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錢學森之後,這位著名科學家棄美歸國,如今創辦了個另類大學

2020-09-05 卡路裡科技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

雖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籍。

眾所周知的科學家錢學森,排除種種阻力回國,為祖國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令人敬仰。



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少到外國留學進修的學子,因多種原因留居國外,不願回國效力,令人遺憾。

在這個風潮中,有一些已有成就的科學家,卻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逆流回國,堪有錢學森的風骨。

施一公則是其中的代表。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學霸+學術新星養成記

1967年,施一公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小郭莊。

這是個知識分子家庭。從而也培養了施一公的學習鑽研潛能。

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施一公好學上進,學習成績優異。而且不斷進取,長期保持學霸地位。

難得的是,父親還要求孩子們全面發展。因而施一公還喜歡體育運動。

他上中學時就練習長跑,上了清華大學後在校運動會上創下競走項目的紀錄。

即使幾十年之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2020年5月在北京參加 「兩會」期間,53歲的施一公也保持清晨在賓館駐地跑步十幾公裡的習慣。


體育活動可以提高人的體質,鍛鍊意志品質,令施一公受益終生。

而且,幾十年堅持體育鍛鍊,也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刻苦精神和自律性。

這也是一種態度,對生活、人生的態度。

1985年,施一公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

他同時也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因而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進入學霸林立的清華,施一公不敢鬆懈。

1989年,他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隨後,他跟隨當時的出國留學大潮,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

這是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一流名校。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到了異國他鄉,除了憧憬之外,要做的,只能是克服思鄉、孤獨、惆悵以及各種水土不服,好好攻讀學業。

1995年,他獲得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進行博士後研究。

在紐約做博士後期間,他住在曼哈頓區65街與第一大道路口附近。這裡離著名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很近,那裡時常有文化娛樂活動。



但在紐約的兩年裡,他從未踏進中心公園一步。每晚做實驗到凌晨,才回到住處睡覺;每天早晨八點都會被窗外紐約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喧鬧聲吵醒,隨即又回到實驗室開始新的一天。

為伊人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時間和精力的超額付出,專注於枯燥而不乏探索樂趣的科學實驗,使得施一公學有所成。

他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時,1997年4月就被另一所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

不久,他先後成為分子生物學系最年輕的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


由於他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的科研成就,2003年,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

他是這一獎項設立17年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

2005年,他當選為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

華人科學領域未來領袖、一顆國際科學新星冉冉升起。

對於這樣潛力無限的優秀人才,普林斯頓大學也非常慷慨,給他提供了優越的科研設施環境、巨額科研基金,薪酬待遇即生活條件自不待言。

然而,就在施一公在美國順風順水、前景無限之時,他卻在一片豔羨的目光中,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回中國!


施一公為什麼突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與他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那些忘記自己在會走路之前是在搖籃裡度過時光的人,那些對身受其養育之恩的母親冷漠無情的人,是不會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的。 --蘇霍姆林斯基

滄海橫流,方顯赤子情懷

長輩們的才華和品質,培養薰陶了施一公的優良品質。

爺爺奶奶是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早年就投身學生進步活動、抗戰。

父親施懷琳出生才18天,施一公的奶奶就犧牲了。施懷琳直到長大成人後才得以與生父團聚。

新中國成立後,施一公曾經跟隨父母下放到農村。

老牌大學生的父親多才多藝,烹飪、做家具等無所不能。他還喜歡助人為樂,為村民免費理髮、裁剪縫紉衣服。

「一公」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希望他「一心為公」。

施一公後來多次公開說過:

「父親賦予這個名字中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關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選擇。」

1987年,父親被一輛車撞倒。送到醫院搶救時,被要求先交500元押金。

肇事司機花了四個半小時才籌到錢,而父親卻已撒手人寰。

這件事對當時清華大學三年級的施一公打擊很大,常常夜不能寐。

他曾想過報復那家見死不救的醫院和醫生。但每想起父親生前的教導時,就抑制了內心的惡念衝動。

這次的生離死別,也成為他胸懷抱負,努力學習,用行動去改變社會的巨大動力。

多年後有記者問過他一個問題:你最崇拜的人,是不是同樣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過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

