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等生」:小角度扭轉的雙層石墨烯

2021-01-19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石墨烯5個

撰稿 | 楓艾杜(過程工程所 博士生)

名詞解釋

扭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後簡稱:TBG)

夜間可見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卻很豐富。紅外夜視儀可以幫助人們在夜間進行觀察、搜索、瞄準和駕駛車輛。儘管人們很早就發現了紅外線,但受到紅外元器件的限制,紅外夜視技術發展很緩慢。直到1940年德國研製出硫化鉛和幾種紅外透射材料,成功研發出紅外探測器,才使紅外夜視儀的誕生成為可能。

圖源:istockphoto

紅外探測器是靠探測人體發射的紅外線來進行工作的。探測器收集外界的紅外輻射進而聚集到紅外傳感器上。紅外傳感器通常採用熱釋電元件,這種元件在接收了紅外輻射溫度發出變化時就會向外釋放電荷,檢測處理後產生警報。

紅外光電探測器是將入射的不可見的紅外輻射信號轉變成電信號輸出的器件。紅外光電探測器在多個行業均有廣泛用途。近年來,石墨烯由於具有從紫外至遠紅外的寬光譜吸收特性、室溫下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良好的機械柔韌性和環境穩定性等優異性能,使其在超寬譜、超快、非製冷、大面陣、柔性和長壽命光電探測器方面極具潛力,引起了國內外對石墨烯光電探測器的廣泛研究。石墨烯作為探測器,其核心指標是探測靈敏度。

石墨烯是一層單層碳原子,排列成扁平的蜂窩狀,每個六邊形的頂點由六個碳原子構成。自從2004年石墨烯第一次被分離出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深入研究石墨烯的獨特性質,以期在先進的計算機、材料和設備中得到潛在的應用。

圖源:istockphoto

近年來,由於具有獨特的的物理特性,小扭轉角(< 2°)的雙層石墨烯最近受到了極大關注。與單層石墨烯相比,扭轉雙層石墨烯(TBG)的布裡淵區發生摺疊導致超晶格帶隙的形成,並導致態密度產生了本質變化。過去對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更多關注其優異的的超導性和新型的拓撲性質,然而其物理特性很少被用來製備新的光電子器件。

動圖 雙層石墨烯扭轉角

圖源:UTD

在這些扭轉雙層體系中,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一種獨特的的材料體系。

首先,TBG中莫爾圖案的出現導致了小布裡淵帶的形成,低能量範圍內的動態電導率大大增強。

其次,莫爾超晶格中層間電位的周期性調製可以在電子和空穴分支中誘導帶隙。

第三,由於兩層組成的石墨烯具有完全相同的晶體結構,TBG即使在扭轉角度很大的情況下也表現出獨特的物理性質。

2011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學教授Allan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發表在PNAS(

)上的論文首次提出了特定扭轉角對電子行為的獨特影響。作為Allan MacDonald團隊的博士生,Fan Zhang見證了這個領域的誕生。在2011年的那項研究中, Allan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預測,在石墨烯雙層膜中,電子的動能會消失,所謂的「魔法」角度為1.1度。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

)上的文章證明了這一理論,他們發現兩個石墨烯層偏移1.1度會產生一種二維超導體,這種材料傳導電流時沒有電阻,也沒有能量損失。

2019年,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Zhang 和Wang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Chun Ning Lau團隊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的一篇文章中,揭示了當偏移0.93度時,扭轉的雙層石墨烯同時表現出超導和絕緣特性,從而大大拓寬了「魔法」角度。

2020年近期,耶魯大學Fengnian Xia教授團隊與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Fan Zhang團隊合作,以「Strong mid-infrared photoresponse in small-twist-angle bilayer graphene」為題在Nature Photonics(

)上發表了文章,描述了扭轉雙層石墨烯如何在響應中紅外光的情況下發生傳導電流的變化。

圖1 1.81°TBG的強中紅外光響應

圖源:Nat. Photonics 14, 549-554 (2020) Fig.1

研究人員證實了小角度扭轉的雙層石墨烯可以實現強的且門可調諧光響應的中紅外波長範圍為5~12微米。在1.81°的TBG時,優化費米能級到超晶格帶隙,在12微米處獲得了26 mA/W的最大外部光響應率。

此外,強光響應嚴重依賴於超晶格帶隙的形成,並且響應會在超微小扭曲角(<0.5°)沒有帶隙的情況下消失。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TBG有望成為紅外光電探測材料的光學特性,並為可調諧的中紅外光電子學提供了一種備選材料。

在圖1c三個波長中,光電流的測試結果顯示幾乎相同的門相關趨勢。此外,在光響應中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首先,當器件的費米能級在超晶格帶隙內時,可以觀察到強光響應。

其次,光電流表現出兩極性,這表明通道在光照下可以有更高或更低的電導率,這取決於門控通道費米能級的位置。

第三,如圖1b中的電阻和圖1c中的Rex的形狀非常相似,除了光電流有兩個極性,而且源極-漏極電阻不能是負的。此外,由於能帶結構的內在不對稱性,在電阻和光電流測量中都存在電子空穴不對稱現象。

