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注毒的蛇(Venomous snake,簡稱「毒蛇」)
下圖內涵:「切勿手賤」
在此之前,要強調的是,「注毒Venomous」 應該與 「含毒Poisonous」 區分開來:
「注毒Venomous」 型動物,意思是:它咬你,你會中毒,一般指的是通過修改唾液成分,作為「有毒的唾液」,指的是通過機械式傳遞(咬、刺、噴)的毒 ...
用於把獵物固定和自衛,通常是通過高度專業化的牙齒,中空的尖牙,直接進入血液或組織的目標...常見動物的是眼鏡蛇、蝮蛇、還有幾種蜥蜴...
「含毒Poisonous」 型動物,意思是:你吃它,它才會讓你中毒,一般指的是它們分泌的毒素,往往都只是貯存在皮下,無法主動注入敵人體內,只有你主動作死,比如咬了它一口,它才會讓你中毒...常見動物的如:河豚、雀鱔、還有多種含毒素的兩棲類:蠑螈、蟾蜍、箭毒蛙....
[ 其中,箭毒蛙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蛙類,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始熱帶雨林中,喜歡溫熱潮溼的環境。
目前已知的箭毒蛙約有130種,它們大多擁有絢麗的外表。
據報導,一隻野外捕捉的箭毒蛙體內,所含毒素最多可殺死10個成年人,毒素一旦進入體內就會麻痺肌肉和呼吸系統,最終致人死亡。
PS:其毒液在當地被土著塗在武器上,如箭頭,因此得名]
詳說「注毒Venomous」的蛇
曾經,毒蛇與非毒蛇的界定很簡單,就是看咬痕...
咬痕兩個洞就是毒蛇,
一圈或幾排的牙洞就是非毒蛇...
非洲巖蟒Python sebae那成排的巨牙...
網紋蟒 Python reticulatus 的頭骨
但是,自從有「帶毒的遊蛇」出現後,一切都改變了....
在本國爬友心目中,「毒蛇」的概念也逐漸開始模糊....
因為根據對於後溝牙、無溝牙遊蛇的杜氏腺體或口腔分泌物的毒性進行研究,發現有些遊蛇,其上頜牙無溝亦無管,卻具有毒性......
目前,常見的毒蛇包括家庭眼鏡蛇科、蝰蛇、蝮蛇,以及一些遊蛇科。
它們的毒性,主要是通過對小鼠的LD50表示,在多種因素被認為是判斷它們對人類是否有「潛在的危險」。
【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簡稱:LD50(即 Lethal Dose, 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標。】
「帶毒的遊蛇」大多指後溝牙毒蛇,雖然毒性相對比毒蛇較弱,但在一些報導中,也有人被「帶毒的遊蛇」咬傷,甚至最後致其死亡...
曾經多數人都會將「赤鏈蛇」分為「後溝牙毒蛇」的錯誤,今天本文來糾正一下部分爬友關於「後溝牙毒蛇」的誤解...
首先,簡介「杜氏腺(Duvernoy氏腺體)」
遊蛇佔世界上所有蛇類的65%,至少包括6個亞科(有劃分為11個亞科的資料),大約156種。
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有多少種遊蛇具有杜氏腺體,但在被人類研究過的300多種遊蛇中,居然發現250種遊蛇具有杜氏腺體,有的口腔後方有溝,並長著被增大的上頜牙,俗稱「後溝牙」。
遊蛇對人類的毒作用不常見,但是當毒作用發生時,卻與一些前溝牙和管牙類毒蛇的毒作用相似。
杜氏腺體的導管與後方上頜牙不相連,而是伸入頜牙周圍的上皮細胞區。
這些與杜氏腺體的導管有聯繫的上頜牙總是增大,有溝或無溝,形成封閉的輸送毒液的管道...
關於「後溝牙毒蛇」這個混淆概念的解釋:
01.「輕微毒」的蛇,不等於就是「後溝牙」毒蛇...
國內目前為止已經證實的後溝牙毒蛇有:
金花蛇、林蛇屬所有(國內常見:綠林蛇,廣西林蛇,絞花林蛇,繁花林蛇)、綠瘦蛇、水蛇屬所有(國內常見:鉛色水蛇、中國水蛇,黑斑水蛇)。
比較特別的是 頸槽蛇屬成員(湖北頸槽蛇,虎斑頸槽蛇,紅脖頸槽蛇,海南頸槽蛇,黑紋頸槽蛇,喜山頸槽蛇,緬甸頸槽蛇,九龍頸槽蛇)有雙重毒腺,一位於口腔內,為杜氏腺毒蛇;
但因毒牙無溝管,故不是後溝牙毒蛇;一位於頸部頸槽內,稱為頸腺,一般有10到12對,毒液主要來源於蟾蜍,蛇在進食吸收儲存蟾蜍毒液後,受到攻擊時,會躬起脖子,毒液從頸腺射出。
(但其自身也會分泌產生,網絡上很多關於「不餵食蟾蜍就不會有事」的流言都是錯誤的...)