施一公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

「有些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我會佩服,但不會崇拜。當然,如果一定要找的話,可能是我的父親。父親的教導似乎已經流進了我的血液,即使漂洋過海也不曾忘記。

我相信只要所做的事情能給社會帶來價值,也就等於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2007年,施一公40歲,已屆不惑之年。

身在異國他鄉,他更加常常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不由得萌生出了回國的念頭。

在猶豫時,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爺爺。爺爺曾在幾所大學擔任領導,已離職在老家休養,非常支持他回國效力。

於是,施一公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名利榮譽而回國。

2008年2月,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回到中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這個決定讓許多人為之驚訝、惋惜、不解。

對此,施一公說道:

普林斯頓大學的條件確實非常優越,是很適合做科研的地方。但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忠誠信仰。如果引導正確的話,清華大學一定會有這樣的大批學生,在為個人奮鬥的同時,還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後來他在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畢業典禮的致辭中也講到:

這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年代,也是一個容易讓人迷失的時代。

作為一個人,實現個人價值理應成為每一個人的追求,這就是我講的小我;請不要忘記,作為清華人,你應該還有一個大我的追求,那就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不論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我希望大家都追求卓越、無愧於清華賦予你們的機會,力爭做本行業、本領域的領軍人物;將實現個人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復興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小我與大我的完美統一!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是屬於祖國的。 --巴斯德

回歸母校,反哺祖國

回到祖國、母校後,施一公並沒有自傲、清高,而是踏踏實實地開始新的徵程。

他要求自己每年講約一百節課,雷打不動。

即使後來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他也會儘量平衡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的關係。

雖然清華大學儘量為施一公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條件,但也無法與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環境相比。

對此,他也不抱怨,而是盡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

他每周都爬一次香山,每次都從北門最陡的地方爬上去。

他說:「這就象大學時練體育,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清華的生物科研領域起步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後。在施一公的帶領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機構。

他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Science》(科學)、《Nature》(自然)上發表的論文,高產而不間斷。

這是衡量一個科學家以及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施一公所主攻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方向,成績卓越,在中國遙遙領先,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2010年,施一公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這個獎項獎勵做出卓越成就、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

2013年4月,他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一年底,他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3月,他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頒授的「愛明諾夫獎」 ,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施一公是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科學家。

自1998年以來,他領導的實驗室,主要結合X射線晶體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系統研究了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控機制。

這些科研成果,不僅清晰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基於該研究的一項專利成果也已被轉化為治療癌症的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2017年9月,施一公獲得「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

這是由大陸企業家和華人科學家共同創立的民間科學獎。該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施一公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而獲獎。

RNA剪接的異常可導致多種人類疾病。在他的研究之前,剪接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未得到闡明。


施一公為清華大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得以於2015年出任副校長,成為清華的又一個金字招牌。

2016年3月,他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與各領域的華人領袖一道成為萬眾矚目的名星。

施一公在獲得無數榮譽和光環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成長,不忘感謝身後的團隊。

他早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期間,就已培養了一些優秀學生。

他說:

「我鼓勵我的學生批判性思考並挑戰學術權威,包括我自己。這樣他們會學著既定規則可以被打破,只有這樣,才能創建新的研究領域。」

他還勸導他們回國效力,例如優秀科學家顏寧、柴繼傑、吳嘉煒等。

2015年12月,他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授予「傑出導師獎」。

施一公從回國之日起就引人注目。結果,他為「海歸」樹立了典範和榜樣。


他通過自己的經歷和號召力,吸引了更多青年才俊回國效力。

他曾希望在清華大學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用自己在國外曲折而真實的經歷,激發的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施一公的實驗室讀博士、回國在清華生物系任教的顏寧說過:

「施老師就象是我們的輔導員,常常結合自己的豐富經歷,給海外的中國學子講愛國,他說出來的話讓我們更信服,而不是唱高調。他是真正的赤子。」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蔡元培

為了中國教育大業而重新出發

施一公在不斷克服攀登科學高峰的艱辛之時,也在體驗無盡的人生風景。

他當初從美國回國,並非僅僅因為科研。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作為在中國長大、在美國呆了18年後回國的施一公,深深體會到中國和發達國家在科研、教育體制方面的差距。

尤其是對於中國學子出國留學不歸的現象,他深有體會。

據美國相關機構的統計,在美就業的清華大學留學生,僅矽谷一處就有幾萬名。

隨著我國國力不斷上升,科研和教育環境條件優化,即使到近幾年,不願回國效力的海外學子的人數也很可觀。

  • 從小受祖國培養,為什麼不願回歸報效祖國?
  • 名牌大學和留學生的雙重優勢身份,回國後前途一片光明,但為何不選擇回國呢?

