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空間與時間的奧秘,靜止與運動的關係,有點燒腦!值得收藏慢慢品味!

2021-01-19 宇宙探索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宇宙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開端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它可以倒流嗎?它會有一個終結嗎?

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只有受到力或衝擊的推動時才運動. 這樣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更快 .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

然而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伽利略定律推翻了這個推論,那個著名的實驗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兩個重量大小不一致的鐵球從高塔上丟下來,兩個鐵球的運動速度是一樣的。當然,一個鐵球比 一個羽毛球下落得更快些,那是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如果是在月球上,那麼一根羽毛和一個鐵球也是同時落地的。事實也證明這一點!

根據牛頓的理論,當物體下落時,它一直受到它的重量的作用,其效應是使它恆定地加速。這表明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是僅僅使它運動。只要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他就會以同樣的速度一直保持直線運動。這在1987年牛頓的《數學原理》一書中被明確提出來。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指出,物體在被加速或改變其速度時,其改變率與所受的外力成比例.(如果力加倍,則速度也加倍)而物體的質量越大則加速度越小。就比如兩臺同樣的汽車,汽車越重,其加速度越小。而任何物體都相互吸引,其吸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的大小成正比。


因此,兩個不同質量的鐵球,其加速度的力與其所受的引力相互抵消。

牛頓還告訴我們,物體相互距離越遠,其引力越小。這個定律極其精確地預言了地球,月亮及其他行星的軌道。

牛頓的定律同時使我們意識到,並不存在絕對的靜止。

比如你坐在椅子上,一天沒有動,相對於地球來講你是靜止的,而相對與月亮而講,你又是在某個固定的速率下運動。


你坐公交車,車上的人看你是靜止的,而車下的人看到你在運動。而你看車下某一個靜止與地面的物體是運動的。


接下來有點燒腦:絕對靜止的標準意味著人們不能確定,在不同時間發生的兩個事件是否發生在空間的相同位置上。你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人在跳繩的孩子,對於他來講他跳起來落回在原地,而對你來講你看到的是5米遠以外的位置。

我們都相信絕對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我們可以丈量它,感受它。而牛頓的理論卻已證明了絕對空間的不存在它如同幽靈一般無法捕捉。


1676年,歐爾.克裡斯.秦森.羅默第一次發現了光以有限但是非常高的速度旅行的事實。大概以每秒140000英裡。它的發現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直到1865年,當英國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成功地用以描述電力和磁力的部分理論統一起來後才有了光傳播的正確理論:

在合併的磁場中可以存在波動的幹擾,光以波浪式的形式運動。如果這些波的波長為一米或更長一些,它們就是我們所謂的射電波,更短的波長為微波(幾釐米)或紅外線(長於萬分之一釐米),可見波的波長在一百萬分之四十到一百萬分之八十釐米之間。更短的波長被稱為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


但是牛頓理論已經擺脫了絕對靜止的觀念。所以如果光以固定的速度旅行,人們就必須說出這固定的速度是相對與何物來測量的。因此有人提出,存在著無所不在的稱之為「以太」的物質。甚至在「真空的」空間中也是如此。正如聲波在空氣中旅行一樣,光波應當通過「以太」進行,他們的速度是相對於以太而言的。


那麼研究光的旅行和空間又會對時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既然空間不是絕對存在的,那麼的時間呢?又是什麼在影響著時間?

這張圖顯示了一股噴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從黑洞中噴射出來。當物體接近光速時,時間的行為就會變得非常奇怪。

我們根本就不太理解時間這個概念。

每個人都會經歷時間——確切地說是每天都會經歷——但是我們對時間這個概念缺乏嚴格和全面的理解。不過我們也確實知道一些事情,尤其是當我們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視角來看待時間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空間和時間是相互聯繫的,你永遠不能比光運動得更快,我們的宇宙有一個有限的年齡,不同的觀察者會經歷不同的時間長度。

所有這些發現都引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是時候進行一下綜述了。

宇宙多大了?

根據我們目前最有把握的估計,我們的宇宙已經有137.7億年的歷史。但當考慮上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們知道,每個人測量時間的方式都不同,這取決於他們的速度。而在地球上的我們,繞著太陽旋轉,太陽又繞著銀河系旋轉,銀河系又在星系間真空中穿梭,所以,在不同星系,不同恆星的不同行星上,對時間流逝的視角應該會非常不同。那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可能確定宇宙的「真實」年齡呢?

