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矛盾結苦果:多省區地下水超採形成「漏鬥區」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省區採訪發現,部分地區地下水超採嚴重,形成大面積「漏鬥區」,威脅工農業用水安全。由於節水意識薄弱、節水工程落後、用水監測體系不健全,地下水開採治理存在諸多障礙。當地群眾呼籲,建立完善立體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切實落實「以水定供、以水定需」。

地下水超採形成「漏鬥區」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內蒙古、黑龍江、安徽等省區採訪時發現,有的地區地下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張,有的地區生產生活用水粗放,導致地下水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出現地下水開採「漏鬥區」,影響居民飲水、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

在內蒙古陰山北麓地區,種植著大面積的馬鈴薯、燕麥等作物,然而這裡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屬於半乾旱地區,靠自然降水無法有效灌溉。近年來,旱地上豎起許多噴灌圈,種植企業和農戶通過開採地下水灌溉農田。農業用水過快發展,導致淺層地下水位下降,內蒙古已形成33個大小不同的地下水超採區。

黑龍江省樺川縣的一位種糧大戶說:「過去打井,幾米深就出水,現在打井,四五十米才見水。」黑龍江省多位基層農業幹部表示,三江平原地下水超採導致地下水位降低,而且地下水水溫低、有機質含量少,容易引起地表鹽鹼化和硬化,嚴重製約農業穩定和持續發展。

在安徽北部地區,由於地表水汙染,保證率低,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量加大,地下水被超採。安徽的超採區主要分布在阜陽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以及蚌埠市5市14縣(市)。安徽省水利廳資料顯示,2001年至2010年,淮北平原地下水超採區25個,超採總面積3068.5平方公裡,佔淮北地區總面積的8%。

地下水具有流動性和可恢復性,可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利用,但是,地下水的採用量一旦超過補給量,會造成地下水短缺,影響居民飲水、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

此前,淮北平原地區由於地下水超採,在入夏後出現區域性缺水,影響居民供水安全。2018年6月,《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宿州泗縣走訪時了解到,當地多個居民小區只能分時段供水。

「水龍頭開了八天,沒有一滴水。」陳偉從小在泗縣長大,他說,自有記憶以來還從未發生過如此嚴重的「水荒」。儘管實施加壓供水,但三樓以上住戶仍然由於水壓不足用不上自來水。一些居民不得不自費安裝增壓泵,「沒泵就沒水,我都已經用壞兩個增壓泵了。吃水比吃油還難。」陳偉開啟增壓泵之後,記者看到,在用水高峰期,細細的水流仍然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同年9月,隨著泗縣備用水源地建成,當地「水危機」得到緩解。安徽省水利廳介紹,安徽省地下水超採區主要分布在城鎮,阜陽市已出現地面沉降。如果持續超採,可能會加劇地下水位下降,影響供水安全。

人水矛盾制約超採治理

隨著人口增加、工農業高速發展,整個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然而,節水意識、節水工程和用水監測體系卻沒有隨之增強或完善,導致人水矛盾日益突出,使地下水超採治理存在諸多障礙。

首先,重生產發展,輕節水保護。農業地表水灌溉成本高,農民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缺乏積極性。

黑龍江的多位基層農業幹部反映,由於水田經濟效益好,前些年不少地區「旱改水」,目前黑龍江省水田面積近6000萬畝,一畝稻田用水量300多立方米。

黑龍江富錦市水稻種植大戶柳軍力說,農民種地看效益,要想讓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減少水田面積很難。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三江平原採訪了解到,地表水灌溉成本遠高於抽取地下水,水田多用地下水灌溉。

黑龍江省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說,用電抽取地下水每畝成本約25元,而用灌區的水要收水費,灌一畝水田大概80多元,成本提升導致農民對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積極性不高。

其次,水源替代工程尚未完全解決。安徽省地下水超採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區,該區地下水是城鎮居民生活、工業及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隨著城市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地下水的需求量在逐漸增加,如淮北平原地區一縣城用水人口較2015年增長50%以上,由於供水能力達不到生產要求,城鎮企業自備井供水量逐年提升。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淮北平原地區生產、生活用水的替代水源,地下水超採治理仍存在較大的困難。

再次,節水技術推廣不夠。相關部門一直在推廣農業中的節水灌溉設施、工業中的節水生產技術,但是推廣普及力度不夠。

記者在內蒙古部分建設了節水灌溉設施的農區看到,有些機電井、管道已老化或損毀嚴重,節水設施未完全發揮效用。據內蒙古多名水利、農業專家通過抽樣和田野調查發現,全區節水灌溉設施利用率可能不到70%。

最後,地下水使用的計量和監測工作薄弱。多位基層水利工作者介紹,目前對農業抽取利用地下水的計量不足,對地下水的影響監測體系仍未建立健全,地下水開採難以實行有效監督管理。

