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版《煎餅俠》,正確解讀《冥王星時刻》的方式

2020-12-04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談《冥王星時刻》之前,先容我談下《靈山》,因為兩者的觀感比較類似。

《靈山》是一本國內無法出版的書,也是一本獲得諾貝爾獎的書。作者高行健,是一位法籍華人作家。

高,原本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文人,1940年出生於江西贛州。青年時期舉家搬遷至南京,並在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在那裡他讀到了諸多西方翻譯文學作品,種下了文學的種子。他1957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於法語系,完全是新中國教育出來的一代人。畢業後,在中國書店就職,擔任文學翻譯工作。1981年,調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2年,與鐵路文工團編劇劉會遠共同創作的話劇劇作《絕對信號》。並於1983年正式在北京人藝演出,但不幸遭遇「清除精神汙染運動」,迅速被禁演。該極左運動只維持了28天就被胡耀邦出面幹預製止,但高卻不幸遭遇其中。他轉而去寫作其他劇作品,但時間到了1986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興起,很不幸,他的劇作《彼岸》又被禁演。

1980年代的中國目前來看算得上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國家在思想文化層面呈現出開放的積極向上的面貌,也是當下文人很羨慕的一個時代,但身不在其中不知其中的苦痛。那個時期,離開紋革未遠,餘毒並未肅清,「清除精神汙染運動」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兩次典型的反攻倒算。很不幸,為數不多的兩次極左運動,高都撞了個滿懷。這讓他異常鬱悶,也非常悲觀,以為從紋革中出來,可以一展手腳了,結果還是遭遇不幸。因此,高有了一次自我放逐的過程,去祖國的西南進行遊歷。《靈山》,基本上就是這次遊歷的再現。

1987年,高受邀赴德國從事繪畫創作。次年,他定居於法國,開始小說創作,並堅持中文寫作。十年後的1997年,他正式加入法國國籍。3年後的2000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代表作即《靈山》。頒獎詞是獎勵他「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高是一個選擇自我放逐與被放逐的作家。《靈山》中記載的是他的自我放逐的心路歷程,而遠遊歐洲,定居法國並加入法國國籍也是他的被放逐的結果,後一段心路可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得以驗證。

《靈山》從1982年夏開始創作至1989年9月完稿,歷經7年,期間正是高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時期,儘管這部作品的文體是小說,但依舊近乎自傳性質。

對於讀者來說,《靈山》的閱讀過程卻不是一次愉悅的經歷。諾貝爾獎說高為中文小說開闢了新的道路,實有所指,主要就是《靈山》所體現出來的寫作方式。這本小說,消弭了常見的小說「三要素」,小說「人物」沒有姓名,只有「我」「你」「他」,而且「他」所指的人物還有所變化,並非同一個人。「情節」極度散亂,缺乏整齊連貫的情節,只是一個籠統上的遊歷記,講「我」在尋訪靈山的過程,微觀情節很細緻,但大邏輯又不夠嚴謹,甚至看完這一章,隨手翻過去幾章接著讀,都不影響小說內容的觀感。「環境」上,也是散漫的。整部小說,就像一部散文集,內容龐雜繁複,看似簇擁了各種段子湊成了一部大部頭。

但是,當你能明白作者及篇中主人公在幹什麼,何以要這麼做時,就能深深體會到個中心酸,能夠體會到那種心靈追尋的過程,以及對世界對宇宙對自我的拷問。此後能明白這部叫《靈山》的小說其實應該叫《心靈史》,而且它對心靈的追尋與拷問也比張承志要走得遠走得深。

儘管《靈山》中看不出太多政治的內容,但整體上這是一本反政治的作品,講的就是一個人在政治壓迫下的艱難生存歷程。處處不見政治,又處處都是政治。這才使得這部作品擁有了極強的穿透力,也是被禁的主要原因。

