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熊貓血」小夥心臟衰竭,20年前的救命團隊再次挑戰生死「大...

2020-12-05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不到萬分之三的罕見「熊貓血」概率,身患貧血卻深陷「血荒」,怎麼辦?

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置換的人工瓣膜卻因高燒感染,命懸一線,怎麼辦?

術後造血系統出現異常,恢復希望渺茫,怎麼辦?

任何一種情況都足夠驚心動魄。但當這三種情況集中在同一個患者身上,醫生該如何治療?家屬該如何抉擇?醫生和家屬之間又該如何達成共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時候,搭建起醫患之間橋梁的基石,信任二字,重若千斤。

高燒不止,20年前換的瓣膜感染了

李明今年35歲,出生在嘉興,自幼患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初三那年在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倪一鳴主任主刀下接受了主動脈瓣置換。之後,他順利完成學業,從事會計工作,然而不幸卻再次降臨。

去年年底,他高燒了三天,體溫最高達39度以上,雖然吃了退燒藥稍有緩解。但沒幾天的功夫,李明就開始覺得整個人「輕飄飄」地,走不到100米就會氣喘籲籲,日常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某省級醫院心臟超聲提示他置換的主動脈人工瓣膜感染了,嚴重影響了心臟功能,需要儘快手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時候他想起了20年前的救命恩人倪一鳴主任,當他來到倪主任門診的時候,已經虛弱地無法自主活動,檢查發現,他的心功能分級為4級,屬於最差級別,如果不儘快手術就會心臟衰竭而危及生命,當即安排住院。

陷入兩難,多方協助全省尋找「熊貓血」

糟糕的情況不止於此,由於長時間消耗,李明還出現了肝功能異常、貧血等現象,血紅蛋白只有80g/L(男性正常值為120-165g/L),手術需要大量備血,但李明的血型又是罕見的AB型RH陰性,普通人群中只有萬分之三的概率,俗稱 「熊貓血」。

這讓外科醫生陷入了兩難:

不儘早手術,李明的心功能隨時可能惡化;

但如果在沒有充足備血的情況下手術,就可能會出現手術臺上大出血卻無血可輸的兩難境地。

「死神」似乎為李明的生命上了「倒計時」。

家人動員親屬前來配型,卻全都不成功。然而病情不等人,如果按部就班地「等血」會讓治療陷入被動。倪一鳴主任立即聯繫了醫院輸血科謝珏主任、浙江省血液中心胡偉主任,他們均表示全力支持並開始全省協調。由於當時正值春節前夕,加上又是罕見的「熊貓血」,經多方努力才準備到1000毫升手術用血。

一般的二次心臟手術,如果患者不貧血,常規準備2000毫升手術用血,若常規術中出血超過預期的量,可隨時向輸血科申請追加備血量,輸血科也有應急的血液儲備,足以滿足臨床的緊急需求。而李明不僅貧血,還是罕見熊貓血型,面臨重大心臟手術,1000毫升手術用血不足以完全保障術中安全,用完就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即便將這些血液全部輸入體內,也只可將血紅蛋白提高2.5克,仍處於貧血狀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治療再次陷入瓶頸:二次換瓣手術本身出血風險就更高,李明體內的消耗仍在繼續,血紅蛋白指標仍不斷下降。

但病情的進展從來不會顧慮現實困境,李明的身體每況愈下,容不得半刻等待,雖然手術風險大,但如果不做手術患者將「必死無疑」。

看著病危的兒子,李明的父母咬牙決定手術,「倪主任,我們相信您」,家屬的信任,也堅定了倪一鳴的信心。

生死時速,醫生巧妙化解出血風險

李明的手術,讓醫護人員最揪心的,是手術時間和出血。

更短的手術時間意味著更少的心肌損傷,更低的手術風險;而更少的出血,則意味著更大的生存機會。倪一鳴主任作為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全國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金刀獎」的獲得者,在手術流程優化以及圍術期「節約用血」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至今仍保持二尖瓣置換最短主動脈阻斷時間的全國紀錄,多次受邀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中做減少心臟手術用血的專題報告。

倪一鳴主任團隊在手術中

手術中倪主任打破常規,在劃開皮膚之前就將病人全身肝素化抗凝,這樣可以讓血液不凝固,通過體外循環機直接回輸到體內,實現術中出血完全回收再利用。儘管這樣的做法帶來的麻煩是手術視野"血肉模糊",但這難不倒手術團隊。