頸稜蛇屬的頸腺與頸槽蛇的一對不同,只有一個。
目前頸稜蛇屬已知有4位成員,其中有一種頸腺已經退化,即國內分布的頸稜蛇Macropisthodon rudis ,其種下含兩個亞種。
儘管同理於頸槽蛇屬,頸稜蛇屬的種類都是有毒的(venomous),但是嚴重咬傷的案例,目前只有新加坡的 紅黑頸稜蛇 Macropisthodon rhodomelas 的一例被記錄。
患者自稱被咬後傷口處立馬感覺異常,流血並伴有疼痛,且開始頭痛,眩暈,無力,心跳加速,出汗,呼吸困難和胸痛(Subaraj,2008)。
而且還有持續將近24小時的語言障礙和輕度的意識模糊。
但是「Venomous Bites FromNonvenomous snakes」 認為除了心跳加速(100跳/分鐘)外其餘的內容都過於主觀,不能作為此蛇咬傷有醫療風險的證據。
02.部分蛇種口腔上頜最後一枚(或倒數第2到3枚)會有發達明顯的上頜齒,但是上頜齒發達不等於它就含Duvernoy氏腺體( 這個錯誤相信大多數人都犯過),很多物種有此類上頜齒是對狩獵行為進化的結果:
因為此類蛇一般不能有效的絞殺也沒有毒液能迅速殺死獵物,加上此類蛇類獵物一般是兩棲、魚類或者爬行動物,或有鱗甲保護或有黏液,加長的上頜齒可以幫助蛇更好的固定住咬住的獵物防止逃脫,並且有助於吞咽過程;此類蛇包括了鏈蛇屬的成員(國內常見:赤鏈蛇、黃鏈蛇、白鏈蛇、粉鏈蛇)、尖喙蛇、斜鱗蛇屬(國內常見:大眼斜鱗蛇、崇安斜鱗蛇、紋尾斜鱗蛇、橫紋斜鱗蛇),腹鏈蛇屬,以及華遊蛇屬等物種。
鏈蛇屬與頸槽蛇屬,本均為無毒蛇,可能大家知道曾有人被虎斑頸槽蛇咬傷後中毒死亡的消息,那是因為其毒性來自杜氏腺體的分泌物,可引起去纖綜合症,後期為繼發性血管內積血症,表現為嚴重出血及腎功能不全等,但虎斑確實是沒有管狀毒牙。
虎斑頸槽蛇頸部在受到嚴重幹擾時可射出白色或淡黃色分泌物,對人類黏膜有強刺激性。
口腔中分泌的也是杜氏腺體分泌物,是被虎斑咬到後分泌滲進去的,而不是靠毒牙注射進入的。
PS:赤鏈為無毒蛇,因此雖有大牙,但並沒有杜氏腺體。
關於蛇的「毒牙」
毒牙(fang)指的是上頜骨特化的牙齒。
先展示蛇頭骨大致的四種分化(無毒蛇,前溝牙毒蛇,管牙毒蛇,後溝牙毒蛇頭骨標本暫缺暫缺)。
紅色示上頜骨。
無毒蛇頭骨標本(黑眉錦蛇):
前溝牙毒蛇頭骨標本(眼鏡蛇):
管牙毒蛇頭骨標本(加彭):
眼鏡蛇溝牙背面,腹面,側面解剖鏡圖像:
關於「蛇毒」
壹、一般理化性質 :
蛇毒為粘稠、透明或淡黃色的液體,是多種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約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熱可以破壞,常溫下易變腐而失活,冰箱內保存新鮮蛇毒也會部分失去毒力,然經真空低溫乾燥後,可保存原毒力數十年不變,蛇毒具有蛋白質、多肽之共性,凡有強酸、強鹼、氧化劑、還原劑、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變質,破壞。
貳、有毒成份及毒理 :
蛇毒的生物學功能主要是幫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經毒素、心臟毒素、細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無,隨蛇種而異。
叄、毒素一般分為四類:
1)血循毒素:(當被咬對象為「犬」)造成被咬傷處迅速腫脹、發硬、流血不止,劇痛,皮膚呈紫黑色,常發生皮膚壞死,淋巴結腫大。
經6~8小時可擴散到頭部、頸部、四肢和腰背部。
傷犬戰慄,體溫升高,心動加快,呼吸困難,不能站立。
鼻出血,尿血,抽搐。
如果咬傷後4小時內未得到有效治療則最後因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
(常見品種:蝰蛇、蝮蛇、竹葉青、尖吻蝮等)
2)神經毒素:咬傷後,局部症狀不明顯毒蛇,流血少,紅腫熱病輕微。
但是傷後數小時內出現急劇的全身症狀,傷者興奮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顫抖,吐白沫,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最後臥地不起,全身抽搐,呼吸肌麻痺而死亡。
(常見品種:金環蛇、銀環蛇等)
3)混合毒素:(當被咬對象為「犬」)造成局部傷口紅腫,發熱,有痛感,可能出現壞死。
毒素被吸收後,全身症狀嚴重而複雜,既有神經症狀,又有血循毒素造成的損害,最後,傷犬死於窒息或心動力衰竭。
(常見品種:眼鏡蛇、眼鏡王蛇等)