讀《靈山》並不愉悅,《冥王星時刻》的過程同樣並不令人愉悅,因為這部電影的結構實在太像《靈山》了。

《冥王星時刻》的導演章明毫不避諱地承認這部電影其實就是自己一次採風過程的再現。《靈山》寫作了7年,《冥王星時刻》的劇本同樣寫作了8年。《靈山》已經收穫了諾貝爾文學獎,而《冥王星時刻》也有了坎城電影節的認證,也算是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了。

《靈山》的故事情節,圍繞「我」在西南邊陲尋訪靈山的經過,其間經歷了種種人種種事,最終也沒有能夠找到實體靈山在那裡。《冥王星時刻》講的故事一個文藝片導演帶著製片人、攝影師、男主角以及導遊在巫山一代尋找漢族史詩《黑暗傳》的傳唱素材的經歷,在尋訪路上同樣經歷了種種人種種事,結果最終也沒能夠找到他心儀中的素材。

不過,結果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過程即一切!

《靈山》中的「我」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靈山並不重要,重要是這個找尋的過程,已經讓「我」得到了成長,最終使我正視到了自己的內心,心中的靈山已經建立起來。《冥王星時刻》裡的《黑暗傳》是一部少有的漢族史詩,不過也已經淹沒在時光與鄉野之中,能不能夠找到並拍下來,其實也已經不重要,到最後導演理想中的那部電影壓根就拍不出來了,但尋訪的過程本身已經有了故事性,已經擁有了別樣的意義,紀錄下來,就足以成為一部藝術作品。

《黑暗傳》的尋訪團隊,一行5人,其實人人都有私心。製片人代表了資本的壓力,不斷嚮導演催劇本,催進度;攝影師此行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稀有姓氏,傳說中的家族就在這裡,她藉機來尋訪而已,並打算順便拍一下神農架野人;男主角並不確定自己一定就是主角,因為導演的劇本一直沒有定下來,只好一路跟隨,看起來很盡心盡力卻另有所取;導遊則是一個滿嘴跑火車的老油子,事事不靠譜卻處處充大,實在是搞笑之極;只有導演在努力尋找,但他心裡沒有一點兒譜,他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素材能否找到,不知道找到了能不能拍得到,不知道這些素材能不能支撐他的理想作品,而且,他還得整天與尋訪無關的煩心事所煩擾。團隊是一個貌合神離的團隊,各有各的心思,硬捏在一起,發生的故事自然不會圓滿。而找尋的故事,可能無法打動導演,但導演本人卻已經打動了當地的小寡婦。你無心,她有意,所有的經歷就是這麼神奇地發生了。

電影之所以叫《冥王星時刻》,片中藉助一位小學教師之口,給出了答案。主演王學兵在採訪時也強化了這個解釋,「冥王星和地球不一樣,地球上每天從早到晚的明暗變化都是一樣的;但在冥王星上,基本上早上6、7點鐘,天要亮沒亮的時候,就是光明和黑暗交替的短暫時刻,這一時刻就叫做『冥王星時刻』,對於我們的戲來說是很貼切的。」導演章明說,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會面臨自己的「冥王星時刻」。

每個角色,都身處於黑暗與光明的交織之中,往前一步是黃昏,退後一步是人生。至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其實已經不再重要。電影展現的就是一種過程,如果觀眾能夠感受得到,就會體味到那種心酸與折磨,如果不能,就會覺得整部影片索然無味,乾癟無物。

所謂文藝片,就是讓觀眾能夠走入其中,去自己感受到片中所要展現的情緒。而商業品往往只是呈現,將美與刺激直接送到觀眾面前,讓觀眾邊嚼爆米花邊開心地欣賞整個過程。商業品會把整個答案全部給觀眾,而藝術品往往不給出答案,只讓人去感受,自己在思考中去完成影片沒有給出的部分。只是,現代人越來越懶,懶得去思考,也懶得跟著導演的指揮棒去感受苦難,因此純正的文藝片往往沒有市場。

