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1542 字
閱 讀 需 要
5 min
吃瓜子為什麼令人愉快?其實大腦有一種「獎勵機制」,人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感到快樂、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素」(Happiness Hormone),比如多巴胺。
酒精、遊戲、香菸之所以能讓人成癮,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它們可以促進多巴胺的生成。通常情況下,快樂素的釋放水平很低,僅僅起到維持我們心情平靜的作用。而當我們完成了預設目標,作為獎勵,大腦就會增加快樂素的分泌,讓人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巧的是,嗑瓜子嗑一個吃一個的過程剛好完成了這樣一個設定。並且這種行為構成了一種簡單循環,一直嗑一直快樂。要是嗑一把攢起來一起吃,就相當於一直沒有完成預設目標,不僅不會快速產生愉悅感,還會因為長時間沒有獎勵的過程而感到厭煩。甚至需要面對一個終極問題,到底嗑到什麼程度算一把?想像一下同樣金額的工資月發和年發,你更想要哪一個?但是最早徵服人們的不是現在較為常見的葵花籽,而是西瓜籽。西瓜子的最早記載是在北宋期間,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歷史上第一次在土產部分記載出現了「瓜子」,那時很多酒樓就售賣炒好的瓜子。
據學者研究,嗑瓜子可能流傳自北方。不但因為嗑瓜子的記錄主要體現在北方文獻,還因為北方冬季時間長,又是農閒時間,大家消磨日子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西瓜起源於非洲,五代後晉時期就出現在中國。元代之後,各地方志記載了50餘種西瓜,除了有用於食用的,還有專門用來吃籽的「打瓜」。
打瓜,也就是籽用西瓜,果實小、瓜瓤味淡、籽又多又大,因為通常用手就能打開,「食則以拳打之」,所以才有了打瓜這個名字。很快,歷史上就出現了第一個為西瓜籽打call的大人物——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就是萬曆帝,是明朝第13代皇帝。晚明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中,就記載了明神宗「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
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宮廷裡烘焙大量西瓜籽,這無疑是對其最好的宣傳。所以在官方的影響下,西瓜籽一路火爆到了清朝,《金壺七墨》記載了晚清文學家黃鈞宰的親見親聞,書中統計:「滬城內外茶樓酒市妓館煙燈,日消西瓜子約在三十石內,外豈復意料可及耶。」這還僅是當時的上海地區。向日葵原產地為北美洲,是俄羅斯、烏克蘭、葡萄牙、秘魯、玻利維亞的國花。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才輾轉傳入中國,這其中大概經過了一百多年。在我國最早記載葵花籽可食的是《[康熙]桃源鄉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黃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記載葵花籽售賣的是晚清時期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頭暈,滇、黔與南瓜子、西瓜子同售於市。」而最早記載向日葵大規模栽培的是民國(黑龍江)《呼蘭縣誌》:「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也就是說,民國時期葵花籽才嶄露頭角,一路發展直到後來居上。除了西瓜籽和葵花籽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吃的「瓜子」,就是南瓜籽。
南瓜同樣原產於北美洲,最早記載南瓜籽售賣的也同樣是《植物名實圖考》,在鹹豐年間(貴州)《興義府志》中,還表明「郡產南瓜最多,尤多絕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所以,南瓜籽的流行最起碼是在晚清之後,晚清之前文獻裡提到的瓜子,基本都是西瓜籽。要是在清朝前期,甚至更早時期背景的古裝劇中出現了嗑葵花籽或是南瓜籽的場景,那應該就是「bug」無疑了。
嗑瓜子固然快樂,也要適量啊。一不小心嗑多了,不僅會發胖,對牙齒也不好喲。
經公眾號「費米科學」(微信ID:fermi_science)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