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其中教育體制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身在國外時,就為此給中國建言獻策。

他所留學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最終成為世界一流名校。

它的成功,引發了美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轉型的風潮,一批新的研究型大學也隨之紛紛建立。

後來施一公供職的普林斯頓大學,也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

這兩所大學培養了多名美國總統、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眾多國會議員,匯集了一大批學術大師,產生了一百多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多個學科領域的世界最高獎得主。

施一公認為,世界頂級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正是中國現實中所缺乏的。

面對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國家「科教興國」政策的實施,施一公朦朧的夢想逐漸清晰。


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近年來蓬勃發展,但目前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尚未在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嘗試。這個空白需要人去填補!

201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的韓啟德提議,創辦一所集中西教育之所長的小型研究型大學。

施一公對此深表認同。

隨後,施一公聯合饒毅、潘建偉、錢穎一等知名學者,向中央提交了《關於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

為全力投入籌建理想中的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他毅然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

2018年4月,西湖大學在杭州召開了創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施一公當選為首任校長。


第一屆校董會成員不乏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例如楊振寧、韓啟德、錢穎一等。

施一公在演講中說道: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西湖大學就是我生命中的這件大事。

我已經做好準備,毫無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以不忘初心、無問西東的務實態度,帶著全社會、國家、政府、和全體師生員工的重託,使西湖大學成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西湖大學的創立者們希望,通過各種有益的嘗試,不斷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兼容並包、百花齊放的教育體制和科研模式。