訣竅就在這裡。的確,根據狹義相對論,不同的觀察者有不同的時間尺度。但是我們的整個宇宙並不是完全由狹義相對論描述的,我們用來理解宇宙物質的工具是由狹義相對論的老大哥廣義相對論提供的。當我們從廣義相對論的角度來看宇宙的歷史時,我們就會發現宇宙有著一段歷史。

我們的宇宙隨著時間而膨脹,現在的宇宙比以前的宇宙要大,比將來的宇宙要小。特定的時間點和特定的宇宙大小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這使我們能夠建造一個相當於宇宙時鐘的東西,一個已經滴答滴答走了130億年的時鐘。

是的,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也稍微影響了這個時鐘,但有了廣義相對論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去掉這些微小的影響,然後計算出「真實」宇宙的年齡,當然了,在宇宙其他地方的觀察者也完全可以這樣做(前提是假設他們也發展出了了廣義相對論,但這是他們的事情了)

光也會經歷時間嗎?

移動的時鐘會走得慢。你在空間中運動得越快,在時間中運動得就越慢,這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最令人驚奇的結論之一,它也是將時空之間的獨特關係可視化的一種方法。這種「時間膨脹」效應在你日常生活中經常體驗的速度下是完全不明顯的,只有當你接近光速時,時間才會變得不穩定。

那麼,如果你的速度越來越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對於你來說會變慢的話,那麼光本身呢?光以宇宙的最高限速運動,難道光就不會經歷時間嗎?

有點這麼個意思,但也不完全是。我們對時間和空間之間關係的認識依賴於狹義相對論。雖然這個理論產生了各種各樣瘋狂的結果,但它其實基於一些非常簡單的想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理定律普遍性的概念:如果一個現象對一個觀察者適用的話,從根本上說,這個現象也適用於所有觀察者。

而通過麥克斯韋方程,我們知道,在物理學中光速是恆定的。每個觀察者(不管他們的速度如何)都會測量到速度一樣的光速。

所以,如果我們想把狹義相對論的知識應用到光速運動中的話,我們會遇到一個小問題。為了問出「光是如何經歷時間的?」這個問題,你必須把自己置於一個場景中,在這個場景中你與一束光一起運動,這束光對你來說是靜止的。

但我們的物理定律不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與一束光同行這樣的情景並不存在,而沒有這樣的場景,狹義相對論就會崩潰,沒有狹義相對論,你就無法測量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關係。

所有這些扭曲的思想實驗最終得到的是什麼結果呢?並不是說光不會經歷時間,而是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並不適用於光。

光甚至不知道時間為何物!

哪個雙胞胎才是對的?

現在有一對雙胞胎,哥哥坐著火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太空旅行,弟弟則乖乖呆在家裡。在返回地球這個無聊的行星之前,進行太空旅行的哥哥繞著銀河系旋轉,玩的不亦樂乎,而弟弟則在地球上無聊地洗衣服。

根據哥哥的說法,這次太空旅行可能只花了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算是一次長途旅行,不錯,但是長不到哪裡去。不過對弟弟來說,他卻忍受了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極度孤獨。

這個部分並不令人驚訝,移動的時鐘走得很慢,諸如此類的說法我們已經有所耳聞。根據弟弟的說法,哥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因此經歷的時間更慢。

但且慢,哥哥也可以說他才是靜止的,而整個宇宙,包括弟弟才是在一直運動的,這完全沒毛病,畢竟,相對論就是相對的,沒有人的觀點是特別的。所以根據哥哥的說法,弟弟應該不會老才對。

那麼到底是誰贏得了這場關於年齡的爭論?

孤獨、缺乏冒險精神、待在地球上弟弟贏了,因為他沒有「轉身」。只要哥哥保持在一個方向上運動,他們的視角就是完全對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他們都可以說自己的視角是正確的。但一旦火箭減速、停止並掉頭,這種對稱性就會被打破,他們的視角就不再是對稱的了。火箭上的哥哥會看到可怕的現實在一眨眼間追上他:在地球上的弟弟會突然變得十分蒼老,而他們對此無能為力!

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哥哥和弟弟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系統,他們擁有各自的時間(本證時間),他們的本證時間無所謂對錯,他們也只需要對自己的本質時間負責,別人的時間與他們沒有關係。

但是,一旦哥哥乘坐的火箭減速,停止並掉頭,然後回到地球,哥哥和弟弟就處在同一個時空系統裡,擁有同樣的本證時間。而哥哥乘坐的火箭減速,停止並掉頭時會產生巨大的慣性力。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慣性力與物體的引力是等價的。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身處一個完全封閉的電梯裡,然後閉上眼睛,電梯以9.8的加速度上升,你無法知道到底是站在電梯裡,還是站在地面上。兩者是等效的。

而巨大的慣性力會讓時間變慢,就像黑洞附近會讓時間變慢一樣(黑洞的引力巨大)!

當然,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路也能分析出上面的結果,不過非常非常複雜,會有非常複雜的數學公式計算(之後會有相關分析計算,敬請持續關注)。而用廣義相對論分析就簡單很多!