以水定供 以水定需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個地下水超採區走訪發現,這些地區往往資源稟賦弱、經濟欠發達,並且正在進行轉型,發展意識往往強於節水和保護意識。基層呼籲,建立完善立體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城市建設、經濟發展規劃要落實「以水定供、以水定需」。

一是建立起立體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可利用的水資源,不僅有地表水、地下水,還有雨水和回用的中水,應建立起立體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充分利用雨水、回用的中水。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江河及地下水資源高效保護與利用工程的支持,加強對天然降水集蓄與利用設施建設的支持,推廣利用集雨蓄水工程與技術,切實提高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

二是加快地下水監測系統建設,完善地下水監督管理機制。水利專家建議,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減少超採區地下水開採量,同時加快推進跨流域配水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再生水利用,置換地下水。

據了解,安徽已啟動地下水監控工程,並實施了淮水北調和引淮入阜工程,引江濟淮調水工程也正在加快實施,積極解決淮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和水源不足問題。淮北市烈山區30萬噸地表水廠已建成通水,阜陽市第三水廠一期20萬噸地表水廠已開工建設,亳州市地表水廠於2017年底開工,設計供水規模為20萬噸/天,還有一批縣區地表水廠正在建設之中。

三是加快推進水價、水權與水資源稅改革,結合地下水資源費改稅,提高嚴重超採地區地下水資源稅徵收。

部分用機電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的農民說,抽水不計量,只用交電費,大夥都是能多澆點就多澆點,「抽地下水不要錢」的心態加劇了水資源的浪費。

四是全面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加強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並因地制宜開展水稻休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普及節水灌溉設施,同時支持地方用好金融政策,保障節水工程有效實施。

針對地下水超採問題,近年來國家啟動了三江平原14處灌區骨幹工程,但田間工程配套率低,灌溉水不能輸送至田間。2019年年初,三江平原14處灌區田間配套工程開工,計劃利用2年時間完成配套建設。據了解,三江平原灌區田間配套工程完工後,將置換現有井灌水稻面積640萬畝,地表水置換地下水量18億立方米,實現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採補平衡狀態。

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型,擴大節水農業、水稻休耕面積,也可以有效減少農業用地下水。

內蒙古河套灌區近年來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之前每畝耕地澆灌用水約500立方米,如今已降低到280立方米,據監測,當地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得到緩解。