常規的二次瓣膜置換手術倪一鳴經歷過不少,但打開李明的心臟,他還是驚呆了:整個人造主動脈瓣幾乎已經脫落,用鑷子輕輕一拎就掉下來了,而且主動脈根部血管內膜因感染形成環狀破裂,需要縫補,更是增加了手術難度和時間。最終,在倪一鳴主任醫師和倪程耀主治醫生等嫻熟的配合下,將主動脈根部血管用自體心包縫合修補,重新植入了一個新的人造主動脈瓣,他的心臟又重新開始跳動。這次,時間站在了李明這邊!

但戰鬥還沒有結束,倪主任他們知道,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李明因感染造成多臟器功能不全、二次手術巨大的創面、複雜心臟手術長時間體外循環,這一切增加了止血難度。

和預料的一樣,因為凝血功能差,整個創面像「冒汗」一樣地不停滲血,用"浴血奮戰"來形容也不為過。手術已經用完了先期準備的1000毫升用血,必須及時止血。

關鍵時刻,倪一鳴使用了自己研發並全面推廣的「大出血內引流止血法」,把所有滲出來的血通過自創的縫合包裹匯聚起來引流到右心房,正是這種變堵為疏的技術控制住了出血,手術成功結束。在李明治療期間,輸血科和省血液中心從未停止腳步,終於在術後又準備了300毫升血液,為其康復治療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再起波瀾,多學科協作診治顯神威

李明「死裡逃生」後體溫變得正常了,本計劃著出院後準備回家過年,誰知術後一周,李明的體溫再次升至39度,紅細胞和白細胞急劇下降,血紅蛋白也降低到了51 g/L,低於正常值的一半。而進一步的檢查發現,李明的骨髓造血系統出現異常,換句話說,李明自己不能為自己生產新的紅細胞了!對於本來就是熊貓血的患者,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方面血源如此緊張,另一方面自體造血又出現問題,這一次,已經退無可退。

倪一鳴主任團隊馬上為李明組織了MDT多學科討論,邀請到感染科何建琴主任醫師和血液科俞文娟主任,她們經過仔細的病情評估後,認為李明的高熱不考慮細菌感染,大概率是藥物反應或微小病毒導致的,建議停用所有抗菌藥物觀察,並對紅細胞減少的特殊情況進行相應藥物治療。但對李明而言,這個治療方案需要冒極大的風險,停用藥物可能再次導致人工瓣膜感染,決定必須慎之又慎。

堅定的意見給了患者和家屬極大信心,停用抗菌藥物並配以其他治療方案僅2天後,體溫恢復正常,白細胞、血紅蛋白也逐漸恢復。終於,李明在新年裡懷著新的生命出院了。李明激動地表示,因為信任,所以幸運,信任倪一鳴主任精湛的技術,浙大一院強大的團隊和高超的實力,才讓自己再一次重生。他非常感謝那些為他獻血的朋友,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讓自己能化解這場「絕境」危機。

李明術後近照,恢復良好

倪一鳴主任表示,李明這次的病程,用「九死一生」來形容毫不誇張,手術成功得益於多方協助和多學科配合。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醫療模式逐漸從「針對病」向「針對人」轉變,針對患者個體的精準化、個體化治療在日益凸顯其重要性。而這正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協作。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今後的工作中,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也將繼續大力推動多學科協作,為患者造福。