4)細胞毒素: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
海蛇(眼鏡蛇屬)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後30分鐘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症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痺大意。
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後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症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
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
所幸多數海蛇不會主動攻擊,都是在受到騷擾時才傷人。
關於「排毒量」
當然,不同種類的毒蛇,其排毒量相差懸殊。
它們所排的毒液,以其幹毒率來比較,眼鏡王蛇平均排一次毒就達101.9mg,海蛇僅2.5~5.0mg,銀環蛇為4.6mg。
這就是說,眼鏡王蛇的排毒量分別為海蛇的(41~20)倍、銀環蛇的20倍。
顯然,眼鏡王蛇的排毒量是如此之大,要取得其1g幹毒,只需約10條。
然而,要從海蛇、銀環蛇身上取1g幹毒,就需要200~400條。
關於「抗毒血清」的利用
毒蛇的毒液,可製備特效藥抗蛇毒血清,還可製備鎮痛劑和止血劑,效果勝於嗎啡、度冷丁,無成癮性。
蛇毒還可治療癱瘓、小兒麻痺症等。
近年來蛇毒又被用以治療癌症。
因為蛇毒由34種蛋白質構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種很重要且數量較多的毒素叫溶細胞素。
它是一種專門破壞細胞和細胞膜的毒素,這樣就能攻擊惡性腫瘤。
如把蛇毒中的溶細胞素分離出來,注入人體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全身各處,專門殺死癌細胞,那麼,攻克治療癌症這道難關就大有希望了。
注射用降纖酶系從中國尖吻蝮蛇毒中提取,具有降纖,溶栓的作用,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藥。
而中國抗蛇毒血清的研製始於30年代,解放後由上海生物製品所與浙江醫科大學蛇研組、浙江中醫研究所、廣州醫學院共同協作,先後製成功了精製抗蝮蛇、五步蛇、銀環蛇、眼鏡蛇的蛇毒血清...
關於"抗毒性"之說
並非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對毒液感到無助,如:獴、地松鼠,甚至是刺蝟,都能從某些種類毒蛇的毒液下完身而退,甚至反攻吃蛇,而這些毒液卻能夠輕易地殺死人類。
鋸鱗蝰主要以蠍子為食,它們有著對蠍子而言非常劇烈的毒素。
但在以色列,有一些種的老鼠體重雖然只有20克,卻能在鋸鱗蝰的毒牙威脅下倖存...
PS:"抗毒性"的形成原因,可能是這些獵物有從毒液下倖存的演化壓力。
相對而言,如果這些「獵物」的棲息地中,毒蛇相對而言並不常見。
當它們同時面對來自不同捕獵者的攻擊,而毒蛇僅佔很小的份額...
那麼,逼使它們演化出,針對「毒蛇」的防衛手段的壓力就會減少,因為這些的手段是需要以高額的能量支出為代價。
多重毒素的產生也是毒液演化歷程的一部分,至少在開始時是這樣。
毒液中包含得毒素越多,獵物就越難對所有毒素都產生免疫。
因此,複雜的毒液可能更受「進化論」的青睞...
雖然這些陸地上有毒的蛇類 [以及遊弋在海洋中的海蛇(眼鏡蛇科)] 都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毒性。
比如說,內陸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咬一口所包含的毒液,數據顯示就足以殺死25萬隻老鼠。
(至於為什麼一條蛇會擁有一口解決25萬隻老鼠的能力?當你考慮到毒液的成本有多高昂時,這一點顯得尤其怪異...)
內陸太攀蛇的頭部顏色在夏季會變淺…
因為在海水中獵物一旦逃脫便無法再靠氣味尋覓到它,所以海蛇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使獵物斃命,這就要演化出比陸地上大部分蛇類更為劇烈的毒液,好在海蛇的前溝牙比較短小,張口角度也較陸生的眼鏡蛇科小得多,加之溫順的性格也較少有傷人報告...
然而,毒蛇真的可怕嗎?
