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謎境:瀕死之人描述靈魂出殼的真實感受(圖)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瀕死體驗

2001年12月,全球醫學界最具權威性的核心科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刊登了一篇荷蘭心血管外科醫生皮姆·范·羅梅爾(Pim Van Lommel)遞交的瀕死學研究論文。文章內容圍繞羅梅爾醫生及其同事在1988年至1992年間救助的334位年齡在26至92歲之間的突發性心肌梗死症患者的瀕死經歷而展開。這項研究成果一經發表即在國際醫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羅梅爾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瀕死經歷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意識脫體現象根本無法通過神經生理學知識予以解釋!因為在很多患者經歷瀕死體驗時,他們已經處於臨床死亡狀態——即所謂的腦死亡狀態;心跳和呼吸已經完全停止,甚至是已經停止了很長一段時間;腦電波消失,整個神經系統失去了任何生理或病理性電衝動。如果按照現有科學的觀點,人類的意識是經由腦神經的生理電活動而產生和運行,那麼當患者處於臨床死亡狀態時,不可能具有獨立於其軀體的意識或者任何類似於思維的活動,更不要說瀕死體驗報告當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系列清醒而有秩序的認知和奇妙感受!

羅梅爾所提出的問題與六年前彼得·芬維克夫婦所討論的致命矛盾一脈相承。芬維克作為一位全世界頂尖的神經生理學專家,曾經試圖通過神經的生理或病理性活動而尋找出破解瀕死之謎的科學鑰匙。他曾經嚴肅地指出:人類的右側大腦主管著思維情緒,左側卻負責掌管語言和記憶分類,由於左右腦在死亡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一致,所以才造成種種難以解釋的所謂瀕死體驗。

右側大腦的積極參與,使得瀕死體驗經常會呈現出某種情緒化波動;然而左側大腦卻並未參與死亡的生理過程,因而難以找到適當語言對該種經歷加以描述。另外,瀕死體驗當中有關空間疆界感喪失、時間定向障礙、事件排序錯亂(即許多所謂的回顧「同時發生」抑或以「摘要的形式」發生)等都可以歸結為右腦較之左腦的參與程度高。芬維克夫婦甚至專門論證了大腦右側顳葉的某些功能障礙能導致類似體驗的發生。

不過,彼得·芬維克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他並沒有像許多將科學實證之名號看得比科學真理還重要的科學界的所謂專家學者一樣,莽撞而不假思索地向全世界高調宣布瀕死體驗不過是大腦死亡過程中所發生的步調錯位;即使他本人確實想通過生理學機制,而非類似於「靈魂」等觀點解釋這一切。芬維克最終向學術界公布的是另外一項研究成果:大腦不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下成功地建立任何足以產生「體驗」的神經反射!即便能夠在某些極端特殊的條件下建立感知模型,也絕無可能在事件發生後向人們完整地講述其間的經過——因為記憶不可能在失去意識的條件下形成!

羅梅爾的研究與芬維克得出的結論相一致。

羅梅爾在文章中提及了一位40歲的心臟病患者。此人心臟病突發摔倒在路邊草坪。路人看到後,立即叫來了救護車,將其送往醫院搶救。在救護車上,這名患者漸漸喪失了所有臨床醫學的生命指徵,走入了科學意義上的死亡。羅梅爾在該病人心電圖和腦電圖已徹底為零後,又繼續堅持了一段長時間的「無謂搶救」,並在實施心肺復甦術時將患者口中的假牙摘掉。

大約一個半小時之後,該患者恢復了血壓和心跳,但是仍然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之中。數星期後該患者重新醒來。他見到羅梅爾醫生的時候,感謝了羅梅爾所實施的敬業搶救並告訴羅梅爾他很清楚自己的假牙現在被放在什麼地方:

「我被人抬到醫院時,看見你在那裡,將我的假牙從我嘴裡拿出並放在了一輛小車上。車上有許多藥瓶,車下方有個抽屜,你就把我的假牙放在那個抽屜裡面了。」

羅梅爾醫生萬分驚訝,因為他知道在整個搶救過程中,該患者一直都處於深度昏迷或臨床死亡狀態,絕不可能有認知能力!而通過進一步交談,羅梅爾從該名患者口中得到了最為標準的瀕死體驗模型,即俯視自己在病床上的「屍體」和周圍忙碌的醫護人員。該患者甚至異常準確地詳細講述了他本人「俯視」急救車和搶救室時所曾發生的每一件事,其中還包括極其專業的搶救程序!羅梅爾不知道究竟該怎樣解釋。

當然,總會有人站出來質疑「這些都是幻覺」,只不過是「恰好符合具體事實」。為徹底消除這些基於統計的妄斷,肯尼斯·林聯手心臟外科專家麥可·薩博(Michael Sabom)共同設計了一套幻想試驗:邀請患心臟病及其他重病的一組病人去努力地想像自己在觀察醫護人員為病人實施搶救,並將其想像具體細節完整地描繪出來。