光響應取決於帶隙的大小和詳細的能帶結構,因此,觀察到三種波長的輸運和光響應特性的不對稱性印證了這一點。如圖2所示, 對TBG進行了光吸收計算,闡明了光響應的起因和它的門依賴性。在計算中,只考慮由於直接帶間躍遷引起的電導率。

圖2 莫爾超晶格增強的測溫光電流

圖源:Nat. Photonics 14, 549-554 (2020)Fig.2

該研究報導了超晶格誘導帶隙和超晶格增強DOS的TBGs,這種TBGs在5~12微米波寬的中紅外波長範圍內表現出較強的光響應,且在12微米時其外在峰響應率為26 mA/W。此外,我們還揭示了扭轉角起到關鍵作用,當扭轉角超小時,由於超晶格誘導帶隙的關閉,這種強光響應消失。該研究結果表明了TBGs在可調諧中紅外光電子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石墨烯用於光探測有著突出的優勢,也存在著明顯的劣勢:本徵石墨烯自身由於光吸收率低、缺乏光增益機制,導致石墨烯探測器的光響應率較低;石墨烯自身的光生載流子壽命短,僅皮秒左右,導致光生載流 子難以有效收集,也嚴重影響探測器的光響應率,石墨烯探測器的低響應率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

目前,通過對石墨烯進行量子點修飾、構PN結、分子或金屬摻雜及尺寸量子化等方式打開石墨烯帶隙、石墨烯與等離子體納米結構結合、石墨烯與微腔或矽波導集成等多種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石墨烯探測器的光響應率,以達到或接近實際應用的需要。

文章信息

Deng, B., Ma, C., Wang, Q. et al. Strong mid-infrared photoresponse in small-twist-angle bilayer graphene. Nat. Photonics 14, 549–553 (2020).

