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體驗是如何設計出來的未完成的緊張感
1:蔡格尼克效應:未完成的體驗比已經完成的體驗更多的佔據我們的腦海。
2:不可預見更令人愉悅。
3:整理本身,是一個開放的循環,它要求閉合。我們討厭扔東西,但我們也討厭雜亂。痴迷於購物的人,跟那些痴迷於整理的是同一批,於是整個過程變成了一個延綿不斷的永動循環。一但意識到這一點,你就幾乎能在所有地方看到這樣的循環。
4:一看到底的劇集。自動續播下一集。
5:就如同你聽人講一個故事,什麼故事都無所謂:到了一個點,你就是很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6:停下來的時候,你已經把節目看完了。
令人痴迷的社會互動
7:照片是否受歡迎,這就像人們的生活一樣不可預測,故此隨時可以重來一次。
8:評估自我價值的需求。
9:人們永遠對自我價值拿不準,他跟身高,體重和收入不一樣,無法衡量。
10:有些人對社會反饋更為痴迷,但我們都是社會生物,誰也無法完全忽視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反饋不一致會把我們逼瘋。
11:較之負面觀點,人更容易採納關於增加的正面觀點。
12:我們很重視自己,但對負面反饋也非常敏感。「壞比好更強烈」原則,它在不同的體驗裡表現的非常一致。
13:這是一套基於社會認可,點讚,肯定,瀏覽次數,關注者人數的系統。他讓人徹底沉迷在經過修飾和排演的自我評估裡。
14:基本的人類動機:社會肯定需求和個性化需求、
15:社會肯定(或與他人一樣的看待世界)是你屬於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標誌。用進化術語說,群體成員更容易生存,落單的人則會被一個個地拋棄,故此,察覺你跟其他許多人一樣,會令人放心。如果這些紐帶遭到剝奪,人會體驗一種沉重的痛苦,有時候叫做「社會死刑「。
16:偶爾的分歧也有好處,因為他可以提醒你,你跟其他人不一樣。
17:最優獨特性:如果你在大多數事上跟人一樣,但又不是所有事情都跟人一樣,你就找到這個平衡點。
18:為社交而遊戲:一連串的任務,玩家之間的遠程互動,玩家會成為朋友,在遊戲內外互相支持。
19:如果我們是好朋友,我們坐在一起,這種互動,這種能量交換會釋放出一整套神經化學物質。,讓我們彼此在情緒和身體上獲得調製、
20:只要你同時也在現實生活裡交朋友,在網上交朋友就沒有什麼不對。
21:給一個飢餓的人餵糖,短期內令人愉悅,但最終他會餓死。
22:請記住:你的大腦黃瓜經過醃製,他就無法恢復成真正的黃瓜:要想徹底擺脫上癮帶來的後果是不可能的。
如何遠離行為上癮讓孩子遠離行為上癮
23:自然交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24:解讀情緒是一種精心調整,用進廢退的技能。
25:在自然環境裡跟其他孩子多相處,比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守著發光的屏幕,讓孩子們在一項能提升社交互動質量的任務上表現得更好了。
26:面對面溝通至關重要。這是孩子們理解自己語言對他人有什麼影響的唯一途徑。
27:小劑量的心理艱辛對我們有好處。
28:為幼兒設定健康的屏幕使用時間。
29:我們小時候在屏幕所花的時間,影響著我們餘生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早早的達成恰如其分的平衡,比日後糾正不健康模式更加容易。
30: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在屏幕裡世界裡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
31:積極的參與比被動觀看要好。
32:用在屏幕前的時間應該始終關注應用軟體的應用,而非技術本身。
33:讓青少年「可持續」地使用數位技術。
34創造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全家人常常進行有意義的線下對話,在一天的某一刻,家裡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不上網。
35:對於某些小孩來說:數字世界明顯比自己身體寄居的現實世界更美好。
36:網癮患者放棄線下世界,投入到看似更寬容的網絡世界裡。
37:對於許多現代行為來說,禁絕是不可能,故此要採取不同的幹預方法。
38:動機性面談:如果人既有內在動機,也感到自己獲得成功的力量,那有更大的可能把目標堅持下去。
39:自我決定理論:人天生具有主動性,尤其是在行為激活三大人類核心需求之一的時候:感覺自己能支配自己生活的需求(自主);和家人及朋友構建穩固社會關係的需求(關聯);在應對外部環境感到有效(也即學習新技能,克服挑戰的勝任感)的需求。
40:不同人:受不同的動機驅使來克服自己的上癮問題。
改變習慣和行為結構
41:通過純粹的意志力來克服上癮幾乎是不可能的。
42:通過表達恐懼,他們從對恐懼的惦念中得到了自由,而這種惦念自始至終都折磨著那些壓抑恐懼的人。
43:是用意志力的人會最先失敗。
44:構建環境,遠離誘惑比較重要、
45:意志力是看著美味的巧克力餅乾而拒絕它們,而良好的習慣就是一開始身邊就沒有巧克力餅乾。
46:禁絕不光短期沒用;長期而言還會走火。
47:克服上癮行為的關鍵使用別的東西代替它們。分心同樣也能發揮作用。
48:習慣有三個部分組成:線索(任何能促使行為的東西);慣例(行為本身);獎勵(訓練大腦在將來重複該習慣的回報)。
49:克服上癮的最佳方法:在改變慣例的同時保留線索和獎勵,即只用分心知識來改變原有行為。
50:關鍵是要找出是什麼令最初的上癮帶來的獎勵感。
51:不同的上癮需要用不同的習慣去覆蓋。
52:建立新習慣很困難 。
53:一種微妙的心理槓桿似乎可以加速習慣的形成:你形容自己行為所使用的語言。比如:「我不能用」改成「我不用」。
54:長期來看:斷癮的目標是要沒有習慣的羈絆。
55: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
56:行為構建體系承認:你無法徹底避開誘惑,但你可以是一「減少使用頻率」為目的。
57:任何放在你身邊的東西都比離得遠的東西對你的精神生活有更大影響。
58:物理空間是友誼形成的關鍵。
59:藉助負面反饋的力量:獎勵比懲罰更有趣,但如果你想改變習慣,小小的懲罰或不變更為有效。(損失厭惡)
60:將提醒任務交給工具,比如:起床交給鬧鐘,而不是靠自己。
61:削弱心理迫切性。
62:逆想拆解上癮體驗、
63:行為構建是讓你少做錯事的工具,也是讓你多做好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