消滅封建割據,實現全國統一,才能促使歷史進一步發展。

廣大勞動人民是統一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因為封建俐據以及由此引起的幾百年的紛爭,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揭望統一,因為封建割據,關卡林立,限制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地主階級也熱衷於統一,因為只有統一,才能建立一個集中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總之,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那時,除了一小部分頑固保守的舊貴族勢力以外,各階級、各階層人民都在不同立場、不同程度上要求統一。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學派雖然不同,但大多數人都主張統一。「統一」的思潮反映了社會發展趨勢,為統一的事業做了輿論準備。但是如何完成統一?保障統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能通過統一戰爭,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才能擔負起這樣一個歷史任務。秦始皇順應了這個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這個歷史任務。漢朝建立以後,仍承襲秦制,但也頗有所改,使這樣一個國家政權形式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秦漢以後,將近二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的各個封建王朝,不論其政權的組織形式如何發展變化,基本上都是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為了說明秦漢官制在中國古代官制史上的特殊地位,以上我們談了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形成的問題,談得極其粗略,甚至有些可能是不確切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和世界其他各國歷史比較,我國較早地形成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在歐洲歷史上是封建社會晚期的41。馬克思曾說:「現代歷史編纂學表明,君主專制發生在過渡時期,那時舊建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鬥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這是就歐洲歷史而說的。在中國,君主專制則發生在封建社會的早期。因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之一。

相關焦點

  • 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介紹
    我們說這二千年間是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並不是說,這二千年間的中國一直不斷地保持著統一大帝國的規模。固然在秦漢極盛時,所轄疆域已和現在的相距不遠,但是在這二千年間由一個統一的政權統治著這全部國土的時期並不很多。往往是一部分國土為外族侵略者所佔領,或者是地方勢力膨脹,中央統治虛有其表,或者是幾個政權對立形成國土分裂的形勢。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飛秦國似乎比其他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更具有實行徹底變法的有利條件,而這些變法可以使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新國家的新特徵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和舊社會的同時滅亡,可以再恰當不過地用「革命」一詞來定性。它提供了皇權的基礎,並繼續砥礪著中國社會中最基本的政治觀念。
  •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秦王朝的開端!
    經歷了長達549年的分裂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迎來了歷史性的統一。可以說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究竟如何才能維持延續他的統治,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話題。秦統一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改變百廢待興的局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在與群臣討論他的稱號時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 19世紀的歐洲,法國為何能夠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然而,同樣源自查理曼帝國的法國,為何能早早結束國內諸侯割據的局面,從而形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眾所周知,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人的侵略使得法蘭西民族意識的形成,在路易十一的統治下最終奠定了一個中央集權的法國。而在此之前,法國邁向中央集權關鍵的那一步,究竟是哪一步?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曾經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英國國王理查一世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徵。
  •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1042集:過度強化羅樂林父權至上的專制主義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後期故事裡,龍敢威和雷公(白彪)的矛盾是一條很重要的故事線。 而這條故事線的展開,就是龍力士把股份賣給雷公,不僅連累龍敢威失去公司話事人位置,之後還一直在討好雷公。 龍力士留在公司,並不像臥薪嘗膽的龍力蓮(林淑敏)那樣正面。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9期|湯勤福: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
    紅網時刻11月18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1月23日(周一)下午15:00,嶽麓書院講壇第429期將邀請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湯勤福教授講學,主題為「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講述集權禮制的特徵、誕生、初步發展、成熟、下移、漢制恢復及滿漢混融等問題。
  • 漲知識: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特點意義是什麼?
    周文化經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繼承創新和漢唐宋明經學理學的的弘揚發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心態結構,並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體系。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六、中國秦朝(前221—前207)1、秦朝簡介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