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在雙金屬量子阱層中共振隧穿研究獲進展

2021-01-18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磁性隧道結中的量子阱共振隧穿效應由於其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而被廣泛關注和研究。在半導體領域,多量子阱之間的共振隧穿已經被證實和應用,例如共振隧穿二極體、多量子阱的發光二極體等。然而,目前為止還沒有在金屬結構中實現多量子阱的共振隧穿。在金屬量子阱層中由於各種退相干因素使得電子很難保持相干性,從而使得在實驗上實現多金屬量子阱層之間的共振隧穿效應非常具有挑戰性,這對磁性隧道結中的量子阱共振隧穿尤其如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研究員韓秀峰領導的研究團隊,2014年通過與法國讓拉莫研究所/洛林大學博士陸沅、教授Stéphane Mangin、Michel Hehn等所在的「納米磁性和自旋電子學組」合作,一同設計並製備了基於新型尖晶石結構的MgAl2O4單晶勢壘的核心結構為Fe(001)/MgAlOx/Fe(d)/MgAlOx/Fe的雙勢壘磁性隧道結。在中間Fe層厚度d分別為6.3nm, 7.5nm 和12.6nm的樣品中均觀測到了由量子阱態導致的電導隨偏壓的振蕩現象。在如此寬的量子阱中依然可以保持電子相位的相干性,是因為實驗上製備出了高質量的準單晶Fe/MgAlOx界面及中間量子阱Fe層薄膜。由於MgAlOx和Fe晶格失配度很小,界面處應力較小,產生的位錯缺陷很少,所以在界面處的相位位移分布很小,從而增強了量子阱共振隧穿效應。最終從低溫到室溫在較窄和很寬的量子阱中都可以觀測到電導隨偏壓的振蕩效應(即QW-TMR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該項實驗結果和重要階段性進展,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基於上述實驗研究結果,該團隊繼續推動了這一課題的合作,又進一步開展了雙金屬量子阱層中共振隧穿效應的相關研究。

首先,為了證明在三勢壘隧道結中可以形成雙量子阱態,研究人員製備出了核心結構為Fe/MgAlOx(3 MLs)/Fe(9 nm)/MgAlOx(6 MLs)/Fe(9 nm)/MgAlOx(3 MLs)/Fe的三勢壘隧道結。由於底部和頂部MgAlOx勢壘比較薄,導致兩層金屬量子阱層的費米面與相鄰的Fe電極費米面釘扎在一起。因此,在正負偏壓下,只能探測某一層量子阱層中的量子阱態。實驗結果顯示在正負偏壓下,均觀測到了電導隨偏壓振蕩現象,說明在三勢壘隧道結中確實形成了雙量子阱態。進而,實驗研究發現,為了實現雙量子阱中的共振隧穿,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 兩層量子阱層厚度相同以保證量子能級位置匹配;(2) 量子阱層的費米能級不能與相鄰電極的費米能級釘扎在一起;(3) 降落在中間勢壘層上的電壓必須很小,以保證兩層量子阱中的量子阱態能級位置對齊。基於上述考慮,製備了核心結構為Fe/MgAlOx(6 MLs)/Fe(7.7 nm)/MgAlOx(3 MLs)/Fe(7.7 nm)/MgAlOx(6 MLs)/Fe的三勢壘隧道結。在該樣品中,也在正負偏壓下均觀測到電導隨偏壓振蕩的現象,並且通過位相累積模型模擬得出振蕩峰位和數量與厚度為7.7 nm Fe 相符。這說明雖然電子穿過兩層Fe層,但是只表現出一層的量子阱態,並且共振峰的半高寬只有單量子阱層的一半,證明在實驗上確實實現了通過了兩層量子阱層的共振隧穿。

左圖:核心結構為Fe/MgAlOx(6 MLs)/Fe(7.7 nm)/MgAlOx(3 MLs)/Fe(7.7 nm)/MgAlOx(6 MLs)/Fe的三勢壘隧道結結構示意圖及高分辨電鏡照片;右圖:該樣品正負偏壓下電導隨偏壓的依賴關係,插圖為電子在負偏壓下的隧穿示意圖。 圖片來自中科院網站

該研究工作首次實現了磁性隧道結雙金屬量子阱層中的共振隧穿,為進一步發展基於共振隧穿效應的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奠定了重要的實驗基礎。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相關焦點

