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後,歐洲一些政客及媒體對中國群起而攻之,認為中國是導致會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這些批評聲中,人們可以看出批評者這樣的情緒與邏輯:即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碳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大汙染國」,中國理當大力減排。然而,中國卻不願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這在他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
歐盟輿論所以表現如此「義憤填膺」,其實是「司馬昭之心」。長期以來,歐盟要搶奪在氣候問題上的「道德制高點」,充當維護世界環境的「旗手」。我們不能說此舉有何不妥,甚至從拯救環境角度來說,很有必要。但歐盟的「積極態度」其實是為自己「尋找出路」,爭奪未來的「競爭制高點」,繼續維持其發達國家的「穩固地位」,而非真正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在發展道路上的「公平與正義」。然而,哥本哈根會議上,歐盟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旗手」作用沒有體現,反倒是被輿論「冷落」,因而大為「不爽」,甚至「惱怒」。
不過,本文並不想展開討論這個問題。筆者要講的是,一個時期以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包括法國在內的歐盟主流媒體在報導氣候問題時,常常給中國冠以「世界最大汙染國」的帽子,這個在此間媒體反覆出現的詞彙誤導了廣大善良的媒體受眾,中國似乎真的成了汙染世界氣候的「主要責任國」。這種「混淆概念、偷梁換柱」的做法理應得到糾正。
中國是「世界最大汙染國」嗎?答案應該再明確不過:當然不是,歐盟等發達國家才是世界「最大的氣候汙染源」。那麼,歐盟媒體為何如此報導?,因為,他們混淆了「國家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量」的概念。而在氣候問題上,以國家排放總量來說事是不符合科學與事實的。眾所周知,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而歐盟27國人口總共不過5億,德國作為最大的歐盟成員國,人口8000多萬,法英等歐盟大國人口更不過6000多萬。這樣兩個人口差別如此之大的國家,何以其拿排放總量來衡量乃至作出結論呢?人均排放量才是國家間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指標,拿排放總量說事的做法是有欠公允且毫無道理的。
權威統計已經表明,中國的年人均碳排放量只有4.6噸,而歐盟的人均排放量是中國的2倍以上,美國更是中國的4倍。從這個角度說,當今世界的最大汙染源不是中國,仍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歷史上如此,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如此。因此,在減排問題上,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大更多的責任。更何況,發達國家歷史上無節制地排放是造成今日地球汙染的主要原因,這才是鐵的、無法掩蓋的事實。
儘管中國發展迅速,但仍將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遠未達到歐美國家的發展水平。中國現在的碳排放仍屬於「生存需要的排放」,有別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奢侈排放」。因此,以「最大汙染國」的帽子,阻止中國的發展步伐,既無道理,也不符合西方素來推崇的「公平、正義」之道。在氣候問題上,還是要秉承正視歷史、事實求是、公平合理的方式才能逐步解決問題,而非亂扣「帽子」。
(本報巴黎12月24日電 本報駐巴黎記者 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