相關焦點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愛與因果,是不以時間的變化而轉移。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琢磨諾蘭在影片裡,埋下的所有伏筆和深意。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又一部十級燒腦懸疑大片,兩個連接的神秘世界,無路可走的空間
    維克多並不孤獨,因為他身處一個神秘的,連接在一起的兩個世界的空間中,但是維克多的記憶卻深陷昏迷之中,與現實的生活脫軌了。這個年輕人渴望醒過來,為了逃脫這個神秘空間的掌控,回到正常的現實生活中來。電影中的神秘世界,看到的聽到的,似乎和現實的世界沒什麼差別。恢復了感官的維克多醒來後,慢慢的覺察到了異常。
  • 八大最燒腦香港電影,《神探》不輸《盜夢空間》,期待《赤道2》
    提到懸疑燒腦電影的話,大家會想到好萊塢的《盜夢空間》《禁閉島》《恐怖遊輪》《蝴蝶效應》等,再有內地的《心迷宮》《暴裂無聲》等,大聖作為香港電影愛好者,自然為大家介紹幾部懸疑燒腦的香港電影。假如沒有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人物關係圖,有助於理解。2、《無限復活》《無限復活》和《大話西遊》一樣,都出自劉鎮偉之手,玩的都是穿越,都要比前一段時間大火的《超時空同居》高明有趣不少,既有穿越又有平行時空,故事也比較圓滿,再加上清純的張栢芝和耍帥的鄭伊健,是一部難得的佳片。
  • 10部好看的燒腦懸疑片,看完讓你懷疑人生
    小的我就是燒腦情節懸疑片的忠實粉絲,一直愛好者懸疑類的燒腦電影無法自拔。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我看過的十部賊燒腦的懸疑片吧。部部經典,絕對讓你們欲罷不能,看完後腦細胞死一堆一堆的!廢話不多說,開始撩電影吧!!!!!!!!(片名我打在最後,喜歡的可以收藏哦(*^▽^*)!!)
  • 《盜夢空間》《信條》背後,燒腦電影風靡全球的秘訣
    《盜夢空間》《原始碼》《催眠大師》《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調音師》……打開任何一個以推薦「燒腦電影」為名的片單,通常都能看到這些電影的名字。超現實的高概念、圍繞案件展開的故事圈套、「羅生門」式的講述方式、以時間和空間為素材的敘事把戲,共同組成這些燒腦電影的普遍特徵。
  • 為什麼狹義相對論能揭示時間和空間的奧秘
    前面幾期文章中我詳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中狹義相對論誕生的起源是因為:光速不變與牛頓速度疊加公式衝突,所以愛因斯坦挑戰了下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直覺,大膽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但是狹義相對論為啥能揭示時間和空間的奧秘呢,今天我來談談這個問題。
  • 是光速靜止了時間還是壓縮了空間?
    下面我們試著分析一下:1,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並不代表有絕對靜止的參照物和介質。經典物理學認為任何波的傳播都應該有介質。既然光是一種電磁波,當然也應該有介質。光速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似乎也說明光的傳播是通過介質傳播(光從光源發出後,就與光源無關了,只通過介質來傳播),光速的不變也似乎說明了這個介質還是個絕對靜止的東西(認為光速是相對於絕對靜止的絕對不變),這個東西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太」。於是一場尋找以太、證明以太存在的行動開始了,但是他們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 推薦20部全球經典燒腦電影,考驗你的智商(下)
    精分君此次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部高分經典懸疑電影,部部燒腦。智商在線、喜歡推理分析的你可不要錯過了。話不多說,讓我來看看是哪些電影呢?20.你必須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腦筋不停運動才能從零碎的細節中找到想要的答案。18.
  • 時間可以靜止嗎?宇宙中存在時間靜止區,或在黑洞中
    通常人們都是認為時間是一直流逝的,是不會停止的。就算是在宇宙之中也如此。但是在後來的發現之中,科學家們認為宇宙之中有可能存在著時間靜止的區域。換過來說就是,不管空間存在不存在,時間依然會存在,依然會獨自的流逝。牛頓所說的時間論是普遍被人們接受的。但是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之後就打破了牛頓的時間一致論。因為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中描述了,黑洞之中的時間有可能是靜止的。
  • 高能燒腦:試著想像四維空間