  • 寬量子阱雙勢壘磁性隧道結中長程相位相干性研究獲進展
    雙勢壘磁性隧道結利用在兩個平行絕緣層之間的超薄磁性金屬層形成二維量子阱(QW),並通過調節金屬層厚度和磁矩方向來控制量子阱共振隧穿,是研究自旋相關的量子阱態、量子阱分立能級、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QW-TMR)等自旋量子效應及自旋量子調控的標準結構,也是研發各種基於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的新型自旋電子學材料及量子阱共振隧穿二極體等重要單元器件的物理基礎。
  • 量子隧穿現象被發現,最堅硬的屏障也無法抵擋,物理學家感到頭疼
    可是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科學家們通過最近觀察到的量子隧穿現象,倒是可以在未來讓科幻照進現實。其實量子隧穿現象對於物理學家們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位物理學家在研究分子光譜的時候,發現了偶對稱的量子與奇對稱的量子之間,一旦發生量子疊加現象,那麼就會引起非常強大的非定常波包,這個現象當時被稱作雙阱位勢,簡單來說,就是量子疊加後所產生的的能量可以穿越中間的障礙,並且還可以反反覆覆的上演這個現象
  • ACS Nano:多層hBN/WS2耦合量子阱中激子和三重子能量的測量
    ,特別是窄阱中的量子。例如,即使對於相同的材料,量子點也可以根據其粒徑發射各種光子波長。最近,對二維(2D)材料的研究顯示出限制在一片材料中的幾種量子力學現象的可用性。從石墨烯的無帶隙半金屬特性開始,當前的研究已開始研究2D材料中的激子及其特性。即使對於簡單的2D系統,實驗也常常會提供令人驚訝的結果,這是傳統研究無法預料的。
  • 日本科學家在「量子阱」中,實現電子「蒸發冷卻」散發熱量!
    東京大學科學家宣布了一種不需要移動部件的電冷卻新方法,通過對半導體砷化鋁鎵製成的量子阱施加偏壓,可以使電子在稱為「蒸發冷卻」的過程中散發一些熱量。可以使用傳統半導體製造方法將基於該原理的設備添加到電子電路板,以幫助智慧型手機和膝上型計算機避免由高溫引起的性能問題。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小、更強大,過熱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緊迫。
  • 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獲進展
    二極體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支持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彭笑剛課題組與材料系金一政課題組合作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該文報導了一種以量子點為電致發光材料的新型LED器件。其性能遠遠超過了目前相關文獻報導的其他量子點LED,並且該新型器件可以通過簡單的溶液加工路線製備而得。 LED作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的核心器件已被業界認可。GaN外延生長量子阱的LED器件則是目前市場上的流行產品。
  • 日本科學家在「量子阱」中,實現電子「蒸發冷卻」散發熱量
    東京大學科學家宣布了一種不需要移動部件的電冷卻新方法,通過對半導體砷化鋁鎵製成的量子阱施加偏壓,可以使電子在稱為「蒸發冷卻」的過程中散發一些熱量。可以使用傳統半導體製造方法將基於該原理的設備添加到電子電路板,以幫助智慧型手機和膝上型計算機避免由高溫引起的性能問題。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小、更強大,過熱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緊迫。
  • 「量子穿隧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瞬間就能完成
    幾十年以來,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量子穿隧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現在經過3年的調查分析,一支由理論物理學家組建的國際團隊找到了答案。依據一項最新研究,他們測量了來自氫原子的穿隧電子,發現它們穿隧時間很短暫,幾乎是瞬間內完成。粒子能夠穿過固體不是因為它們非常小(雖然它們的確很小),而是因為物理規則在量子等級上存在差異。
  • 照亮未來: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纖光學模塊,這種模塊可以集成到離子阱晶片上,從而將光耦合到刻蝕在晶片上的光波導中。通過這些光波導,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在晶片上導波最終被引導到晶片上離子阱的位置,從而實現量子計算。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實現了離子阱量子晶片的集成化和可擴展化,為離子阱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走向進一步的大規模產業應用鋪平了道路。圖2.
  •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纖光學模塊,這種模塊可以集成到離子阱晶片上,從而將光耦合到刻蝕在晶片上的光波導中。通過這些光波導,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在晶片上導波最終被引導到晶片上離子阱的位置,從而實現量子計算。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實現了離子阱量子晶片的集成化和可擴展化,為離子阱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走向進一步的大規模產業應用鋪平了道路。