而該試驗的結果讓叫囂巧合論的人大跌眼鏡:這些因患重病而常年有機會接受搶救性臨床治療的試驗參與者都在其描述中犯下了明顯的錯誤!沒有人(只要參與者本身不從事醫學工作)能夠完全準確地描述搶救的正確程序!這項試驗說明:若非曾親眼仔細觀察過臨床搶救的具體實施方法及一系列複雜而且有序的步驟,僅憑藉在影視劇中所曾經見到的救護情節而展開個人想像,絕對沒有一丁點可能將專業的搶救過程描述得如此天衣無縫!該試驗結果與瀕死體驗者所能夠提供的精準描述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唯一的解釋就是有關懸浮於房間上方俯視著自己接受搶救的經歷,即所謂意識離體經歷,是某種曾經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實。

相關焦點

  • 死亡很痛苦?醫生和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瀕死體驗者的真實感受!
    人在臨死前是什麼感覺?死亡的過程本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不少科學家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怎麼痛苦,與之恰恰相反的是,臨死前大多數人甚至會感到舒服和快樂,身心愉悅放鬆到極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已經死亡的人無法向我們透露臨死前的感受,可是有些活著的人就會告訴我們,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原來他們真真切切瀕臨過死亡,只不過由於外界的施救或源於一些其它原因,他們最終從死神手裡逃生,撿回一條性命,所以他們的瀕死感覺是真實的,不摻半點虛假。不少心理學家都曾做過瀕死實驗,創造出了許多典型案例,下面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歸納為九點向大家講述。
  • 心理解讀真實的瀕死體驗:發現靈魂出竅開關
    核心提示:對於神奇的瀕死體驗,美國著名腦科專家、肯塔基州大學神經學教授凱文·納爾遜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理論。他認為自己能夠從生理學的角度解釋所有瀕死體驗現象。毫無疑問,納爾遜的研究發現讓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感到震驚。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經歷,而不是一種幻覺。瀕死體驗對他們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讓他們完全變了一個人。有過這種經歷之後,他們對死亡不再抱有任何恐懼。
  • 幻覺還是真實?瀕死體驗者:看到自己靈魂出竅,看見隧道與親人!
    Duncan MacDougall)做了一個實驗:測量將死之人的質量變化。實驗一個測量了5個人,結果發現病患在死亡時的一瞬間,物理質量減少了四分之三盎司(3/4X28.3495=21.26克)。隨後在當年4月份,他把這個研究實驗發表在《美國醫學》(American Medicine)期刊上,被媒體大量轉載報導引起熱議,這就是著名的「21克」靈魂的由來。
  • 死亡是什麼感覺?瀕死體驗者向科學家,講述靈魂出竅的未知世界
    死亡和瀕死體驗隨著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可以將很多病人或垂死之人從死亡的邊緣醫治回來;20世紀以後,伴隨著瀕死體驗者累積出現,和越來越多相關的文章以及書籍的出現,才使得瀕死體驗的現象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公眾注意力,分析這些報告人們才發現原來死亡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這些瀕死體驗者中,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 人死亡時,自己能察覺嗎?科學家做了「瀕死體驗」,描述死後世界
    研究發現,意識在人死亡後的一段時間裡,仍然會因為大腦繼續運轉,而被困在已經死去的身體裡,而且不止是死亡後,在你瀕死的一瞬間,你自己也是清楚知道的。在國外,有很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甚至在多年前,很多專家都進行過「瀕死體驗」,希望可以知道人類在瀕死前,究竟會不會去往「另一個世界」。
  • 靈魂的重量:第一個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科學實驗
    雖然從邏輯上講,證明了輪迴轉世也就同時證明了靈魂的存在,但把靈魂的存在分開來說似乎還是要清晰和明白一些。古今中外,親眼見過靈魂的人非常多;但因缺乏「硬證據」,很多人還是不信,甚至斥之為「反科學」。看來,如果科學不出來說句公道話,靈魂還得委屈下去:主宰著人的一切,人卻不想承認他。可憐的靈魂!
  • 科學家拍攝到人死時靈魂脫離肉體瞬間(圖)
    這其中除了想當然的主觀否定靈魂存在的「科學主義迷信者」之外,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人們對於靈魂的研究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近日,俄羅斯及英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又一次顯示,人死亡之後真的會有靈魂存在,以下是相關報導: 俄科學家拍攝到人死時靈魂脫離肉體瞬間
  • 人死後真的有來世?瀕死之人回憶:死亡感覺很舒適,不想回到現實
    由於當人類死亡後就會與現實世界失去聯繫,也無法傳遞任何信號,所以死亡之後發生的事情,至今對人類來說依然是巨大的謎團。人類死後究竟有靈魂嗎?會經歷什麼?有「來世」嗎?瀕死之人回憶:死亡感覺很舒適1998年,一個名叫約翰的男子向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NDERF)分享了他非凡的「死亡」(心臟停止跳動)經歷。
  • 瀕死體驗,能證明人有靈魂嗎?
    瀕死體驗」為揭開「靈魂」的神秘面紗照亮了一線曙光。所謂瀕死體驗,就是某個人的心臟跳動、腦電波都停止了(即醫學意義上的死亡),後來在醫生的搶救下又活了過來,並能回憶起在「死亡」那一段時間裡的經歷。科學家們發現,成千上萬的人經歷過瀕死體驗。
  • 這VR設備不得了 可以讓你感受靈魂出竅
    正常人不會有想去感受靈魂出竅的感覺,但如果這是一位臨近死亡的人,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患者解決「死亡焦慮」的心理疾病。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荷蘭設計師Frank Kolkman創造了一款名為Outrospectre的VR裝置,可以讓絕症患者模擬瀕死體驗,感受死去的過程並非想像中痛苦,以減輕或克服死亡心裡焦慮。據了解,新的研究已經證實瀕死體驗和聽力受損有關,而面對死亡產生的抑鬱或焦慮,也會大大增加瀕死體驗的出現頻率。