相關焦點

  • 「熊貓女俠」李依莉為賀州小女孩獻救命血
    李依莉 (左) 在獻血點捐獻了400毫升A型RH陰性血。6月17日上午,在賀州市靈峰廣場獻血點,陸川女孩李依莉捐獻了400毫升「熊貓血」,為素不相識的賀州小女孩捐出了救命血。16日上午,李依莉從微信等渠道獲悉,一名賀州的小女孩遭遇車禍受傷嚴重,急需A型RH陰性血(因該血型比較稀少,俗稱「熊貓血」)。救人如救火,李依莉當天馬上請假趕火車,傍晚就趕到了賀州。
  • 浙大團隊研製出「通用熊貓血」
    浙江大學團隊通過細胞膜錨定分子在紅細胞表面構建三維凝膠網絡,實現了「通用熊貓血」的人工構建和安全輸血。
  • 救命神器ECMO(體外膜肺氧合)連救11位危重患者,脫機率100%
    到達當地醫院時,張大爺已經出現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醫護人員立即予以氣管插管,保證他的呼吸通暢。在給予一些藥物治療後,患者的心臟情況依然很差。EF值(射血分數)只有17%。射血分數代表了左心室的收縮功能。一般來講健康的成年人,射血分數的正常範圍為55-65%。為了挽救張大爺的生命,當地醫院立即撥通了華中阜外醫院CCU的電話。心臟重症團隊再次在夜色中集結出發。
  • 救命時刻!女子是O型血,怎麼就輸不了O型血?原來……
    救命血,在哪?紅細胞上有A抗原B型紅細胞上有B抗原AB型紅細胞上有A、B兩種抗原O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但含有AB抗原的前體物質-H抗原ABO血型系統抗體可分為天然抗體和免疫抗體兩大類如果輸注血型不合的異型血,如:A型血輸給B型血患者,可能引起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Rh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是所有血型系統中最複雜的血型系統,主要包括D、E、C、c、e五種抗原,臨床上最為重要的是RhD抗原,一般意義上的Rh陰性或陽性指的是RhD陰性或陽性,其中RhD陰性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熊貓血」。
  • 一家三口出車禍,妻子急需A型RH陰性血 長春人火速幫其尋找救命血
    長春晚報記者 何少梅「誰是A型RH陰性血,通榆縣村民趙曉明一家三口出車禍,妻子劉豔紅病情危重,急需A型RH陰性血救命……」10日16時許,很多長春人的朋友圈被這條求助信息刷屏。記者隨即聯繫到發布求助信息的市民陳光了解此事。
  • 六旬老漢急需AB型RH陰性血實施心臟手術 仨「熊貓俠」火線救援
    29日,九臺市民陳孝波趕到九臺獻血屋,通榆縣女孩單曉偉和松原小夥孫光趕到長春市中心血站三馬路獻血屋,他們3人身上流淌的都是稀有的AB型RH陰性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獻血救助一位名叫佟喜鳳的老人。心臟手術急需2000毫升「熊貓血」「梨樹縣村民佟喜鳳身患心臟病,心臟手術術前發現是AB型RH陰性血,由於血庫無血,家屬四處尋找血源已經3天了,可是還沒有找到一個獻血者。
  • 小夥被銀環蛇咬傷 瀋陽「蛇博士」千裡赴陝救命
    陝西小夥被中國第一毒蛇咬傷  急!  銀環蛇毒是強烈的神經毒素,毒液對人的致死量只需要幾毫克,被銀環蛇咬傷後,傷者會出現神經麻痺的症狀,最後呼吸衰竭、心跳停止,若不及時幹預治療,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留給傷者搶救的最佳時間卻只有短短幾小時。
  • 心臟突遭「電風暴」 人工心肺助陣救命
    原標題:心臟突遭「電風暴」 人工心肺助陣救命 60多歲的關伯退休後喜歡在家養花種草,平日裡走路時間長或爬樓梯後容易氣喘,自認為是年紀大的緣故,一直都沒有在意。 日前一天,關伯吃過午飯後照舊去臥室休息,剛躺下就覺得心臟一陣狂跳,伴著胸悶和陣陣噁心。老伴看到關伯臉色蒼白、滿頭大汗,連忙打120求救。
  • 聽說它能救命又很貴,「魔肺」ECMO究竟是啥?
    聽說它能救命又很貴,「魔肺」ECMO究竟是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即體外膜肺氧合,音譯「葉克膜」,是體外生命支持(ECLS)的一種方式,通過將體內血液引出經過體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輸回體內,對急性呼吸或循環衰竭的患者進行全部或部分的有效支持。
  • 濟南兩位患者急需「熊貓血」救命!
