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歷史學的數位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正在濟南舉行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史學家展現的最新成果表明,一場基於網絡技術和大數據的研究資料、分析手段乃至書寫模式和傳播手段等的變化正在史學研究中悄然發生。為了闡釋網絡數位技術對歷史學已經產生和將要產生的影響,本屆大會專門設立「歷史學的數位化轉向」主題,來自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法國等國的歷史學家圍繞「數位化歷史:挑戰和可能性」「新工具、新敘事、新歷史」,以及公共史學、歷史學的使用和濫用,全球範圍內推動數位化的歷史等話題展示了各自探索的最新成果,激辯歷史學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問題。

 

數字歷史與公眾史學

 

    國際公共史學會主席、義大利歐洲大學研究院教授瑟奇·諾裡特認為:「傳統的歷史學正在走向數位化,數字歷史處於所謂人文學科數位化轉向的前沿。」

 

    復旦大學教授姜義華曾提出,大數據將催生史學大變革,在資料來源和處理方式上,大數據成百倍、成千倍地擴大了歷史資料的範圍,除傳統的文獻與遺址、遺物外,人類存留的所有紙質的、音像的和其他物質的、非物質的資料,幾乎都可被用來協助復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為大範圍、長時段定量分析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歷史學研究與大規模基因檢測相結合,有力地推動了家族史、宗族史、移民史、民族史研究,就是一個成功的實踐。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湯姆·杜布林表示:「這是歷史研究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現在那麼多人已經變成歷史資料的提供者,他們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各種史學材料,可以參加在線的網絡會談,用這種方式共享知識。」

 

    「數字歷史,不僅帶來新資料、新工具,也將產生新的歷史學家。」瑟奇·諾裡特如此斷言。大數據使日常的、瑣碎的巨量歷史資料可以被便捷地利用,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自由書寫個人的、家庭的、社區的乃至國家的歷史,並通過網際網路、微信等手段加以傳播,還可以及時通過對歷史問題發表評論參與史學建構。歷史學走出象牙塔,進入尋常百姓家,催生了公眾史學的勃興。

 

機遇抑或挑戰

 

    數位化浪潮使史學在資料來源、研究手段、傳播形態等方面產生巨大變革的同時,也給歷史學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或者說是需要加以面對和克服的問題。

 

    一方面,對數位化和量化研究的過度依賴,容易導致認識偏差。湯姆·杜布林提出:「數位化的文章能夠呈現出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一個很大的挑戰是要保證各地學者能夠接觸並及時佔有分分秒秒都在更新的數位化資源。」

 

    另一方面,大數據使得史學表現形態及傳播形態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公眾史學融通學術知識和日常交流的實踐有助於知識的分享,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粗製濫造、魚龍混雜、不負責任的所謂歷史新詮釋、歷史新故事。「公眾可能會在網站上找到錯誤的歷史,還有一些網絡論述可能出於某種目的重新建構歷史,以此影響主流社會歷史觀。」羅馬大學教授奧蘭迪說道。

 

    「抵制由於新媒體廣泛傳播導致歷史知識的稀釋以及扭曲,最好的辦法就是歷史學家自己學會運用這些新技術,以新的方式觸摸過去,感知現在,了解未來。」瑟奇·諾裡特在會上強調。

 

    「毋庸諱言,如同任何文化轉型一樣,『歷史學的數位化轉向』也伴隨著很多問題。」山東大學教授、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專家諮詢組組長王育濟表示,且不說「以檢索代替研究」「以粘貼偽裝學問」等亂象本身就是對傳統史學理論和方法的傷害,即便是大數據為正規學術研究所帶來的「高效率」,也包含著技術對研究者的異化……因此,重視理論指導、合理運用新技術、加強史學家基本素養等,仍是亟須正視和考量的問題。

 

    (本報濟南8月28日電 本報記者 戶華為 周曉菲)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阿拉巴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棉鈴象鼻蟲1918年的到來促使他們轉向花生的種植與生產,進而打破了單一種植的農業格局,開始了多樣化作物經濟。更有歷史學者認為,它們是美國南部棉花經濟惡性循環的終結者,革命性地重組了美國鄉村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並且推動了20世紀20年代黑人向北部州的大遷移,後者徹底改變了美國的族裔地圖和文化社會形態。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歷史學前景如何?是文科最冷門專業嗎?看清這3個出路,前途光明
    高考填志願該不該選擇歷史學?歷史學的就業出路在哪裡?對於苦戰三年或四年的高考學子而言,轟轟烈烈的高考終於熬了過去。但你以為高考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接下來填報高考志願才是重中之重,高考志願的選擇直接關乎你將來從業的方向和薪資報酬。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數位化推動了生物DIY的發展,後者可降低設備成本,提高一體化程度,方便非專業人員使用。但是,人們在家裡或社區實驗室以外的場地從事生物DIY活動,這意味著監管者鞭長莫及。生物DIY引起業界對發生意外的擔憂,如無意間把影響生態系統或帶有致病轉基因的生物漏洩到環境中,或造成安全事故。
  • 載人航天工程:實現數字神舟(光明日報)
    創新點:   自主創新研製與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位化航天產品,全面提高航天型號產品的數位化水平,保障了數據安全,提高了航天型號產品的科研生產能力。如今,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二維繪圖的傳統設計方式正向以三維產品模型為主的數位化設計方式轉變;工程分析已從原來單一的結構分析,逐步拓展到光機電熱等多學科分析與優化;生產車間的數位化製造水平大幅提高,部分複雜結構件已經採用虛擬裝配技術來分析與評估設計合理性和製造可行性。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深情地唱道:『太陽和月亮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中國』。」(《孔繁森》,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    當然,有關西藏的故事遠不止這些內容。人們常說「西藏除了缺氧,什麼都不缺!」
  • 古埃及文明的建設者-光明日報-光明網
    歷次調查和發掘積累的大量資料正在整理和深入分析中,並會逐步發表,這將推動歷時百餘年的埃及學進入「後金字塔時代」,由關注國王、關注珍寶轉向關注更豐富的社會生活。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尊師重教,是風尚,也是傳統,是珍惜推動人類社會向著光明和未來的那一苗火,是疼愛老師以文許國的那一顆心。    把「提糖」用毛紙包起來,外邊包上一層粉紅紙,上面蓋一方印有「提糖」畫圖的灑金梅紅紙,「中秋月餅」四個字特別亮麗,很有富貴氣。用紙繩或麻繩紮起來,上面留個扣子,晚輩們手提扣子,翻山越嶺,涉河蹚水,在所不辭。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傅菲,系散文家、鄉村研究者)    圖片來源: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此在19世紀就產生了實證主義思潮,經過「內在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持續推進,在20世紀上半葉進一步發展為語言哲學或分析哲學,出現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20世紀30年代後,分析哲學成為英美哲學在20世紀的一個主要傾向,並由此表現出與歐洲大陸哲學的人文主義傳統截然不同的目標和風格。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開篇第一場以郭永懷與李佩在康奈爾大學的對話,映射出兩人求學之路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郭永懷目睹家鄉被日本飛機轟炸憤而從光學轉向流體力學和數學,李佩經歷工作人員因語言不通遺失抗戰物資堅決從經濟學轉學外國語言學。兩人的人生抉擇體現出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
  • 論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實體思維轉向關係思維,是從傳統哲學思維轉向現代哲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此而言,馬克思是現代哲學思維的重要開創者。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入分析了實踐的豐富內涵,提出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質生產實踐。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