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民間故事:一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別人,賺了錢知道和親戚、朋友、鄰居分享這樣積累了好口碑和好人脈,當他的事業一步一步做大了時候需要資金和人脈的時候朋友們都過來幫他,結果事業越做越大。
二兒子性情吝嗇摳門,任何事情都先想著我自己能得到什麼,並且經常向親戚朋友借錢幫忙搜刮別人的財富,借錢不還,別人幫助他他覺得理所應當不懂的感恩積累了很不好的聲譽,事業從此走下萬丈深淵一蹶不振。
簡單故事深深的感悟:捨得是一種人生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做人先舍和後舍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以舍為得。妙用無窮。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在田地裡,沒有播種(舍),哪裡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和得的關係,就是因果關係,都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它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才,才能舍財;自己有道 ,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婪愚昧,他給人的當然是貪婪愚昧。
所以當你對他人舍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他懂他要分人不能對任何人都舍。例如你對一個自私吝嗇不懂感恩的人舍了話自然什麼也得不到。當然我們也不要把煩惱痛苦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因果。
舍,在佛教裡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千千萬萬。所以吾人在世間希望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麼會有收成呢?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馬嵬坡下泥土中,夜雨聞鈴腸斷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玉環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曾與唐玄宗有著貌似平常百姓夫妻的生活,然而安史之亂唐玄宗為平息戰亂,忍痛割愛,捨棄了美人留守了他的江山。楊玉環,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
因為懂得權衡,所以捨得紅顏。
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捨己為人,又怎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