  • 死亡原來是快樂的?人死後會去哪?大數據統計:死亡可能並非結束
    從瀕死體驗入手研究——最接近死亡的體驗如果要了解死亡之後的事情,研究那些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是最優的選擇。瀕死體驗記錄——不可思議與共性並存世界上最早的瀕死體驗可以追溯到18世紀,人類學家菲利普.查理爾博士發現了一份1740年的瀕死體驗報告,報告描述了病人在瀕臨死亡時的一些生動感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瀕死體驗研究
  • 「瀕死體驗」揭秘人類臨死時的十四種感受
    瀕死體驗(NDE:Near-Death-Experience)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指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的人,以及處於潛在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倖脫險的人所敘述的死亡威脅時刻的主觀體驗。它和人們臨終心理一樣,是人類走向死亡時的精神活動。 同時瀕死體驗也是人們遇到危險時的一種反應。
  • 人死後的真實世界曝光轟動全球 人死後真有靈魂嗎?
    原題:人死後的真實世界曝光轟動全球——來源:搜狐-光明網摘要:「人死如燈滅」是國人慣有的想法,卻不知道死後究竟是怎樣的世界,死了真的是一了百了嗎?近日,一則消息震驚了不少人。「在世的人死前有徵兆嗎?人死前能看到什麼?」這是在世的人都想方設法要解開心中之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正在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 死亡前會有什麼感受?瀕死者還魂後口述經歷,表示見過上帝和天使
    對於每個人來說,最終都逃脫不了死亡,死亡時究竟會有什麼感受?死亡是否意味著生命的消亡,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考慮過這些問題,但是未到那一刻誰也給不出答案。不過有一種方法卻能夠讓我們接近事實的真相,那就是研究瀕死體驗。過去以來,瀕死體驗的調查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界的邊緣了。
  • 瀕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人死之時,通往死亡之鄉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嚴格地講,這個問題始終是個難題。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經歷或體驗到死亡。死亡只是一瞬間,當人們還能體驗死亡時,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死,還保持著意識;當已經死亡時,體驗就無從談起。
  • 人在死後知道自己已死亡,你相信有靈魂轉世嗎
    然而最新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死亡時,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即便心臟停跳,身體無法移動,但人的大腦仍然處於清醒狀態,甚至能夠聽到醫生宣告自己已經死亡。將死之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亡這聽起來似乎和我們一貫的認知相違背。
  • 「瀕死體驗」研究成果出爐!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
    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出於對未知的探索,世界上已有的研究人員開始搜集整理「瀕死體驗」的資料。最早的「瀕死體驗」的英文原詞源於1975年由醫學博士雷蒙德·穆迪在「生命後的生命」一書。此後,許多研究人員對「瀕死體驗」的環境、內容和後果進行了研究。
  • 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瀕死體驗揭秘
    死亡指喪失生命。哲學上說,死亡是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其存活的屬性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表明,當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還會繼續運作。換言之,人類的大腦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這個事實。 那麼這個時間段大腦會想些什麼呢?我們還看一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是怎樣描述的。
  • 人死後靈魂歸於何處?日本科學家瀕死體驗,表示靈魂可以時間旅行
    不過就算是知道,人們對於死亡也是非常恐懼的,這種恐懼來源於未知。人們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去哪裡,會變成什麼樣子,是變成了一片虛無,還是去到某個地方等待新的輪迴,我們都無從得知,所以探討人死以後到底去哪裡,是人類從有意識以來都一直都在討論的一個話題日本有一位天文學家叫木內鶴彥,他本身是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也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屬於無神論者。
  • 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嗎?死亡瞬間會害怕嗎?瀕死體驗是真的嗎?
    人的死亡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毫無徵兆的死亡,比如遭遇突然性的事故,瞬間失去所有生命體徵,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死亡的。而這種情況還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死亡並不是一瞬之間的事情,它是一個過程,通常情況下,這個過程還會比較漫長。將死亡的整個過程簡化來說,就是身體器官的逐漸衰竭,人體內的器官逐漸停止了自己的工作。這個過程,人是可以感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