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西安交大成功製備含鉍紫精衍生物

2021-01-18 西安交大新聞網

作為一類特殊的有機光電材料,紫精類化合物是一種具有優異氧化還原特性的陽離子型有機分子。在施加電壓或光照條件下,可經歷兩步可逆的單電子氧化還原並伴隨著明顯的顏色變化。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極為廣泛的應用。

但是,也因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研究院何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將鉍元素(Bi)引入紫精骨架中,成功製備了含鉍紫精衍生物,並將其命名為Bismoviologens。

所製備的含鉍紫精具有明顯優點:一是分子具有好的平面剛性結構,從而共軛程度提高,吸收紅移,能隙降低;二是鉍原子的重原子效應可以促進分子的系間竄越,進而穩定三重激發態並產生磷光特性,這也使得含鉍紫精成為首例具有磷光性質的紫精類衍生物。

此外,後續通過電致變色、CV、電化學光譜等一系列測試表明含鉍紫精在表現出磷光性質的同時依然保有紫精化合物固有的氧化還原性質。

基於上述特性,含鉍紫精被成功地應用於電致磷光變色器件和可見光誘導的交叉脫氫偶聯反應。

據團隊專家介紹,這一研究結果不僅大大拓展了紫精類衍生物的範圍,也為此類材料在磷光光電器件和可見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相關該研究結果在新出版的以論文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的同時,也被選為封面文章。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0c12015

報導連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451512.shtm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成功製備含鉍紫精衍生物—論文—科學網
    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極為廣泛的應用。 但是,也因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雖然通過引入P區元素雜原子可以有效降低紫精衍生物的能隙並調控其氧化還原特性,但對分子的三重激發態調控非常有限,這也極大限制了紫精衍生物在磷光光電器件和光催化中的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何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將鉍元素(Bi)引入紫精骨架中,成功製備了含鉍紫精衍生物,並將其命名為「Bismoviologens」。
  • 西安交通大學:製備含鉍紫精衍生物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研究院教授何剛課題組首次將鉍元素引入紫精骨架中,成功製備了含鉍紫精衍生物,將其命名為Bismoviologens。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中國科學報】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世界最大尺寸鍺酸鉍晶體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王紹華團隊近日採用坩堝下降法成功製備出直徑為5英寸的鍺酸鉍(BGO)晶體,該晶體無色透明,無明顯缺陷,晶錠直徑可達135毫米。該團隊在對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熱量、動量和質量等輸運過程、固液界面形狀等基本科學問題的研究基礎上,通過裝置、方法和工藝的創新性設計,結合3~4英寸直徑、600毫米超長和610毫米×280毫米×30毫米超寬晶體製備的豐富經驗,突破了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出5英寸直徑BGO晶體,實現1~5英寸直徑系列化BGO閃爍晶體的製備。
  • 科學網—鐵酸鉍製備新方法獲專利授權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兩步固相反應製備鐵酸鉍材料的方法
  • 西安交大在紫磷的高產率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紫磷最早在1865年就由Hittorf提出,是一種層狀半導體單質磷結構,是繼石墨(烯)、黑磷(稀)發現以來的第三種三維晶體結構完全確定的非金屬單質層狀材料。當時由於發現的磷結構是紫色的所以命名為紫磷。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卻沒有準確的單晶數據證明紫磷的結構,甚至很多科學家認為紫磷可能只是一種無法被合成的中間態。
  • 第十三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在西安交大成功舉行
    10月23日至26日,第十三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在西安交大舉行。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流變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陝西省能源化工過程強化重點實驗室、西安交大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理學院承辦。該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是中國流變學專家學者學術交流的盛會。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西安交大材料強度重點實驗室一論文在Acta Materialia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一篇題為「無缺陷亞微米金顆粒變形尺度效應及其可控性」研究的論文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一流學術刊物《Acta Materialia》上發表。該論文是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http://nano.xjtu.edu.cn)博士生王章潔,在單智偉教授等三位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的。
  •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西安交大校友王珏擔任總指揮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西安交通大學1978級渦輪機專業校友王珏擔任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
  • 西安交大與中國電信陝西公司
    11月22日上午,西安交大與中國電信陝西公司召開「新基建」與5G智慧教育應用示範項目專題工作會議,圍繞雙方此前籤訂的《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5G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共建協議》進行工作部署。中國電信陝西公司總經理助理辛公良一行共10位信息化專家,學校電信學部、網信中心、教務處、實踐教學中心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參會。會議由鄭慶華副校長主持。
  • 中國僅7人!近日,世界科學院發布新科院士名單,西安交大院士成功入選!
    近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成功入選。2017年"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8年2月首個50MW超臨界水蒸煤熱電聯產示範項目正式啟動。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明教授課題組、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及閩泰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自支撐BaTiO3單晶薄膜的「既柔又彈」的力學性質與彈性體PDMS相結合,成功構建了BaTiO3/PDMS褶皺結構。
  • 西安交大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啟動戰略合作
    新華網西安6月8日電(記者許祖華)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7日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展開廣泛實質性合作。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專家學者互派、未來教室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 一起來西安交大看看
    02 - 從先驅到領先 - 在中國,有一項學界公認權威、體現中國無人車最高水平的無人駕駛比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09年創辦的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
  • 西安交大出版社數學135系列答疑資料
    西安交大出版社---------------------------------------------------------------------------- 龔冬保 西安交大教授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西安交大做出關鍵貢獻!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噸位無人深空探測飛船,"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探月史上的多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 西安交大將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許祖華)「新時代、新平臺、新模式、新貢獻」,西安交通大學日前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次會議系統總結了西安交大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效,探討了未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並對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進行了安排。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維清說,西安交大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希望西安交大繼續弘揚「西遷精神」,大膽探索,狠抓落實,大力培養關鍵領域緊缺人才,推動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 「西遷精神」升華西安交大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單智偉說:「老一輩交大人從無到有的創造,激勵我們新一代交大人從有到強、從強到優,我們要弘揚傳統,艱苦創業,努力爭創世界一流。」在今年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交大主持的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守好業、再創業 西遷精神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