當然,上面把《冥王星時刻》與《靈山》並舉,並非是兩者的地位相當,而是說表現形式上很接近。實際上,換個例子也可以,《冥王星時刻》也可以算作是文藝版的《煎餅俠》。《煎餅俠》也是非常導演化的作品,儘管是商業喜劇片,但大鵬個人的思考非常清晰地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現。他所展現的也是一位導演在拍攝《煎餅俠》的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兩部影片都有一個劇中劇的故事,兩部影片的導演都想要拍一部自己想要表達的作品,然後展現的是拍攝電影的經歷。只是,兩部片,一個往左,成了文藝片,一部往右,成了商業喜劇片。《煎餅俠》裡有喜中帶淚的憂傷,也有濃濃的電影情懷,不只是商業表達。《冥王星時刻》表現的也是反思與對生活的思考,它當然達不到《靈山》的思想高度,後者的政治反思,人文反思,都讓小說擁有了不同凡響的意義,而影片所展現的則過於個人化。這也是文藝導演常見的弊端,過於個人化,展現的是個人的小情小緒,缺少超越性。

《冥王星時刻》很難說有多深刻的人文思考,也缺乏揭示的力度,頂多是對死亡的苛意關注,對《黑暗傳》在傳承中散佚的遺憾,對傳統文化的斷裂有些不知所措。同時,又表現出現代人生活的焦慮感,每個人都輾轉著,看似很忙,卻做著徒勞無功的事。還有小寡婦,在追逐著一個毫無結果的感情。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圓滿,這種缺憾就是生存的「冥王星時刻」,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缺少一些穿透力,看似普世卻過於內卷。

甚至,《冥王星時刻》也不如張承志的《心靈史》。張承志的這部小說名字很小,似乎非常私人化,但是他展現的是中國伊斯蘭教在中國西北的一個蘇菲教團哲和忍耶教團的苦難史,一點都不個人,而是規模宏大,有點像穆斯林版的《白鹿原》。

當然,拿影片與小說作比,似乎也不恰當,因為類型都不是同一個類型。而且也不能要求一部純文藝的作品,非得就要有宏大主題,非得關懷全人類。只要是,能夠給人一些思考,能夠帶給人一些別樣的精神食糧,也就夠了。

7 .4

冥王星時刻(2018)