  •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纖光學模塊,這種模塊可以集成到離子阱晶片上,從而將光耦合到刻蝕在晶片上的光波導中。通過這些光波導,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在晶片上導波最終被引導到晶片上離子阱的位置,從而實現量子計算。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實現了離子阱量子晶片的集成化和可擴展化,為離子阱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走向進一步的大規模產業應用鋪平了道路。
  • 物理學家觀察到量子隧穿現象,它能讓粒子穿過最堅硬的屏障
    但是如果你擁有和量子粒子一樣的超能力呢?量子力學的奇怪定律有時允許粒子突破障礙,就像它們不存在一樣。但是,隨著障礙越來越堅固,穿越這些屏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使得能夠穿透屏障的粒子越來越少。然而,量子隧穿的一個特殊例子——克萊因隧穿——改變了「遊戲規則」。它有效地使屏障透明,打開了允許粒子通過的門戶,即使非常厚的牆壁也不能擋住它們的道路。
  • 拓撲超導體與拓撲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側表面上形成的「費米弧」圖4, HgCr2Se4中霍爾電導隨量子阱厚度d的臺階式跳變 近年來,作為一種新的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因其豐富奇特的電子特性以及在未來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前景,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快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 精密測量院等在分子「阿秒鐘」探測量子隧穿時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強雷射場中的原子分子為研究量子隧穿的阿秒時域特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造隧穿」體系。原子分子的外層電子在強雷射場作用下會通過隧穿電離方式逃逸出去,通過精密探測隧穿電子動力學行為,可以在阿秒時間尺度下探究量子隧穿是否需要時間(即隧穿時間)這一基本物理問題。為此,研究人員近年提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阿秒鐘」方案,通過將隧穿時間轉化為隧穿電子發射角度的偏轉,從光電子譜中讀取隧穿時間信息。
  • 2014-2015中國物理學會各獎項揭曉—新聞—科學網
    在強雷射場中的隧道電離、多光子電離、電子關聯,以及超快光場成像和量子調控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其中,強雷射場中原子隧道電離研究獲2012年教育部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 葉企孫物理獎 盧仲毅教授從事凝聚態物質的第一性原理電子結構理論研究,系統性取得一批有原創性的成果。
  • 一瞬間量子穿越不可逾越的屏障,量子穿隧效應新發現,快來看一看
    量子力學在現代科學的技術中,屬於比重很高的一門科學技術,因為量子力學有很多能夠擴張我們科學技術的研究。如果擁有量子力學的先進科學,那麼將會給我們未來的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甚至星際旅行都會變得十分容易,當然現在的量子科學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一個初步的階段,所以需要科學家繼續努力研究,美女小倩喜歡科學,推出很多新奇的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進行探討,你們的評論我會第一時間回復。
  • 神秘的量子隧穿效應,居然讓粒子學會了穿牆術~
    居裡夫婦在研究中發現,以最常見的α衰變來看,是從重原子核中放射出α粒子,即氦原子核。我們知道,原子核的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是通過強核力聯繫在一起的,核子怎麼會掙脫強大的強核力逃逸出來呢?後來,量子力學建立,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與德布羅意波粒二象性的確定,在 1927 年,研究分子光譜時,弗裡德裡希·洪德在計算雙勢阱的基態問題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 我省科學家在量子隧穿時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圖為科研人員用於探測研究的離子-電子關聯動量譜儀量子隧穿效應是指在微觀世界中,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越高於自身能量位壘勢的「奇異」行為。量子隧穿效應是微觀粒子呈現出來的基本量子特性,無法用經典力學的觀點進行解釋。量子隧穿對理解眾多自然現象,如恆星核聚變,放射性衰變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現代科學儀器的物理基礎。
  • 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
  • 科學家觀察到 克萊因隧穿效應
    《自然》雜誌6月20日封面文章  封面故事  在本期《自然》中,竹內一郎及同事報導了電子完美穿過普通金屬與拓撲超導體間接觸勢壘的證據,觀察到了克萊因隧穿效應。克萊因隧穿效應是一種相對論效應,它指的是粒子可以穿過兩種材料之間的勢壘——如同勢壘根本不存在。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