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比美三國科學家揭示中更新世氣候轉型之謎—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最近1.7 Ma季風代用指標與太陽輻射和冰量變化對比及小波分析結果

1月21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孫有斌研究員團隊與比利時和美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提出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多樣性」的新概念,強調了冰蓋消長和溫室氣體濃度變化會改變地球氣候系統尤其是低緯水文循環對外部太陽輻射強迫的響應,為理解過去季風變化機理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提供了新視角。

據孫有斌介紹,距今260萬年的第四紀以來,地球氣候經歷了大幅的冰期-間冰期波動,最引人注目的是距今1.2—0.7Ma(百萬年)期間冰蓋消長、海溫變化等由對稱的4萬年波動轉變為不對稱的10萬年旋迴,也簡稱為中更新世轉型。」孫有斌進一步強調,2005年美國Science雜誌在慶祝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未來亟需解決的125個重要的科學難題之一,其中「什麼引發了10萬年冰期旋迴?」,就與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密切相關。

據了解,經典的米蘭科維奇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是驅動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誘因,然而,具有準10萬年周期的偏心率引起的太陽輻射變化甚微,不足以導致10萬年冰期氣候旋迴的發生。因此,中更新氣候轉型及10萬年冰期旋迴出現的誘發機理,一直是困擾古氣候研究的迷題。

近10年來,文章作者們通過鑽探黃土高原西北部巨厚的黃土沉積,獲取了靖遠430米高質量巖心,結合古地磁、26Al/10Be定年和黃土-古土壤地層對比構建黃土發育的年代標尺;利用高解析度黃土碳酸鹽碳同位素(δ13CIC)記錄,重建了過去1.7 Ma以來季風降水影響的植被變化,揭示出在1.2 Ma以前以2萬年周期為主,到0.7 Ma以後表現為混合的10萬、4萬和2萬年周期,顯著不同於深海氧同位素記錄的中更新氣候周期轉型。

在上述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他們又通過數值模擬實驗,揭示出軌道強迫、冰蓋及CO2濃度對溫度和降水變化的影響存在空間差異,就中國北方而言,溫度變化是由歲差和CO2調控,而降水則主要受歲差影響,中更新世之後的冰蓋擴張和CO2濃度降低,抑制了耦合的季風-植被演化對太陽輻射的直接響應。

據悉,該工作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601902)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 41472163, 41525008, 41572164)的支持。

文章相關信息:DOI:org/10.1038/s41467-018-08257-9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
  • 地球環境所在塔克拉瑪幹永久沙漠形成與中更新世氣候轉型研究中...
    利用巖芯碳酸鹽碳氧同位素和粒度記錄,研究人員揭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7Ma以來的詳細沙漠化歷史,為黃土高原粉塵來源及構造和氣候雙重控制下的亞洲內陸乾旱化過程提供了新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大約4.9百萬年(Ma)之前塔裡木盆地還存在間歇性的湖泊群,氣候明顯比當代溼潤,證實了周圍山體的隆起擴張對水汽的阻隔作用。
  • 最新研究:中國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做出重要轉變
    (中國新聞網)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中外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古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120萬-70萬年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顯著階段,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做出重要轉變。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T細胞出現耗竭 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使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其抑制和殺傷腫瘤功能的治療方法,具有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其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腫瘤特異性疫苗、小分子免疫藥物等。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生態修復團隊首次揭示了銅在速生樹種杞柳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
  • 科學家揭示隨機光場中渦旋導致相干性退化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該理論認為,在二維系統中,儘管熱漲落阻礙了長程有序的形成,卻可以支持渦旋的存在。在臨界溫度以下,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的渦旋是成對出現的,也就是說,正負渦旋是綁定在一起的。這些渦旋對對系統只產生局部的影響,使系統的相干性呈冪律衰減。隨著溫度的升高,系統的熵會增加,而熵與渦旋的能量都具有自然對數函數的形式,原來綁定在一起的正負渦旋對會解綁而成為自由渦旋,導致系統整體性的失序,其相干性退化為指數衰減。
  • 中國科學家解開蘭花進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青在線深圳9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武欣中)由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領銜比利時根特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日本埼玉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以深圳擬蘭為突破口
  • 黃波團隊揭示體內T細胞「警察」記憶之謎—新聞—科學網
    在人體內的防禦體系中,T細胞與B細胞當屬最精幹的「警察」隊伍。B細胞主要的職責是產生抗體或免疫球蛋白,當遇到病毒、細菌等「不速之客」,它就會盡力擊退。每個人的體內都有成千上萬種的抗體,來對付形形色色的「敵人」。並且,這些抗體有出色的記憶力和識別力,即便「敵人」喬裝打扮,也能憑藉超凡記憶,獲取勝利。 相比B細胞,T細胞則是通過自身的智慧,直接擒敵。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馬東東 供圖)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
  • 體內T細胞「警察」記憶之謎揭示
    在人體內的防禦體系中,T細胞與B細胞當屬最精幹的「警察」隊伍。B細胞主要的職責是產生抗體或免疫球蛋白,當遇到病毒、細菌等「不速之客」,它就會盡力擊退。每個人的體內都有成千上萬種的抗體,來對付形形色色的「敵人」。並且,這些抗體有出色的記憶力和識別力,即便「敵人」喬裝打扮,也能憑藉超凡記憶,獲取勝利。 相比B細胞,T細胞則是通過自身的智慧,直接擒敵。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王新年等合作揭示亞原子「湯」中的旋渦結構—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在高能原子核碰撞中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起源,此外它也與恆星坍縮產生的緻密星(如中子星)的物理密切相關。 最近,一個由中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強大的超級並行計算機對原子核碰撞進行模擬,給出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細緻的渦流結構和物質粒子自旋-渦旋耦合效應,從一個新視角揭示出這種新物態的複雜相互作用。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