2018年,國家在黑龍江推行水稻休耕試點,2019年黑龍江水稻休耕試點面積200萬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建議,進一步擴大水稻休耕試點面積,減少地下水超採。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華北平原形成七大漏鬥區 地下水超採治理迫在眉睫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由於多年超採,燕趙大地之下,已經暗藏著6.7萬平方公裡的地下水超採區,形成了26個地下水位降落漏鬥!目前,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漏鬥區」。    華北平原形成七大漏鬥區 地下水超採治理迫在眉睫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河北省坐擁海河、灤河兩大水系。查閱資料,可以得知,在河北,長度在10公裡以上的河流約有300多條。其中,河北省大的水系海河,流域面積12.46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6.3%。
  • 華北地下水超採1200億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鬥區(組圖)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一位專家介紹說,華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計已近2000億立方米。  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一個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鬥區已在華北形成。  作為中國的重心,華北的命門在於水。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建設中的「南水北調」,這是華北冀望中的新水源。然而,「南水北調」能否解決華北水危機的全部?
  • 北京日報:華北漏鬥區深層水失不再得
    什麼是地下水漏鬥區?該如何防範地質災害?記者特邀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為讀者答疑解惑。地下水漏鬥是一個形象比喻地下水是指賦存於地下土壤孔隙或巖石裂隙中的水。能夠產出一定量水的巖石單元或者鬆散沉積層稱為含水層。地下含水層的飽和水面高程叫做地下水位,飽和水面到地表面的距離稱作地下水埋深。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華北平原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撐,其最大的問題不是地下水的汙染問題,而是其超採導致的地下水危機問題。」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石建省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被寄予眾望的南水北調工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華北的地下水危機。張兆吉建議,解決華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還在節水。
  • 重力衛星揭華北平原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鬥區"
    (原標題:重力衛星揭露華北地下水虧損曲線華北平原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鬥區」)利用GRACE衛星測量的華北地區地下水儲量變化示意圖。圖/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圖/NASA網站中科院團隊利用美國GRACE衛星監測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情況;水資源年均虧損60億-80億噸北京時間5月23日,兩顆美國「重力恢復與氣候實驗後續」衛星(GravityRecoveryandClimateExperimentFollow-On,以下簡稱GRACE-FO)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
  • 2019四項工作推進水資源管理 地下水超採治理華北方案先試先行
    具體表現在:   1、水資源各項管控目標順利實現——「十三五」以來全國用水總量每年控制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2017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分別降低了30%和32.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顯著提升。
  • 京城地下水超採何時停
    北京市水務局供圖 今年7·20特大暴雨以來,全市形成水資源量達11.3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15億立方米。北京面對連續多年來乾旱少雨的氣候,遭遇一場特大暴雨,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北京缺水的現狀?北京市地下水目前的狀況如何?連年超採何時能夠停止?建設應急水源地及南水北調工程又對地下水位回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未來城市缺水的狀態將通過何種方式改善?
  • 地下水超採,地球真的會被掏空嗎?
    調侃歸調侃,人類超採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卻是事實,我們必須要重視它,及早採取措施予以補救,否則很容易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沉降的面積非常廣闊,時間也長達幾千年;而有些塌陷地面積小而深,讓人猝不及防。2010年5月,當熱帶風暴阿加莎掃過瓜地馬拉,就在城市中心製造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令人不寒而慄。
  • 銀川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根據國家水利部辦公廳《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地下水超採區水位變化情況的通報》,2020年第三季度我市地下水超採區水位上升5.45米,上升幅度位列全國108個城市中的第1位。這一數據,標誌著我市治理地下水超採區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 衡水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推進會召開
    衡水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暨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推進會強調堅持政治站位 咬定目標任務 強化責任擔當 堅決打贏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攻堅戰趙革指出,打贏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攻堅戰,事關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事關衡水經濟社會跨越趕超、高質量發展全局,事關優化水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地下水超用,欠帳怎麼還?
    全國政協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長蔡其華提供了一組數據: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已達1800億立方米左右,超採區面積達到18萬平方公裡,佔華北地區平原區總面積的60%。一些地區形成多個地下水降落漏鬥。比如南宮-冀棗衡-滄州區域,深層承壓水漏鬥中心埋深一度達106米。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一直依賴深層地下水的滄州,有的地方打井到四五百米才能出水。
  • 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超採地下水所導致的多種人為災害同時產生。在節水工作被提升到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時,如何解決超採地下水的問題也被重視起來。 最近,記者採訪了城市建設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宋序彤,他認為,在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區,地下水從來就是城鎮供水優先考慮的水源。這是由於地下水自身形成、貯存和循環特徵所決定的。宋序彤提供了如下一組歐洲國家多年取用地下水用於供水的資料。
  • 地下水汙染引發生態環境三大危機
    水中含藥原因是:人畜服藥後,未吸收部分藥物排洩到馬桶,然後進入汙水系統處理後,流入江河、水庫或湖泊。然後經過自來水廠淨化,再次成為飲用水提供給市民。但自來水廠的淨化過程並不能清除藥物殘留成分。而更讓人憂心的是:研究表明,即便是微量藥物都可能對人體的腎細胞胚胎、人類血液細胞和乳腺癌細胞產生影響。
  • 河北省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初步扭轉
    新華社石家莊12月31日電(記者郭雅茹)記者從河北省水利廳了解到,隨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的不斷深入,全國最大地下水漏鬥區河北省地下水超採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趨勢得到初步扭轉。最新一期的河北省地下水超採區地下水水位監測情況通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河北省全省淺層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18.19米,同比上升0.49米,有87個縣(市、區)水位回升;全省深層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53.95米,同比上升1.32米,有63個縣(市、區)水位回升。
  • 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三點五五米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衡水2月23日電 記者雷漢發、通訊員趙棟報導:去年一年,衡水全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達到了3.55米,部分區域最大回升量達到7.44米。據衡水水文部門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由2015年的68.02米回升到目前的64.47米,該市深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 衡水深層地下水近3年回升7.09米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焦磊)近日,記者從衡水市水務局獲悉,該市深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近3年回升7.09米。據了解,2017年,衡水市結合市情和水情,堅持以水生態修復和水安全保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形成壓採能力9.13億立方米。
  • 湛江市司法局關於《湛江市地下水管理辦法(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
    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標,加強水位動態監控,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地下水水位超出控制指標。第十二條【禁採區、限採區劃分】 在地下水超採地區或者開採地下水容易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地區,應當劃定禁止開採區或者限制開採區。
  • 張宗祜:中國地下水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地下水形成的特點有以下這些方面: 第一個是補給來源具有多元性,深層承壓水形成的過程十分複雜,地下水的類型較多,地下水與地表水相互轉化頻繁,地下水系統具有可調續功能。 第二,地下水分水層結構、續水能力不同,造成各地區地下水產水的功能差異比較大,產水功能是指地下水資源模式表示。 下面的圖是表示中國地下水資源的模式圖。
  • 科學網—邢忠信:控制地下水開採是防止地面沉降重要措施
    原來,為防止地面沉降造成積水,院落逐漸墊高,三層樓變成兩層樓,本來的一樓降成地下室。2009年不得不拆除重建為噴泉。 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總工程師邢忠信認為,控制地下水開採、優化地下水開採布局是眼下防止地面沉降情況進一步惡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