    一個三維空間的正方體,我們很容易想像出它的樣子,可是一個四維的正方體,我們稱之為超正方體,或者一個超圓錐體、超圓柱體、超金字塔,你能想像出它們的樣子嗎?這似乎已經開始挑戰我們的想像力極限了。咱們就以正方體為例,來想像一下超正方體的形象。在咱們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維度之間的關係,每多一個維度意味著什麼?會帶來哪些變化?這將便於我們去想像維度的提升。
  • 越燒腦越好看!萬派文化推出科幻新作《腦控》
    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13位著名文學評論家對《腦控》在題材的獨特性、故事的突破性和情節的懸疑性等方面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肯定,大讚其燒腦和精彩。《腦控》的科幻倫理是通過小說中一系列性格各異的人物塑造,以及複雜人物關係來表現的。相比之前《網絡英雄傳》裡的郭天宇和劉帥,這部作品的主角光環可能沒有之前人物的亮眼,但《腦控》中複雜人物關係形成或縱向或橫向的多重連接,其內置的藝術緊張關係,十分燒腦。
  • 智商鑑別與檢測之高端精神產品---10大高智商燒腦國產影片
    本期top10就給你推薦十部高智商國產華語電影,這些電影可以鍛鍊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時間不妨看看。第1名:橫財局中局(2019)燒腦指數:9.5影片採取諾蘭式敘事手法,被稱為華語電影的《盜夢空間》,影片從D段開講。在D段中,老年江燕燕(黃聖依飾)用光碟講述了C段,B段,A段的故事。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但是儘管完全弄懂很難,從製作角度說,它也依舊是一個非常適合入門級小白觀看的電影,借用電影裡的一句話來說,看《信條》這部電影時,「不要試圖去理解,要感知」。
  • 時間與運動的關係
    但這些終究是我們的感覺,事實上,時間的流逝是基於運動的。物體相對你運動得越快,你會看到它的時鐘走得越慢。以光速運動的粒子沒有時間流動,它的時鐘是靜止的。那麼為什麼時間取決於運動呢?設想一個時鐘是由兩面鏡子及一個在之間運動的光子組成,光子一個來回代表時鐘走一次,時鐘走的快慢取決於光速及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在時鐘相對我移動之前,時鐘速率一定,時間流動平緩。現在設想鏡子朝一側移動,在靜止的我們看來,現在光子的路徑變成了一個更長的斜線。
  • 宇宙中有時間靜止的地方嗎?黑洞中心的時間是絕對靜止的嗎?
    空間的絕對參考系大家都可以理解,畢竟從相對論將牛頓拉下神壇之後,絕對參考系就不復存在了!相對論告訴我們,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參考系,更沒有完全一致的時間!但廣義相對論又告訴我們,黑洞中時間靜止,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時間絕對靜止的地方?
  • 不想「燒腦」,一幅畫怎麼看出孩子的思維能力?
    ▲來源微博 侵刪其實,除了這些「燒腦測試」,父母也能從日常繪畫作品中看出孩子的思維能力水平。我們可以先一起來看下這兩幅畫:這兩幅畫分別是同一個小男孩,在7歲半和8歲時的作品,期間間隔了半年的時間,我們卻能從畫面間看出孩子思維能力上質的變化。先來看看左邊這幅畫,孩子畫了兩個巨人怪物和三個手指怪物準備去攻擊左邊的房子,從畫面整體來看,整體色彩簡單,元素擁擠、凌亂,形狀不規整,圖像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明確。
  • 5本懸疑破案小說,燒腦風水+特殊異能,看進去,眼睛就拔出不來了
    5本懸疑破案小說,燒腦風水+特殊異能,看進去,眼睛就拔出不來了!1《錦衣錄》懸疑破案小說這本小說整體還是非常不錯的,大概是因為我比較喜歡看懸疑題材的小說。個人覺得男女主感情戲有點少,如果再多點就更好了。這是一部神探帶著隊員一起破著各種案子展開的故事。這部小說我看了開頭有點懷疑這本小說的內容了,前面三十章左右感覺和名偵探柯南的內容好像啊!讓我一度很懷疑這本小說到底值不值得我看。開頭內容比較相似,但是結尾大有不同。
  • 微分的含義:在運動中捕捉靜止;積分的含義:在時間盡頭守株待兔
    許多人在學習微積分的時候,總是懷著」動態帶來變化「的信念,特別執著地要將它跟「運動」聯繫在一起。似乎強調它的複雜與困難,學習者更能與有榮焉。這多少跟恩格斯對微積分的那句評價有關:只有微積分才能使自然科學有可能用數學來不僅僅表明狀態,並且也表明過程:運動。
  • 速度越快時間越短,如果以光速或者超光速運動?時間是否會靜止?
    從一些狹義的相對論上面來說,時間其實是和速度有關係的,當速度越快的時候,用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所以當速度達到非常快的時候,那麼時間幾乎就沒有了。就像是光速,其實是非常快的,快到我們的肉眼根本沒有辦法分清。於是就有人說了,是不是從光的角度上,我們的時間就是靜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