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4個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總計311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涵蓋大中小城市和東中西部區域。然而,縱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不難發現,目前成熟的城市運作機制尚未形成,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是什麼,智慧城市到底需要「智」到什麼程度?智慧城市運作機制究竟面臨哪些挑戰,又需要如何進行智慧城市運作機制創新?理性思考和研究這些問題,對突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困境,促進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智慧困境
缺乏專業能力強的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主體。智慧城市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批實力雄厚、專業化服務能力強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主體。目前這些主體主要有IBM、思科等跨國公司,本土企業數量不多,主要為電信運營商以及神州數碼、太極計算機等IT服務商。國內多數企業轉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時間不長,對政府,業主的意圖領會不透,且一般僅專長於某一領域,對智慧城市產業鏈上下遊資源集成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普遍不高。
智慧城市項目服務屬性和商業模式不清晰。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多以面向大眾的民生服務類項目為主。在這些項目的實際操作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如,哪些是公共產品,哪些是非公共產品;區分哪些項目費用該由政府承擔,哪些由消費者承擔;邊界和標準尚不明晰。另外,哪些項目可以開展增值服務,開展何種增值服務,盈利點如何設計,這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探索。對於涉及信息安全、個人隱私的增值服務項目,主體該選擇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仍有很大的爭論。
市場的主體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資,社會資本參與不多。一是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多方參與合作的平臺缺乏,渠道不暢,很多企業無法參與。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特設職能部門負責智慧城市項目,如佛山東平新城的智慧城市項目由建委及其國有獨資企業全權負責。二是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屬性影響企業投資。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率先建設的大多屬於公益性、民生服務類項目。例如,城市基礎資料庫、公共信息交換平臺、地下管線智能化改造等,這類非營利性項目不適合商業化運營,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建設運營。另外,有的智慧城市項目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收益風險高,在盈利不可預期的情況下,很多民營企業往往不敢貿然投資。
合理機制
確保資金充足需要創新多元化的投資模式。智慧城市覆蓋信息基礎設施、城市運行管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和運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少則上千萬元,多則幾百億元,僅靠政府資金支持難以承擔。我們估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在建智慧城市投資規模突破8000億元,到2015年底將達10000億元。因此,需要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和運營模式,鼓勵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第三方服務外包、信息資源商業化增值開發,引導各類主體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才能使智慧城市步入長效發展的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