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實現數字神舟(光明日報)

2020-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創新點:

  自主創新研製與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位化航天產品,全面提高航天型號產品的數位化水平,保障了數據安全,提高了航天型號產品的科研生產能力。

  主題詞: 數字航天

  「數字航天」之一:

  「基於三維CAD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AVIDM)

  AVIDM是自主創新的航天飛行器集成化設計製造工程,它在神舟載人航天工程的研製設計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神舟AVIDM通過在航天工程中的廣泛應用,正在引導航天型號的研製模式由傳統的手工方式向基於流程的電子化工作模式轉化。此過程也進一步促進了型號研製的規範化建設,促進了流程重組與優化,並形成了在繼承環境下的協同研製與工作模式。

  AVIDM框架軟體的應用實施,使多年來分散在不同設計人員手中的數據、文檔等得以有效管理,實現了文檔的電子化,規範了研製生產流程,型號研製的集成和協同能力正在不斷加強。如今,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二維繪圖的傳統設計方式正向以三維產品模型為主的數位化設計方式轉變;工程分析已從原來單一的結構分析,逐步拓展到光機電熱等多學科分析與優化;生產車間的數位化製造水平大幅提高,部分複雜結構件已經採用虛擬裝配技術來分析與評估設計合理性和製造可行性。

  「數字航天」之二:

  「航天重大型號供應鏈平臺開發及應用系統」(ASCM)

  ASCM為國家級用戶、集團公司領導機關、型號設計人員、質量管理人員、物資管理人員和供應商提供完備的信息服務,讓他們在個人的桌面上輕鬆地實現把航天物資從成百上千家製造企業採購到航天各大分系統製造單位的龐大複雜過程。

  航天供應鏈項目是為神舟六號飛船提供穩定技術支撐的集成系統,對產品的質量控制是該項目設計的第一原則。航天供應鏈系統在設計開發上重點考慮了這方面因素,針對質量問題和隱患,使系統應用時能夠實現對物資供應的全過程質量管理進行有效和動態控制。主要包括產品選擇、質量等級和標準的確定、供應商資質管理、歷史記錄、採購過程、倉儲過程、配送過程、使用過程、追溯與跟蹤、綜合分析與評價等方面。供應鏈系統使平均訂貨周期從3個月縮短到6周。產品質量追溯範圍達到100%,追溯周期由1個月縮短為1天。
 
  「數字航天」之三:
 
  「大型通用對象關係資料庫系統」(神舟OSCAR)

  神舟OSCAR是我國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它具備Or-acle9i的基本功能,在PC伺服器平臺上的性能指標與國外主流產品大致相當,能夠滿足製造信息化和電子政務領域大多數應用的要求。

  從實際應用規模來看,神舟OSCAR資料庫用戶節點數大多在百個以上,並發用戶數通常在數十個到幾百個,數據量基本都在百兆以上。目前,神舟OSCAR資料庫最新版本正在緊張研製中,該版本將總結軍工行業和電子政務的應用需求,進一步突出安全特色,繼續完善產品功能,提高產品性能,在安全性、可靠性、XML處理等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的歷程,既倍感欣慰和自豪,又滿懷憧憬和期待!  「跨越」戰略  1992年1月,一個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日子,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李明攝/光明圖片【探尋精神源頭彰顯時代價值】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章 文「咱們明天見。」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艙門關閉前說的最後一句話,透著樂觀、自信。3個小時後,楊利偉叩響了太空的大門,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神舟九號即將飛天之際,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對這次任務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表示,神九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重要一步。  肩負「四個第一」 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記者:神舟九號的任務是什麼?自動系統不需要人的參與,在工業生產中使用自動系統往往能實現更高的精度,但是對設備可靠性要求也更高。  記者: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意義在哪裡?  周建平:從神舟一號到七號,我們實現了把人送入軌道並返回地面,但當時的神舟飛船還算不上是一種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從神舟八號起,飛船可以與在軌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可以稱為運輸工具了。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李明攝/光明圖片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章 文  「咱們明天見。」  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艙門關閉前說的最後一句話,透著樂觀、自信。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曹嫻 孟姣燕 肖秀芬12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有何深意?繼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之後,神舟十二號何時亮相?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從1992年的載人工程計劃開始,至1999年11月,「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經歷了7年的時間,我國的第一艘試驗性飛船真正的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為我國的載人航天拉開了序幕。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隨著各項工程進度順利,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並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揭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序幕。
  • 資料: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為何命名「神舟」號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樊永強)1992年1月,黨中央作出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之後,為這個舉世矚目的「中國第一船」取什麼名稱,備受國人和世界關注。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飛船研製的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徵集名稱」的通知。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神舟載人航天成就集錦
    事業單位考試中,神舟載人航天成就這個部分作為科技常識的熱點,且考查類型多樣;中公教育關於2020年事業單位考試之神舟載人航天成就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三步走: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發射
    本報綜合消息 原定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具體時間預計會在北京帕運會閉幕至「十一」國慶前。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神七」上天的3名航天員中,將有1人執行艙外行走任務,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優勢與挑戰並存 揭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現狀
    在經歷連續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後,北京時間5月5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中國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由於中國當時技術儲備、大推力運載火箭等因素制約,「714」工程於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馬。1992年9月21日,中國再次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展開近乎完美的太空之旅,實現了中國人漫步蒼穹的飛天夢想。這是廣大航天人默默奉獻、嘔心瀝血的又一偉大壯舉;這是中國人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歷史性成就。五載光陰,三度跨越,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從中國人首次問天到首次漫步蒼穹,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這是9月25日21時10分,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 將實現太空中期駐留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酒泉10月17日電(記者溫慶生 見習記者章文)17日上午4時許,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夢園廣場舉行。此次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和陳冬從問天閣受命出徵,開啟令全體國人自豪的「飛天」之旅。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毅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10月19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中新網6月16日電 今日傍晚,神舟九號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成功發射升空,中國實施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大幕已經拉開。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之際,航天人再度吹響建設自己的空間站的前進號角。  載人航天是繼「兩彈一星」之後中國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