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氣味分子使人更愉悅—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從玫瑰花香到煙火薰香,再到刺鼻的魚腥味,每一種氣味都是由氣味分子混合而成,再與人體鼻腔內的蛋白質受體相結合,讓人感覺到不同的氣味。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弄清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氣味分子在不同組合後讓人產生愉悅感或不悅感。

8月29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解釋了一種了解氣味的新方法。美國加州薩爾克研究所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於氣味分子在自然界中出現頻度的方法重組氣味分子,他們通過繪製這些數據,發現了能夠讓人聞到之後感到最愉悅的氣味分子組合區域。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薩爾克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實驗室的教授Tatyana Sharpee說:「我們可以通過高頻和低頻進行聽覺識別,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波長和顏色進行視覺觀察。但是每當提及嗅覺時,都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組氣味分子。」

以前,科學家們曾嘗試嚴格根據化學結構對氣味分子進行分類。但Sharpee通過科學研究證明,具有非常相似結構的分子也可以讓人聞到非常不同的味道。

研究者通過提取草莓、西紅柿、藍莓和實驗用白鼠尿液等不同樣本中的氣味分子數據,通過統計方法,將四組樣品中出現相同頻度的氣味分子繪製在地圖上。研究發現,當這些出現頻度相同的氣味分子在一起時,它們會更頻繁地接近。

Sharpee解釋說:「這類似於我告訴你芝加哥距離紐約、洛杉磯或墨爾本只有幾英裡。如果你在地圖上圈出來這幾個城市,你會發現地球的表面是彎曲的,而不是平坦的。因此,我們對氣味分子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研究者使用這種方式發現氣味分子可以類似地在三維空間映射到曲面上。但它不是像地球一樣的球體,而是一種被數學家稱為類似於薯片形狀的雙曲面。

當氣味分子聚集在這個表面上時,他們發現了使人聞到愉悅或不愉快的分子重組方式。這些研究發現能夠通過分子重組的方式更加容易地構造出使人類愉悅的氣味混合物。

同時,該研究團隊的成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行為神經學家Brian Smith補充說:「今後還將通過更多研究揭示氣味分子和大腦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會失去嗅覺,例如帕金森病。」(馬晨

《中國科學報》 (2018-09-07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計算機算法預測分子氣味
    計算機破解了一道困擾化學家幾個世紀的難題:從分子的結構預測它的味道。這一壯舉或許使香水製造商和味道專家得以在試驗和錯誤大大減少的情況下創造新產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生命科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 和結果可通過分析光波長或聲音被預測出來的視覺和聽覺不同,人類的嗅覺一直很神秘。
  • 計算機晶片能「嗅出」危險化學品氣味—新聞—科學網
    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Loihi可以很快「嗅出」10種危險化學品的氣味。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套源自大腦嗅覺迴路結構和動力學的神經算法,對Loihi神經擬態晶片進行訓練,使其能夠學習和識別10種危險化學品的氣味。為此,研究團隊採用了一個由72個化學傳感器組成的數據集,以便對這些氣味作出反應,並在Loihi晶片上配置了生物嗅覺的電路圖。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維納斯捕蠅草重組了自身現有基因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產生一種新型的氣味分子需要什麼條件?
    因此,識別一種氣味實際上就是激活一個或幾個氣味感受器,好比在鋼琴的一個或幾個琴鍵上彈奏出音符。讓這幅畫面變複雜的是,因為每個人擁有的氣味感受器不同,所以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琴鍵」演奏。沒人能用同樣的方式聞東西,甚至個體間微小的遺傳差異都會影響我們的嗅覺。比如,一種氣味感受體叫OR6A2,擁有它的一個變種的人比其他人更喜歡香菜的氣味。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利用人工智慧鼻子預測分子的氣味
    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她和來自她的實驗室的研究員Andreas Keller著手探究分子和它們產生的氣味之間存在的關聯。為了獲得他們需要的數據,他們要求49名志願者聞一聞一組精心挑選的分子,每種分子裝在一個小瓶子裡。可能存在的氣味數量幾乎是無止境的---儘管人類感知光線和聲音的限制是大家熟知的,但是還沒有為氣味建立這樣的邊界。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數學模型預測分子氣味
    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繪製出了香氣分子地圖。人類的鼻子很容易區分剛煮出來的咖啡的香氣和壞雞蛋的臭味,但其中涉及的生物化學原理卻相當複雜。最近,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嗅覺「地圖」——分子如何結合以產生各種氣味的幾何模型。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人工智慧是怎樣預測分子的氣味的
    打開APP 人工智慧是怎樣預測分子的氣味的 站長之家 發表於 2019-10-25 15:51:28 據TNW報導,谷歌的研究人員正試圖開發一種神經網絡,幫助人工智慧識別分子的氣味特徵。 谷歌認為,識彆氣味是一個多標籤分類問題,這意味著一種物質可以有多種氣味特徵。因此,為了識別分子的氣味特徵,研究人員使用了圖形神經網絡(GNNs),這是一種以圖形為輸入的深度學習模型。該團隊在香水專家的幫助下,製作了氣味標籤,可以用來識別分子的嗅覺特性。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城市分子式 氣味辭典
    當我們形容一種氣味的時候,通常都要絞盡腦汁,用比喻來描述「這聞起來好像……」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學習氣味,如同學習ABC或123那樣呢? 我們的生活中早已有了表達色彩的語言,但遺憾的是有關氣味的詞彙卻遲遲沒有發展。這促使圖拉斯著手創編第一部氣味辭典——《NASALO》。圖拉斯認為,人們用來描述氣味的語言會影響人們對氣味的感知,氣味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而形容的語言為之賦予了偏見的色彩。因此NASALO字典裡的詞彙是充滿想像力的,儘管這些詞彙都是她自己編造,但也並非隨意而為,而是根據語言學的相關規則排列而成。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概念密度泛函理論(CDFT)從「分子的基態性質由其基態電子密度所唯一確定」這一定理出發,給出化學相關概念的確切物理定義及其表達式,從而可用於定量計算和衡量。研究人員基於上述理論及GST酶促反應的芳香親核取代(SNAr)反應機理,創新性地將CDFT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ωk引入螢光探針的設計中,用於定量描述探針的背景反應活性,進而便於實現對反應活性有的放矢的微調。
  • . | 光脫籠策略用於氣味分子的化學傳感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設計了一種可以紫外光脫除的保護基團,加上保護基團後,失去生物活性的氣味分子可以很好地被遞送到其受體周圍而不激活其受體。只有光照之後,保護基團脫除,才可以釋放出有生物活性的氣味分子。利用此策略,作者成功實現了HEK293細胞中表達的重組TRP離子通道的激活,並且在小鼠嗅覺上皮細胞中觀察到了相應的電嗅覺圖。氣味分子是一類低分子量的可以被人或動物嗅覺系統所檢測的分子。
  • 氣味怎麼定義?有了個新方法
    這項工作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有的疾病如帕金森會讓人失去嗅覺。利用數學建模,研究人員能夠根據氣味分子的出現頻率來繪製氣味組合圖。從玫瑰花的香味到燒烤的煙火氣、再到辛辣的魚湯,你聞到的每一個味道,都是由各種氣味分子與鼻子內蛋白質受體結合混合而成的。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一場春雨過後,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氣味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