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

2021-01-08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12月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該發現首次揭示了範德華材料中原子級重構對垂直電導率的貢獻,為理解小扭轉角範德華材料獨特的物理行為提供了指導。

通過對石墨烯層間堆垛角度進行扭轉是調控其物理(特別是電學)性能的有效手段。現有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石墨烯層間扭轉角度的增大,石墨烯層間趨向於非公度堆垛而呈現出較弱的層間耦合;因此,一般來講,石墨烯層間的電導將隨著扭轉角度的增大而單調降低。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當兩層石墨烯以小扭轉角度(小於1°)堆疊在一起時,在石墨烯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和石墨烯面內彈性變形能的競爭下,石墨烯會發生局部的原子級重構,形成局部的公度堆垛。這類小扭轉角度堆垛的石墨烯往往展現出諸多奇特的物理行為,如強關聯電子態、非常規超導和自發鐵磁性等。目前,人們當前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面內方向的電學行為,而其層間電導率如何隨扭曲角的改變而變化,尤其原子尺度重構對層間電導的影響,仍然是研究的熱點和亟待回答的問題。

圖1. (A) 基於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的扭轉雙層石墨烯電學測試示意圖;(B) 歸一化電流值(電導)隨雙層石墨烯扭轉角度的變化

圖2. (A)不同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表面獲取的歸一化電流曲線;(B)扭轉角為2.9°樣品表面的電流圖像;(C) 扭轉角為0.6°樣品表面的電流圖像;(D)-(F)對應的原子堆垛示意圖

該研究工作藉助李群仰課題組前期發展的二維材料界面電學表徵平臺,實現了對立方氮化硼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實驗中首次發現了小扭轉角下垂直電導率非單調的角度依賴性,即隨著層間扭轉角的減小,垂直電導率逐漸增大,當扭轉角度達到~5°左右時,隨著扭轉角的進一步減小電導率顯著降低(圖1,圖2)。該趨勢與傳統塊體石墨材料中觀察到的層間電導隨扭轉角度的單調變化截然不同,並且無法被傳統的聲子介導層間電導機制進行解釋。藉助原子級界面接觸質量模型、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高分辨表徵,進一步揭示了小扭轉角下的反常電導行為源於雙層石墨烯的局部原子重構導致的平均載流子濃度的降低(圖3)。該發現首次揭示了範德華材料中原子級重構對垂直電導率的貢獻,為理解小扭轉角範德華材料獨特的物理行為提供了指導,也為設計和優化二維材料的電學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3. (A)理論模型結構示意圖;(B)理論計算得到的不同扭轉角度下的實空間二維電導圖像;(C)理論計算的電導隨扭轉角度變化曲線;(D)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表面載流子濃度和層間隧穿電導隨扭轉角度的變化曲線;(F)考慮原子級重構和純剛性結構的AA堆垛區域的佔比隨扭轉角度的變化曲線

該研究工作於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論文題為「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Abnormal conductivity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高磊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王浩敏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清華大學航院馮西橋教授、機械工程系馬天寶副教授,以及國家納米中心劉璐琪研究員。清華大學航院博士生張帥、機械系博士生宋愛生和上海微系統所陳令修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由探索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5555