    齊魯醫院一患者急需O型RH陰性血(熊貓血)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收治了一名病人田仕偉,病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後期化療需要輸血,但他的血型比較特殊,屬於O型RH陰性血,也是我們常說的「熊貓血」。而現在,最讓他犯愁的是後期化療需要輸血,但目前,血站並沒有O型RH陰性血的存量,他急需社會上與其血型匹配的好心人幫忙獻血。值得一提的是,田仕偉之前只知道自己是O型血,並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屬於O型RH陰性血,也就是「熊貓血」。
  • 全城急尋「熊貓血」!西安女子放療25次後急等血源做手術
    因為缺少「熊貓血」路女士只能回家保守治療 本報記者 李宗華攝  好不容易湊齊近10萬元手術費,47歲的路女士遇到了另一個特別棘手的難題她屬於RH陰性A型血,俗稱「熊貓血」,是一種稀有血型,血站庫存告急,遠遠沒有達到手術要求。  昨天上午,在進行了第二次化療之後,路女士從西京醫院出院。她戴著口罩,語氣挺無奈,「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 熊貓血是什麼血型?
    熊貓血  熊貓血又叫RH陰性血,是指RH陰型血,非常稀有的血型,因為極其罕見,被稱為「熊貓血」。Rh陰性血是Rh陰性血型的俗稱,人類紅細胞血型由多達二十多種的血型系統組成,ABO和Rh血型是與人類輸血關係最為密切的兩個血型系統。
  • 年使用量不足1%,缺乏生物相容性塗層技術,「救命神器」實現國產化...
    若非此次疫情,人們對ECMO的了解還停留在只有在心臟手術中和術後被使用的急救類醫療器械,操作難度高、風險大、小眾、進口和昂貴是它的「關鍵詞」。隨著2020年1月2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首次使用ECMO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這一體外生命支持設備被公眾廣泛關注,國內的醫療器械公司也正在緊急投入這一「救命神器」的研發和產業化。
  • 「救命神器」入駐石家莊機場
    10月底,石家莊機場完成了航站樓公共區域20自動體外除顫器(以下簡稱AED)被譽為「救命神器」,是一種便攜、易於操作的心臟急救設備,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在患者心臟驟停第一時間給予電擊除顫,幫助患者恢復心臟跳動。
  • 不是熊貓血!
    起源:(資料來源於網絡) 被稱為「熊貓血」Rh陰性血,根據文化考古、人種分布、生理進化和分子鐘學說推測,可能是遠古時代「大西洲」人的血型,他們和廣大克羅馬農人的進化路線不一樣,是直接從北非進入到西歐的尼安德特人,迅速佔領了大西洲,並且突飛猛進地建立了第一個史前文明,也許由於一萬多年前冰河期結束時的一場大洪水,把他們的文明徹底毀滅了
  • 時隔三年,天鵝再次見到救命恩人,畫面讓人感動
    時隔三年,天鵝再次見到救命恩人,畫面讓人感動 2020-11-30 16:38
  • 時隔三年,天鵝再次見到救命恩人,畫面讓人感動!
    時隔三年,天鵝再次見到救命恩人,畫面讓人感動!有時候人們常常在偶然間遇到一些需要救助的動物,而這些動物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恩人的感謝,時隔三年,天鵝再次見到救命恩人,畫面讓人感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中南大學培養供體豬 胰島移植手術可供救命臟器
    記者郭立亮 攝  中南大學培養「供體豬」 為人類提供「救命臟器」    它們的很多器官都能用在人身上 移植技術已成熟,大規模應用得報批  記者 李琪 實習生 朱瑩 通訊員 餘希  在寧鄉縣金洲新區一幢廠房狀的建築裡,住著這樣一群豬。
  • 心臟支架,到底是在救命還是奪命?
    心臟是全身的動力泵,一旦出現異常,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好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支架的發明對此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有的人這裡出現問題之後,覺得如果放了支架,人就「廢」了,或者對此有很大的顧慮,不願意也不敢放,當然也有的人覺得放支架才是在救命。
  • 八旬教授急性腎衰生命垂危,國內頂尖的「雙膜血漿置換」救命
    今天,腎內科主任梁玉梅介紹,以前患者置換血漿,是需要換他人血漿救命,而這種雙膜血漿置換法,只需要將患者自己的血漿進行過濾就可以。他的血肌酐高達1242umol/L(正常值 40-100),而他去年體檢時血肌酐還是正常的,也就是說,鄧教授發生了急性腎功能衰竭。 醫生立即對其進行了搶救,開始持續床旁血液濾過,同時邀請全院會診,隨後老人轉入腎內二科繼續治療。 隨著檢驗結果不斷出來,有一項指標引起了主管醫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