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電導界面增強效應研究進展

2021-01-08 科學網

 氟離子在兩相材料界面間轉移,與空間電荷在具有不同界面間距的異質結多層膜中分布的示意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郭向欣博士與德國斯圖加特馬普固態研究所的Joachim Maier教授合作,在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兩個方面,完成了對納米尺度CaF2/BaF2多層膜異質結中離子電導界面增強效應的全面量化解釋。該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雜誌上。

 

利用界面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固態離子導體的電導率,由於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對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材料性能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界面可以是複合材料、二維異質結或多晶晶界等多種不同形式的兩相接觸。通過利用界面所具有的不同於體相的物理化學特性,不但可以實現材料電導的增強,甚至可以改變材料的導電類型。特別是在納米尺度的材料體系中,體相的作用被顯著減小,界面成為主導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的高度取向的CaF2/BaF2多層膜異質結是展示離子電導界面增強效應的典型範例,此項研究曾於2000年在《自然》雜誌上被報導過。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隨著界面間距的減小,在平行於界面方向上電導表現為隨界面間距倒數變化的線性和非線性增加兩個區間,而且非線性的變化規律還與溫度相關聯。怎樣理解其中機理,在理論上給予合理的解釋一直是困擾該領域科學家的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郭向欣博士在德國斯圖加特馬普固態研究所開展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實驗和理論工作,並在回到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後繼續進行了很多理論方面的計算。量化分析了異質界面之間氟離子轉移的缺陷化學過程,基於實驗測試在理論計算中合理地引入了隨溫度變化的缺陷分布模型,完全擬合了實驗中觀測到的平行界面方向上電導隨界面間距變化的數據曲線。同時成功地在導電基底上實現了與平行電導研究具有同樣晶面取向的多層膜異質結的外延生長,完成了垂直電導率的測量和理論擬合,進一步證實了用於解釋平行電導率理論模型的正確性。最終,揭示了平行電導非線性增加的介觀尺寸效應機理、闡明了平行與垂直電導隨界面間距減小所表現出的不同變化規律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於溫度變化而引起的Gouy-Chapman到Mott-Schottky空間電荷分布的轉變。

 

此項工作完善了應用於分析界面間缺陷化學過程的理論模型,創新地並成功地實現了平行與垂直於界面兩個方向上電導率的比較研究,所得到的結論為利用界面設計和界面工程實現離子導體電導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實驗依據。(來源: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先進功能材料》(

Adv. Funct. Mater

),doi:10.1002/adfm.200800805,Xiangxin Guo ,Joachim Maier )

 

更多閱讀

 

《先進功能材料》發表論文摘要

 