可能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蛇~特別是毒蛇(網絡名言:所有的毒蛇,都是毒蛇),是十分可怕可畏的,以致不少人單純看到蛇都會發抖,可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當然,必須要及時知道自己的所在地,有沒有什麼危險的毒蛇,以及這些毒蛇一般呆在哪裡(沙漠?樹上?河邊?海裡?),最好還能了解遇險被咬後的緊急應對措施 ...
而且不要在野外隨意主動觸犯蛇...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毒蛇會兇猛活潑的,但它們對你來說仍然存在危險。
想擺脫一條蛇最好的辦法,就是當你遇到一條蛇的時候,繞路走開或者讓它離開…
然而,有的時候你可能覺得你有必要驅趕蛇。
如在它進入了你的後花園時,但一定要保證自身安全作為首要任務。
萬一不幸被毒蛇咬傷,應該確保被咬的人並不恐慌。
雖然保持冷靜是很困難的,但它肯定會對解決這個問題有幫助。
如果你咬,避免移動,劇烈運動會加速毒液蔓延...
限制被咬人員的運動,將有助於減緩毒液的流動。
應該及時清洗傷口...
然後打電話求援...
其實,除了毒蛇之外,還有一些動物經過漫長的歲月,進化出毒液:
各種咬痕:
... 誒 ...圖片好像跑題了......
言歸正傳:
01.大理石芋螺 Conus marmoreus 的一滴毒液就能殺死20個人類(其體內的毒囊,經由輸毒管的傳送,傳送毒液至化成箭狀的齒舌,當獵物靠近時,它會將吻端伸出,將充滿毒液的齒舌刺入獵物體中。
芋螺的齒舌每使用一次,就會斷一次,須經一段時間才會再長出來。
殼口狹窄的芋螺毒性較低,而殼口越寬廣,毒性也就越強。)
02.箱形水母(Cubozoa)名稱源於「Cubo 立體;zoa 動物」,也叫立方水母,別名,海黃蜂、海洋中的透明殺手。
這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北部、菲律賓和越南的水母。
它觸手上的毒刺,一刺便能使人心臟驟停,緊隨其後的死亡僅僅是幾分鐘的事。
即使這樣,還是有某些種類的海龜把箱形水母作為食物,如稜皮海龜。
事實證明:這些海龜並不怕水母觸手上的毒刺。
03.世界著名的幽靈蛛(Pholcidae),有研究表示它們有著人類已知最毒的毒液,但卻是白搭,因為它們沒辦法注射毒液。(最毒的毒液在演化上,似乎有些案例表明,是毫無意義的。)
在傳統觀念中,毒性是演化為了補償其它方面的缺陷而產生的...
例如在野外,遇到蠍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並不是看著駭人的黑色大鉗子,
如雨林型蠍子...
而是看上去鉗子更小,體型更脆弱的品種,如:
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蠍子的以色列金蠍Leiurus quinquestriatus ..
還有幾乎要用放大鏡觀察的柱尾蠍Orthochirus innesi
【 最後總結 】
其實,這些動物擁有能產生毒素的器官,理由非常簡單:
在搏鬥中,毒液是一種在徵服獵物的同時自己不冒風險的工具...
並且,它也是一種有效的防禦自衛策略,這些主要是通過自身尖牙的機械注入完成...
大多數注毒動物的目標獵物都是特定或範圍狹小的物種群,而就是因為這些物種,而塑造著毒液的演化(其結果就是如同一場協同演化的軍備競爭。)
獵物們演化出了對毒液的抗性,但等待著它們的只有更加強悍的毒液。
其實嘛,驚訝於毒蛇的一口毒液能讓多少只老鼠會因而斃命,莫過於驚訝於一隻獵豹能多麼輕鬆地跑過老鼠一樣,沒有意義。
因為獵豹根本就不是為了捕獵老鼠而演化出來,相對的,老鼠也從沒有演化出從獵豹手中逃命的能力。
當然,在老鼠身上做的LD50試驗並非一無是處,這類實驗的目的就是檢驗蛇毒在哺乳動物(也就是對我們自己)身上的毒性,以此為抗蛇毒血清的研製提供信息....
PS:
此文主要受@曼聯門將的《關於「後溝牙毒蛇」這個混淆概念的解釋! 請不要以訛傳訛 》還有@巍然我立的《鮮為人知的血槽殺手 — 後溝牙毒蛇毒牙結構圖文釋疑》啟發~
並對資料、參考圖等有所更新補全,綜合分析優缺點、排版整理所得,純屬為了填補物種知識的空白,作品種科普~
圖片多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可私信告知,謝謝觀貼!
SO,請尊重熬夜搬磚勞動成果,歡迎點讚 ~
T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