衷心希望懷著「一心為公」的施一公,能夠夢想成真。


相關焦點

  • 愛國科學家錢學森:棄美歸國遭拘留半月,去世當天北京城10月飛雪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飛彈專家、航天專家,也是知名的愛國科學家。當年錢學森原本在美國擁有著優渥且平靜的生活,但是聽說祖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他的幫助,他立刻選擇回國。作為一個核心科研人員,他的離開受到了美國的阻攔,但是什麼都阻擋不了他回國的決心。回國之後在錢學森的帶領之下,我國的飛彈事業蒸蒸日上。
  •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我國頂尖人才棄美歸國
    21世紀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這就意味著各個國家間的交流會越來越深,科學技術作為精神層面的財富能夠在各國之間流動,而科學技術的「載體」——科學家在全球化時代自然也可以流動。美國就曾打著「科學無國界」的旗號,利用高薪和先進技術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矽谷每年都會吸納中國百分之十三的科技人才,這還僅僅是中國,龐大的人才系統才使得有了美國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
  • 華裔科學家朱松純棄美歸國,領銜人工智慧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無國界,因為這句話,我國無數科學家留學不歸,在國外發光發熱,如剛剛獲得科技突破獎的數學天才孫崧,女科學家顏寧等。科學家有祖國,因為這句話錢學森、鄧稼先、施一公、饒毅等科學家要麼放棄美國的優渥待遇,要麼放棄美國國籍,選擇為祖國科技發展奮鬥不息。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並限制他們1個月內必須離開美國。朱松純的回國,其實也在昭示著,更多在美華人學者的歸國潮已經在到來。而這些人才的歸來,於中國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在2005年的時候,朱松純教授曾和沈向陽等多位知名科學家一起在老家鄂州市創辦了民辦、非營利國際交流平臺蓮花山研究院。該研究院連續5年舉辦過學術研討會、暑假免費講習班,吸引了大量學生和年輕學者。
  • 愛國科學家錢學森:拋棄美國歸國被拘留半個月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飛彈專家和航天專家,也是著名的愛國科學家。當時錢學森在美國過著美好祥和的生活,但當他聽說祖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他的幫助時,他立刻選擇了回國。作為一名核心研究員,他的離開被美國阻止,但是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回國的決心。在回國之後,在錢學森的領導下,中國飛彈工業蓬勃發展。
  • 34歲大學畢業的錢永剛:如果我不是錢學森兒子,或許會擁有更多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已然變得十分強大,當然這些離不開每一個優秀人才的貢獻,錢學森這位科學家大家應該都認識吧,他就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了巨大的貢獻,當時海外留學的他自己在美國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聽到祖國的召喚之後,他便棄美歸國,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為之敬佩,而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他對自己父親的看法卻有所不同,34的他曾表明如果自己不是錢學森的兒子,或許會擁有更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川普「助力」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或將引爆頂級人才歸國潮
    ,突然驅逐15名中國公派留學生,並限制他們1個月內必須離開美國。朱松純的回國,其實也在昭示著,更多在美華人學者的歸國潮已經在到來。在2005年的時候,朱松純教授曾和沈向陽等多位知名科學家一起在老家鄂州市創辦了民辦、非營利國際交流平臺蓮花山研究院。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
  • 「錢學森科技大學」真的要來了?
    他最擅長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是49年之後,歸國效力科學家的代表,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被稱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憑一己之力,將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錢學森性情很溫和,但也有媒體提到他在大X進期間,以大科學家身份三次論證畝產十萬斤的可行性;貼張愛萍將軍的大字報、批鬥會上攻擊張;晚年的時候,這位大科學家與所有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人一樣支持氣功,這都是事實。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頂尖科學家棄美回國,用螺絲刀報效祖國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頂尖科學家棄美回國,用螺絲刀報效祖國美食讓人的味蕾得到滿足和享受,這種滿足能夠卻能悄悄轉換成為一種前行的動力,讓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踏實邁出每一步,好運就會伴隨左右!!!
  • 汶川地震後,毅然棄美歸國,如今成果領先國際
    &34;然而,在可延展柔性無機薄膜器件這一出現不到15年的新領域裡,有一位歸國科學家積極推動力學、材料學、微電子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研製出&34;等系列可延展無機薄膜傳感器,並因此站上了國際科技新高地。
  • 又一名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多虧了川普的「助力」
    並限制他們1個月內必須離開美國。朱松純的回國,其實也在昭示著,更多在美華人學者的歸國潮已經在到來。而這些人才的歸來,於中國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而朱教授歸國的緣由,或許從他過往作品和訪談中查出端倪。,赴美求學正是為了追尋與探究這一理想。
  • 又一名頂級華裔科學家朱松純歸國,多虧了川普的「助力」
    ▲ 朱松純之後,朱松純在布朗大學攻讀了應用數學博士後,接著又在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任教講師北德克薩斯大學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驅逐15名中國公派留學生,並限制他們1個月內必須離開美國。朱松純的回國,其實也在昭示著,更多在美華人學者的歸國潮已經在到來。而這些人才的歸來,於中國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3、當然,美國打壓只是朱松純回國的契機,他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回國的打算。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了!哈佛大學化學生物系美籍華人科學家謝曉亮對外稱自己將正式全職回歸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生物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這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生物發展也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胡海嵐,一位優秀,為人稱道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為抑鬱症研製出了速效特效藥物,為世界上的抑鬱症患者們帶去了希望。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對學習和研究踏實認真的女博士,對美國的待遇卻嗤之以鼻,一心回國搞科研。美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 錢學森為什麼認為特異功能是真實的?原來與美國一位科學家有關
    錢學森不僅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我國航天載人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海外留學歸國之後,1955年開始擔任我國航天飛彈的研究帶頭工作,1991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以及其他榮譽,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說他認為所謂的特異功能是真實存在的,也許大家會想這太不像話了。
  • 錢學森要對醫生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講: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正是他對故土的熱愛,才讓他當初毅然決然歸國,把熱淚和熱汗灑在這片我們摯愛的土地。我們大多數人了解到的錢學森是那個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令人敬仰的「兩彈一星」研發者,那位腦子裡裝著宇宙、國家和數不盡知識的偉人。
  •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