編輯:蘆佳琪 李晨暉

審核:呂婷

相關焦點

  • 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合作扭轉雙層石墨烯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馮西橋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科研人員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優等生」:小角度扭轉的雙層石墨烯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石墨烯5個撰稿 | 楓艾杜(過程工程所 博士生)名詞解釋扭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後簡稱:TBG)夜間可見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卻很豐富。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溼法轉移製備扭轉雙層石墨烯
    成果簡介 將單層組裝成雙層系統可釋放範德華(vdW)均質/異質結的旋轉自由度,從而能夠構建具有新穎電子、光學和機械特性的扭轉雙層石墨烯(tBLG)。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Preparation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via the Wetting Transfer Method」的論文,研究提出一種簡單且方便的方法,基於潤溼誘導的分層,以可控的扭轉角製備原子級清潔的扭轉雙層石墨烯。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ACSAMI》:溼法轉移製備扭轉雙層石墨烯
    均質/異質結的旋轉自由度,從而能夠構建具有新穎電子、光學和機械特性的扭轉雙層石墨烯(tBLG)。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Preparation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via the Wetting Transfer Method」的論文,研究提出一種簡單且方便的方法,基於潤溼誘導的分層,以可控的扭轉角製備原子級清潔的扭轉雙層石墨烯。
  • 準晶雙層石墨烯研究工作簡單的介紹
    雙層石墨烯可以看作是最簡單的範德瓦爾斯「異質」結,通過兩層石墨烯層間的扭轉角度,可以實現能帶調控及新奇的物理性質。在扭角雙層石墨烯體系中,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具有長程周期性公度(commensurate)結構的雙層石墨烯,而對於大扭轉角度形成的非公度(incommensurate)結構的雙層石墨烯的研究卻鮮有涉及。
  •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6月7日,清華大學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所魏煒課題組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膜夾層間的輸運》(Transport of a graphene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Nature》子刊:中國科大扭轉雙層石墨烯重要進展!  範德瓦爾斯堆疊的雙層石墨烯具有一系列新奇的電學性質(例如,電場可調控的能隙、隨扭轉轉角變化的範霍夫奇點以及一維拓撲邊界態等)。當雙層石墨烯的扭轉轉角減小到一系列特定的值(魔角)時,體系的費米面附近出現平帶,電子在能量空間高度局域,電子-電子相互作用顯著增強,出現莫特絕緣體和反常超導量子物態。
  • 2020年沃爾夫獎授予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等領域
    Macdonald 教授和 Rafi Bistritzer博士,以表彰他們在扭轉雙層石墨烯方面開創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  2011年,理論物理學家 Allan Macdonald 帶領的小組研究了扭轉雙層石墨烯的一個有趣行為。根據 Macdonald 與他當時的博士後研究生Bistrizer的計算結果,兩層石墨烯間電子的隧穿速率取決於它們錯開的角度。將兩層單個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堆疊在一起,當它們之間的扭轉角度達到1.1°時,電子相互作用的效應會被極度地放大,從而使雙層石墨烯表現出有趣的行為。
  • 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
    第一篇論文研究了新的基於小角度扭轉的雙層-雙層石墨烯體系。該體系能夠調控石墨烯的相關絕緣體狀態,而且對扭轉角和電場位移場都高度敏感。該研究報導的相關態對磁場的響應,證明了自旋極化基態的存在,這是在之前的魔角石墨烯體系中所觀察不到的,該結果為進一步探索多平帶扭曲超晶格中扭曲角和電場控制的相關相態提供了新的思路。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Macdonald 教授和 Rafi Bistritzer博士,以表彰他們在扭轉雙層石墨烯方面開創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2011年,理論物理學家 Allan Macdonald 帶領的小組研究了扭轉雙層石墨烯的一個有趣行為。根據 Macdonald 與他當時的博士後研究生Bistrizer的計算結果,兩層石墨烯間電子的隧穿速率取決於它們錯開的角度。將兩層單個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堆疊在一起,當它們之間的扭轉角度達到1.1°時,電子相互作用的效應會被極度地放大,從而使雙層石墨烯表現出有趣的行為。
  • 出手就是8篇Nature,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嗎?
    Nature:雙層魔角石墨烯中的絕緣態/超導態超導和相關絕緣態共存的魔角扭轉雙層石墨烯中,這些態之間的關係有重要意義,分別對其中對這種相進行控制的微觀機制加深了對其中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理解。Efetov等報導了這種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電子相互作用的調控。
  • 雙層石墨烯加電可調材料特性,二維材料進入2.0時代
    圖|兩層石墨烯以 1.1 度的偏轉夾角疊起來時實現了 1.7K 溫度下的超導(來源:Quanta Magazine)轉折點發生在 2018 年初,一項重磅研究在扭曲雙層石墨烯中觀察到新型超導現象,被稱為「魔角石墨烯」,DeepTech 曾對此進行過採訪報導:《21 歲 MIT 中國科學家連發兩篇 Nature 論文:室溫超導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石墨烯揭開其中「魔法」 | 獨家
  • 觀察到「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和類莫特絕緣態
    在材料科學和量子物理中稱為「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TBLG)中的莫爾條紋和平帶相關行為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儘管許多性質面臨激烈的爭論。在《科學進展》上期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埃米利奧·科萊多和在美國、日本物理學、材料科學系的科學家觀察到了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和類莫特(Mott)絕緣體狀態,扭轉角約為0.93度。
  • 石墨烯扭轉「角度」可變超導體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連發兩篇物理學重磅論文,報告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對非常規超導材料的行為的新見解,這一發現轟動業界,被稱為石墨烯超導的重大進展。此類材料已讓物理學家困惑達幾十年之久,而最新發現或有助於開發高溫超導材料,用來製作強大的磁體或開發低功耗電子技術。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Ali Yazdani課題組--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強相關Chern絕緣子
    大多數拓撲電子相出現在電子與電子相互作用較弱的系統中。僅由於強相互作用而出現拓撲階段的情況很少見,並且大多局限於在強磁場中實現的情況。在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MATBG)中發現具有拓撲特徵的脂肪電子帶,為尋找強相關的拓撲階段創造了獨特的機會。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