相關焦點

  • 離子電導的界面增強效應機理解釋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郭向欣博士與德國斯圖加特馬普固態研究所 Joachim Maier教授合作,最近在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兩個方面,完成了對納米尺度CaF2/BaF2多層膜異質結中離子電導界面增強效應的全面量化解釋。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納技術 理化所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在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柔性透明電極在電子與光電子產業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製備眾多電子與光電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電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在透明有機聚合物基底上,採用溶膠-凝膠、化學氣相沉積、真空蒸發沉積、濺射沉積、脈衝雷射沉積等方法引入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
  • 金屬所在鐵電異質界面發現極化巨大增強現象—新聞—科學網
    但是,隨著薄膜厚度的減小,在異質界面去極化場的作用下,鐵電極化會顯著降低甚至消失,如何保持甚至增強超薄鐵電體的極化是該領域長期以來面臨的基礎性科學難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的界面結構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材料基礎科學問題的電子顯微學研究,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日前,他們在解決上述科學難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物理所在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甚至當同時在A條和C條之間施加加熱電流,因面內溫度梯度在B處抵消,NiFe的平面能斯特信號幾乎消失,而與YIG相關的SSE信號則得到了增強[圖1(g)]。因此基於這一交換偏置結構,成功地在YIG/磁性金屬基體系測量到了純淨的自旋塞貝克效應,為後續開展鐵磁性導體的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磁納米異質結構體系。該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雜誌上【Hao Wu, C. H.
  • 中國團隊在雙金屬量子阱層中共振隧穿研究獲進展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磁性隧道結中的量子阱共振隧穿效應由於其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而被廣泛關注和研究。在半導體領域,多量子阱之間的共振隧穿已經被證實和應用,例如共振隧穿二極體、多量子阱的發光二極體等。然而,目前為止還沒有在金屬結構中實現多量子阱的共振隧穿。
  • 上海應物所研究納米尺度下離子液體相行為取得進展(組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輻射化學研究室吳國忠課題組研究受限空間內離子液體的相行為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進展 | 磁性外爾體系巨反常霍爾效應的內/外稟雙機制設計
    反常霍爾效應是霍爾效應的各種物理版本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員,且與溫度梯度驅動的反常能斯特效應在物理根源上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人們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的物理機制包括貝利曲率相關的內稟機制和雜質散射相關的外稟機制。作為動量空間中的贗磁場,貝利曲率是布洛赫電子的帶間相互作用。在對稱破缺的拓撲材料中,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外爾節點及節線環能隙等能帶結構可以產生拓撲增強的貝利曲率。
  • 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甚至當同時在A條和C條之間施加加熱電流,因面內溫度梯度在B處抵消,NiFe的平面能斯特信號幾乎消失,而與YIG相關的SSE信號則得到了增強[圖1(g)]。因此基於這一交換偏置結構,成功地在YIG/磁性金屬基體系測量到了純淨的自旋塞貝克效應,為後續開展鐵磁性導體的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磁納米異質結構體系。該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雜誌上[Hao Wu, C. H. Wan, X.
  • 寬量子阱雙勢壘磁性隧道結中長程相位相干性研究獲進展
    詳細第一性原理計算給出了量子阱能級E隨中間自由鐵層厚度d的變化關係,對所有量子阱能級與相累積模型都吻合很好,表明量子阱層的近自由電子特性;並且還提出當中間Fe層形成納米島狀顆粒(量子點)時,會導致庫侖阻塞效應。該項工作為進一步研究具有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的雙勢壘磁性隧道結提供了理論依據,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聯盟會長 發表於 2021-01-06 14:34:23 第一部分:前言統鋰離子電池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在高溫下極易起火,造成電池熱失控,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同時,由於金屬鋰負極在電解液中極易產生枝晶
  • 進展|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反常霍爾效應是最基本的電子輸運性質之一。雖然反常霍爾效應早在1881年就被Edwin Hall發現,但其微觀機制的建立卻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漫長曆程。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固態拓撲體系研究中,反常霍爾效應也是被研究的焦點之一。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基本使用單粒子圖像下的輸運理論進行解釋。
  • 首次「看見」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並揭示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雖然水分子的結構簡單,但相關問題是複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水的核量子效應。水中含有大量的氫原子,而氫原子核的質量很小,其量子效應(隧穿和零點運動)會異常顯著。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水的結構和動力學到底有多大影響?這被認為是揭開水的奧秘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使得水的結構變得更加複雜和具有挑戰性。
  • ...表面增強紅外光譜技術揭示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化學轉化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11月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研究組通過結合反應活性測試和表面增強原位紅外光譜技術揭示了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影響。該研究提出了陽離子效應中存在著電場和非電場組分,它們不僅受到陽離子特性的影響,也與電化學界面的組成相關。這一研究也為進一步理解電化學界面組成和結構對電極介導反應的影響提供了重要思路。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磁性外爾半金屬中局域無序誘發的拓撲能帶調製效應研究獲進展
    對整個布裡淵區中所有佔據態電子的貝利曲率積分能夠獲得內稟的反常霍爾電導 (AHC),即反常霍爾效應內稟貢獻。內稟AHC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由費米能級EF位置決定的電子佔據情況;另一個是EF附近的能帶結構特徵。在磁性拓撲半金屬材料中,外爾點和帶能隙的節線環能夠產生拓撲增強的貝利曲率,有望產生巨大的內稟AHC。
  • 劉洪亮/楊樺/江雷《應用材料界面》石墨烯與導電離子凝膠
    使用鉑板法則發現界面組裝的石墨烯薄膜的表面張力為63.4 mN m-1。然後,將水接觸角(CA)約為7°的柔性親水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水預溼,以形成表面張力為72.3 mN m-1的連續水膜。將預先潤溼的PET垂直插入水中後,組裝的石墨烯薄膜會在重力作用下自發沿著PET基材上的水膜迅速攀升(圖1a)。石墨烯薄膜爬升的最終高度取決於預先潤溼的親水性PET基材上水膜的高度。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本文主要介紹自旋卡諾電子學的研究進展,包括自旋相關的澤貝克效應、自旋澤貝克效應、磁性隧道結的熱電效應以及熱流自旋轉矩等相關問題。不難看出,兩材料的澤貝克係數相差越大,澤貝克效應會越明顯。2.2 二電流模型自旋電子學中,在研究磁化方向共線的磁性分層結構中的輸運時,通常會用到「二電流」模型。金屬中的熱電效應有賴於在費米面附近(±kT)的電子分布和電導。
  • 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催化課題組在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的相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化學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 西安交大在三維異質結構增強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進展-西安交通...
    多鐵性異質結構往往能同時展現出優異的鐵性及各鐵性之間的耦合效應。磁電異質結具有將能量在磁場和電場之間自由轉換以及磁電轉換係數大等諸多優點,因此在傳感器、多態存儲器及射頻微波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磁電雙可調多頻帶微波器件方面既能實現寬頻段範圍內的磁場調節,也能實現小頻段範圍內的電場精確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