論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0-0644-7

【】

公眾號時間軸改版,很多讀者反饋沒有看到更新的文章,據最新規則,建議:多次進「中國光學」公眾號,閱讀3-5篇文章,成為「常讀」用戶,就能及時收到了。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Banner 區域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427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原標題:《「優等生」:小角度扭轉的雙層石墨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科研人員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
    清華新聞網12月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
  • 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合作扭轉雙層石墨烯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現有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石墨烯層間扭轉角度的增大,石墨烯層間趨向於非公度堆垛而呈現出較弱的層間耦合;因此,一般來講,石墨烯層間的電導將隨著扭轉角度的增大而單調降低。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當兩層石墨烯以小扭轉角度(小於1°)堆疊在一起時,在石墨烯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和石墨烯面內彈性變形能的競爭下,石墨烯會發生局部的原子級重構,形成局部的公度堆垛。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溼法轉移製備扭轉雙層石墨烯
    成果簡介 將單層組裝成雙層系統可釋放範德華(vdW)均質/異質結的旋轉自由度,從而能夠構建具有新穎電子、光學和機械特性的扭轉雙層石墨烯(tBLG)。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Preparation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via the Wetting Transfer Method」的論文,研究提出一種簡單且方便的方法,基於潤溼誘導的分層,以可控的扭轉角製備原子級清潔的扭轉雙層石墨烯。
  • 石墨烯扭轉「角度」可變超導體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連發兩篇物理學重磅論文,報告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對非常規超導材料的行為的新見解,這一發現轟動業界,被稱為石墨烯超導的重大進展。此類材料已讓物理學家困惑達幾十年之久,而最新發現或有助於開發高溫超導材料,用來製作強大的磁體或開發低功耗電子技術。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ACSAMI》:溼法轉移製備扭轉雙層石墨烯
    1成果簡介 將單層組裝成雙層系統可釋放範德華(vdW)均質/異質結的旋轉自由度,從而能夠構建具有新穎電子、光學和機械特性的扭轉雙層石墨烯(tBLG)。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Preparation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via the Wetting Transfer Method」的論文,研究提出一種簡單且方便的方法,基於潤溼誘導的分層,以可控的扭轉角製備原子級清潔的扭轉雙層石墨烯。
  • 準晶雙層石墨烯研究工作簡單的介紹
    雙層石墨烯可以看作是最簡單的範德瓦爾斯「異質」結,通過兩層石墨烯層間的扭轉角度,可以實現能帶調控及新奇的物理性質。在扭角雙層石墨烯體系中,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具有長程周期性公度(commensurate)結構的雙層石墨烯,而對於大扭轉角度形成的非公度(incommensurate)結構的雙層石墨烯的研究卻鮮有涉及。
  • 石墨烯扭轉「角度」可變超導體 新發現將打開非常規超導體研究大門
    科技日報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日前連發兩篇物理學重磅論文,報告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對非常規超導材料的行為的新見解,這一發現轟動業界,被稱為石墨烯超導的重大進展
  • 2020年沃爾夫獎授予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等領域
    Macdonald 教授和 Rafi Bistritzer博士,以表彰他們在扭轉雙層石墨烯方面開創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  2011年,理論物理學家 Allan Macdonald 帶領的小組研究了扭轉雙層石墨烯的一個有趣行為。根據 Macdonald 與他當時的博士後研究生Bistrizer的計算結果,兩層石墨烯間電子的隧穿速率取決於它們錯開的角度。將兩層單個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堆疊在一起,當它們之間的扭轉角度達到1.1°時,電子相互作用的效應會被極度地放大,從而使雙層石墨烯表現出有趣的行為。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2011年,理論物理學家 Allan Macdonald 帶領的小組研究了扭轉雙層石墨烯的一個有趣行為。根據 Macdonald 與他當時的博士後研究生Bistrizer的計算結果,兩層石墨烯間電子的隧穿速率取決於它們錯開的角度。將兩層單個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堆疊在一起,當它們之間的扭轉角度達到1.1°時,電子相互作用的效應會被極度地放大,從而使雙層石墨烯表現出有趣的行為。
  • 觀察到「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和類莫特絕緣態
    這個角度比之前研究中計算的「魔角」角度(∼1.1°)小15%。這項研究顯示,扭曲雙層石墨烯的「魔角」範圍比之前預期的要大。這項研究為破譯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強量子現象提供了豐富的新信息,用於量子物理中的應用。
  • npj: 周期性近似結構揭示—雙層石墨烯準晶花樣
    扭轉的雙層石墨烯具有豐富的電子結構和物理性質當扭轉的角度為30度時,雙層石墨烯組成具有十二重旋轉對稱性的準晶結構。但由於準晶缺乏空間平移對稱性,很多基於能帶理論的研究方法很難直接應用,這使得對近期實驗上製備的雙層石墨烯準晶進行理論研究充滿挑戰。最近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團隊,運用該小組發展的針對複雜量子體系的緊束縛傳播方法(TBPM),研究了由超過千萬個原子組成的雙層石墨烯準晶,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周期性近似結構。
  • 石墨烯超導性越發誘人!最新發現:石墨烯中「魔角」範圍比預期大
    這個角度比之前研究中計算的「魔角」角度(1.1°)小15%。這項研究顯示,扭曲雙層石墨烯的「魔角」範圍比之前預期的要大。 物理學家將「Twistronics」定義為相鄰範德瓦爾斯層之間的相對扭曲角,以產生石墨烯中的莫爾條紋和平帶。這一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和獨特適合於顯著改變、定製基於二維材料的設備屬性,以實現電流流動的方法。「Twistronics」的顯著效果在研究人員開創性工作中得到了例證,證明了當兩個單層石墨烯層以θ=1.1±0.1°的「魔角」扭轉角度堆疊時,出現了非常平坦的帶。
  • 雙層石墨烯加電可調材料特性,二維材料進入2.0時代
    但目前在 1.0 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對各種二維材料的性質理解比較清楚的情況下,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可以把不同的二維材料組合在一起,或是控制扭轉的角度產生更多實驗變量,包括探索與拓撲材料的聯繫等,然後研究發現了全新的物理性質。二維材料 2.0 時代剛剛揭幕,正在不斷有驚喜產生。
  • 石墨烯超導再獲得突破,三層石墨烯天然魔角,降低超導實現要求
    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Cory Dean表示,雙層石墨烯的超導現象實現非常困難,這需要兩個石墨烯層的原子晶格相對於彼此扭轉了1.1°的魔角時才能出現。而在三層石墨烯上面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三層石墨烯中每層的原子晶格都與上面下面的對齊,不需要再次扭轉,這種結構是在產生多層石墨烯時自然形成的。
  • 美國開發新型「魔角石墨烯」有望用於軍用夜視領域
    近年來關於石墨烯的研究已由單層的二維結構拓展到雙層結構,即雙層石墨烯。通過將雙層重疊石墨烯進行微量的角度偏移可得到「魔角石墨烯」,該結構可實現與單層石墨烯顯著不同的電學性能。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證明了將兩層石墨烯層扭曲1.1度可產生二維超導體,該超導體是一種無電阻且無能量損失的導電材料。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當偏移0.93度時,「魔角石墨烯」可同時顯示超導狀態與絕緣狀態。
  • 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揭示雙層石墨烯準晶花樣
    扭轉的雙層石墨烯具有豐富的電子結構和物理性質。當扭轉的角度為30度時,雙層石墨烯組成具有十二重旋轉對稱性的準晶結構。但由於準晶缺乏空間平移對稱性,很多基於能帶理論的研究方法很難直接應用,這使得對近期實驗上製備的雙層石墨烯準晶進行理論研究充滿挑戰。最近,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團隊,運用該小組發展的針對複雜量子體系的緊束縛傳播方法(TBPM),研究了由超過千萬個原子組成的雙層石墨烯準晶,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周期性近似結構。這些周期性近似結構可以準確還原出雙層石墨烯準晶的電學和光學性質。
  • 石墨烯的超導現象基於電子間的強相互作用
    近日,《Nature》雜誌接連發布3篇研究論文,在石墨烯領域引起震蕩。幾個研究團隊分別獨立運用譜學技術對「魔角」石墨烯的特殊行為進行了闡述。自從2018年以來,石墨烯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有了全新發現,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