相關焦點

  • 《寶貝兒》《冥王星時刻》首映引關注
    這三部作品包括楊冪、郭京飛、李鴻其主演、參加多倫多電影節特別展映的《寶貝兒》;章明導演入圍坎城「導演雙周」單元的新作《冥王星時刻》和文藝片宿將呂聿來的導演處女作《桃源》。      相比《寶貝兒》,章明導演的《冥王星時刻》是一部「藝術氣息」更加濃厚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王學兵飾演的導演王準一行四人帶著現實的壓力來到湖北深山採風的故事,電影試圖呈現一行人逃脫灰暗命運的行動和想像。
  • 《冥王星時刻》把反商業進行到底,一部無需解讀的年度佳片
    無聲無息的,章明導演的新片《冥王星時刻》上映了,票房低的可憐,不足五萬,加上之前各種點映不足五十萬,聊勝於無,無關這種限時限場的放映方式,就算是敞開了讓排片,影院經理們還是會給它畫個叉,畢竟電費也不便宜,誰會跟錢過不去,想賺錢必須放《海王》,大把特效黨嗷嗷待哺,再次也得放修復版的《
  • 《冥王星時刻》:喧譁與啞然,壓抑與騷動
    《冥王星時刻》是章明電影首次在內地公映,與大象點映平臺合作,採取「限量」公映的特殊發行方式,值得觀眾且看且珍惜。《冥王星時刻》海報《冥王星時刻》以極低的成本製作完成,影片除了人工費用開支,在外景和服化道等上面的費用極盡儉省,總製作成本大概還比不上一般的視頻網站自製網絡大電影。
  • 限量公映的《冥王星時刻》,到底讓觀眾看到了什麼?
    「陷入黑暗,想像光明是唯一出路」——這是對《冥王星時刻》這部被稱為「年度最佳情慾戲」的電影主題的概述。限量公映9天,小規模放映,小眾的導演,神秘的劇情線等等這些個性的標籤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這部文藝電影的整體元素。
  • 《冥王星時刻》:內心的渴盼與前行的勇氣
    《冥王星時刻》海報創作與資金上的近似問題,章明接受採訪時表示也遇到過。《冥王星時刻》拍攝期間,便曾發生投資人臨時撤資的事情。而為了能夠順利拍攝想拍的題材,章明編導過《晚安重慶》《郎在對門唱山歌》等多部近似城市形象宣傳片的電影,某種程度上屬於中國第六代導演中的邊緣者。
  • 《冥王星時刻》:每個人都有半明半暗、迷茫的時刻
    最近發現《冥王星時刻》居然定檔上院線,心裡就有了淡淡的喜。章明導演對大多數人來說太陌生了,但又對影迷來說非常熟悉和珍貴,他的作品和他這個人一樣,又主流又邊緣,保持對一切的關注但又和一切漸離,一邊欲望暗湧,一邊孤獨永恆。好的文藝片,看完之後,是可以好一陣反芻和醞釀的,我竟然欲說還休,半天寫不出一句來。
  • 《冥王星時刻》:章明半明半暗的電影時光
    5月16日,章明導演的新片《冥王星時刻》在坎城「導演雙周」單元首映。《冥王星時刻》是章明蟄伏多年後的最新長片作品,這也是今年50周年的坎城導演雙周單元選擇的唯一一部華語作品。本片講述了一行想拍攝一部電影的男女,面對情感欲望時的種種困境,影片的靈感緣起於章明十年前在西南深山採風的經歷。
  • 《冥王星時刻》北京暖冬特映,章明攜眾主創揭秘片場故事
    談及對冥王星時刻的理解,每個演員都分享了生命中切身體會,「父親是放映員,黑暗對我來說從小就有誘惑,黑暗和光明對我來說同等重要」「冥王星裡最深最黑的地方,是人對認知的探索,它發生在人群裡,我們找到了別人,看到了自己」。現場提問熱情高漲,訪問結束影迷仍意猶未盡。
  • 《冥王星時刻》上海首映:讓觀眾看平時發現不了的東西
    12月7日,由章明導演,沈暘監製,王學兵、劉丹、曾美慧孜、易大千等主演的電影《冥王星時刻》,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千人首映禮,首映禮由大象點映平臺發起,主創到場與觀眾就影片進行了交流。這部入圍今年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的影片,將於12月15日在全國「限量」公映。
  •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你好生活》《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為例 近年來,以《朗讀者》《國家寶藏》《一堂好課》《你好生活》《衣尚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分別破題並引領朗讀類
  • 這個時刻,文藝的慰藉與力量
    靜下心來,面對疫情期間的壓力和煩惱,找到屬於自己的減壓方式,文藝無形中為人類建造了一座座「精神庇護所」。 「知道要隔離14天之後,我第一反應就是不能只帶手機,要是連看十幾天手機,眼睛會瞎吧?」這個清明小長假,因為工作原因需要進行封閉隔離的警察葉茗(化名),在朋友圈裡曬出了一組自己的手繪。
  • 愛奇藝出品電影《冥王星時刻》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平行單元...
