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血透必須要了解這兩個參數,對,沒錯,這是兩個參數。
非常不巧的是,這兩個概念都是義務教育中沒有提及的知識點,我們在義務教育裡學到的類似概念是電阻和電阻率。
這已經足夠了,這四個概念關係密切。
一段導體的導電能力
一種導體的導電能力
固體
電阻R
電阻率ρ
液體
電導G
電導率K
測量
可以直接測量
不可以直接測量
如上表所示,電阻R和電導G描述的是同一件事,都是導體的導電能力,只不過固體導電能力要比液體導電能力強很多,二者很難在同一數量級進行比較,所以定義了兩個不同的名稱,對應兩個不同的單位。
電阻R的單位是歐姆(Ω),1Ω=1V/1A;
電導G的單位是西門子(S),1S=1A/1V。
顯然二者皆可測量。利用歐姆定律,測量電壓U、電流I就可以得到電阻(電導)值。
電阻率ρ(讀:肉)和電導率K描述的都是材料的導電能力,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需要關注,銅的導電能力如何,鋁的導電能力如何……描述這種材料導電能力的物理量就是:電阻率ρ。電阻率ρ與導體的形狀(長度、截面積)無關,只與材料相關。同樣,描述某種液體的導電能力的物理量,定義為:電導率K。如此便不難理解,各透析機中的電導測量單元,形狀大小都不同,但是機器屏幕上顯示的電導率都是差不多的(大約在14.0mS/cm左右),因為這透析液的特性,不管誰家的配方,得到的透析液成分基本一致,都是用來糾正患者的電解質平衡。
以上,就是電阻R和電導G;電阻率ρ和電導率K相近、相似的方面。我們也藉助這一點,溫習和回顧了電導G、電導率K的意義。
但固體導電、液體導電還有顯著的不同。固體導電主要靠電子,而液體導電主要靠離子導電。
1、為避免電鍍現象,測電導一定是交流電。
2、液體導電受到溫度的影響非常之大。因為離子活動性跟溫度有關。電導率要像電阻率那樣作為材料導電基本特性,支持不同材料間導電能力的橫向對比,還必須要擺脫溫度的幹擾。
電導率是液體在25℃時,單位面積、單位極板間距離的電導值。
在同一溫度下,描述液體導電能力,是支持液體導電能力橫向對比的基礎。日常,透析機上看到的都是電導率。它與溫度無關,所以即便調節透析液的溫度,電導率也沒有變化。
每種液體隨溫度變化,電導變化的幅度是不同的,這個變化幅度叫溫度補償係數。單位是:%/℃ 。溫度每變化1攝氏度,電導變化的百分比。這個數值的具體大小,跟液體中實際的溶質構成有關。日機裝配方的透析液溫度補償係數2.05%/℃,費森尤斯配方2.07%/℃……看清楚,這裡是配方,而不是機器,因為這是液體的特性。理論上這個有差異的,但實際在臨床上,因為偏差極小,溫差不大,在臨床上被集體忽略了。
電導率反映液體中所含電解質導電能力的總和。透析液中的電解質成分基本明確一致,所以透析機只監測電導率。即便顯示鈉離子濃度,也是計算得出,不是測量得到。又因為電導率測量儀器如果保養得當,穩定性非常好,所以,電導度計就像醫生之聽診器一樣,是血透工程師必備工具,工程師不測生化,只測電導率,準確度相當可靠。不過,不幸的是電導率測量不比生化化驗單,沒有法律意義。如果需要,醫院要保留化驗單備查。
剛剛不是說,電導率不能測量嗎?怎麼又有了電導率計?因為液體的流動性,很容易滿足電導率關於極板面積和極板間距離的控制、溫度實時補償,液體的電導率是可以測量的。
事實上,對液體來講,更多的需求是關注電導率。
老果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老果不在線。
如需編輯,需徵得作者同意。不支持片段轉載。
如需討論,請給公眾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