    北京時間4月17日,坎城電影節公布今年最新一輪提名片單,愛奇藝出品電影《冥王星時刻》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平行單元「導演雙周」。
  • 第六代導演章明推出新作《冥王星時刻》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白瀛)第六代導演章明新作《冥王星時刻》7日起在全國點映。作為今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唯一入選的華語電影,影片講述導演王準一行為拍攝電影《黑暗傳》到渝鄂深山採風,因各自生活困境踏上神秘旅途,最終在黎明時分走出黑暗的故事。
  • 《冥王星時刻》影評:孤獨如此,如影隨形
    《冥王星時刻》是由章明導演自編自導的劇情片,由王學兵、劉丹、李心然、易大千、曾美慧孜、易平聯合出演。雖然我們彼此認識,以為知道對方某一方面的真實,卻永遠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對方,也從未從內心去深入探討過自己,冥王星時刻這部電影講的是自我反思,同時也是也是自我的救贖。
  • 《冥王星時刻》:彼岸投來一束黑暗的光
    而電影《冥王星時刻》正是形象刻畫了這一主題——一切都是渺小與冰冷的,被太陽系除名的遙遠的冥王星如是,口袋空空的小劇組如是,落魄的、唯唯諾諾的導演王準也如是。每一位角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有的理性,有的感性,有的主動,有的懦弱,有的獨立,有的執著…他們雖為一群人在一起,但始終是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形單影隻。
  • 《冥王星時刻》每個人都有處於半明半暗、進退失據的時刻
    《巫山雲雨》裡的魚代表了情慾,《冥王星時刻》裡的水同樣也代表了情慾,無論是穿流的小溪,滴在小白臉上的小雨,突如其來的陣雨,還是從樓上低下被寡婦用手接住的洗腳水。——李志新表裡之間的張力,構成《冥王星時刻》的魅力。該片有許多對比:電影工業與獨立電影的手工式作坊、大師(張藝謀)與小製作探索者、導演與學藝人(小白與度春)、電影採風者與鄉土嚮導、都市人與山中人……有些對比是實的,有的對比是虛的;實多虛少。
  • 電影《冥王星時刻》,把神秘的喪葬文化,展現在我們面前
    觀影之前,對於電影和導演進行了一番百度,《冥王星時刻》是一部關於一位導演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要拍攝民間喪歌《黑暗傳》的故事,而《冥王星時刻》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部構思有十年之久,因資金等各種因素至今才與觀眾見面。導演章明先生,是一位低調,獲獎無數,被認為是神秘主義風格的導演。
  • 《冥王星時刻》有科幻片的名,散發出的卻是文藝片的味兒
    2018年章明新電影《冥王星時刻》上映,這是章明從影二十多年來首部進入院線公映的電影,聽這名字真的以為是一部科幻片,不過看過之後就覺得片名還是比較符合劇情的,章明這部新片回歸了早期的風格,依然保留其處女作《巫山雲雨》的潮溼、孤獨感,是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創作風格。其電影能夠區別於當先商業電影的是,它更的內容來自作者的個人表達。
  • 曾美慧孜和王學兵的一場戲,製造了《冥王星時刻》最情慾的一幕?
    由章明導演自編自導,由王學兵、劉丹、曾美慧孜、易平、李心然、易大千聯合出演的劇情電影《冥王星時刻》,已經在國內上映了。大概吧,這些境遇都能製造某種程度的孤獨,但透過《冥王星時刻》這部電影,我看到了另一種孤獨的存在:不被人理解。王學兵飾演的導演、劉丹飾演的製片人、李心然飾演的度春、易大千飾演的小白、易平飾演的老羅以及曾美慧孜飾演的春苔,幾個人看似有在一塊的時刻,也有互相交流的時刻,但彼此卻沒有真正的理解。
  • 怎麼評價電影《冥王星時刻》?
    《冥王星時刻》其實從名字上來說,已經很有吸引力了,從宣傳力度上來說也挺給力的,我很期待。 從放出來的片花來看,我覺得影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擁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感。整個劇情是以「劇組採風」為圓心展開的,故事的男主角王準是個導演,帶著女製片人、年輕的男演員和女攝影師去湖南的一個山區採風,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拍攝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