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地球的皮膚,「膚色」各異的土壤蘊藏著地球生命的密碼。
2009—2019年,從事土壤研究的學者們在全國各地選取了近6000個樣點,進行典型土壤剖面調查。本月初,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該研究成果於月初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上。
腐殖質、礦物質都是土壤的調色師
土壤的形成源自地殼表層巖石的風化。風化殼的表層就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暴露在地表的成土母質不僅仍然受風化作用的影響,而且還要與周圍的環境(包括大氣、水、植物)相互作用,發生一系列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才能形成具有肥力特徵的土壤。這就是土壤的形成過程。
這些顏色各異的土壤,究竟是什麼力量塑造的?
據了解,土壤裡腐殖質含量的多少和礦物質成分的差異,會讓土壤呈現不同的顏色。
土壤腐殖質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會影響土壤顏色的深淺。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因為腐殖質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質含量較少時,土壤則呈現灰色或灰白色。從灰到黑,顏色隨腐殖質含量的升高呈梯度變化。
此外,礦物質也會影響土壤的顏色。比如,氧化鐵就是土壤礦物質中的「調色高手」,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色會呈現為偏紅色或棕紅色。同時,氧化鐵又是一種善變的物質,在土壤裡它的性狀經常發生變化。在低洼潮溼的環境中,氧化鐵極易與水發生化學反應,轉變為偏黃色的水化氧化鐵,因而這種地方的土壤常顯黃色。當通風不良、氧氣缺乏時,土壤中的氧化鐵又變成了氧化亞鐵,氧化亞鐵積累較多時,土壤就呈現出灰藍色。又如,碳酸鈣、碳酸鈉、氯化鈉等鹽類,或氫氧化鋁等物質在土壤中呈粉末狀存在時,都可能讓土壤呈現偏白的顏色。
各地自然環境造就不同「膚色」
據介紹,在我國西北部的沙漠、荒漠和戈壁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游離碳酸鹽或鹽分含量高,土壤顏色以白色和灰色為主。
中部的黃土高原,包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土壤顏色主要是黃色;東北和青藏高原東部等較溼潤的高寒地區,植被條件好,植物根系殘體和凋落物日積月累,土壤有機質不易礦化且含量較高,土壤顏色較暗較黑。
南方土壤顏色偏紅,尤其是江西、湖南和雲南一些區域顏色最紅。這些地區土壤的母質經歷較為快速的風化和淋溶後,土壤相對富含氧化鐵、氧化鋁,所以呈現紅色。
東部地區的長江、淮河和黃河的下遊以及鄱陽湖周圍土壤呈淡褐色,趨於灰青色,因為這些區域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母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
到異地出現水土不服是為啥?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只要一出遠門就會拉肚子,我們常把這種現象稱為「水土不服」。難道「水土不服」是因為各地的土壤「色號」不同?
水土不服這個說法,源自我們先人的觀察,意思是人到了異鄉,對那裡的水土不適應,就容易拉肚子。
這所謂「水土不服」,「不服」的到底是誰?
人自出生起,除了肺的表面,幾乎所有空氣可以到達的部位,都會建立起微生物生態,特別是胃腸道微生物,直接影響人的飲食偏好和消化功能。這些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係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人到了一個新地方後,環境微生物生態變了,加上飲食的改變,影響了原來的腸道微生物,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因此,對水土表示不服的,主要是腸道菌群。
為啥有的人在異地待一段時間也能適應,再回到原地,又能適應回來?這是因為我們腸道菌群有雙向可塑性,實際上,人體也具有很強的調整能力,但這種適應力會因人而異,水土不服也是一部分人有明顯反應,一部分人卻無感。
帶點故鄉土衝水喝就能治「水土不服」?
「記得到了學校以後,把這包家鄉土倒進水裡喝掉,不然要水土不服的。」考上大學出遠門,用「吃土」來治水土不服真的有用嗎?
水土不服是腸道微生態失調或致病菌入侵導致的,老法子中的「吃土」也是寄希望於利用土壤之中的菌群來對變化了的腸道菌群微生態進行改善,可帶的故鄉土中有哪些細菌我們並不清楚,盲目喝家鄉的「泥湯」不僅不能改善身體,還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新的疾病。
該咋應對「水土不服」?
既然水土不服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而腸道菌群微生態的變化又是隨著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習慣的變化而變化,那我們到異地後就要儘量保持自己原來的飲食習慣,並逐步向當地飲食過度才是有效的方法。如果到異地後身體不適感強烈,還是要及時就醫。
來源 | 晶報APP綜合自科技日報、新華社等
編輯:周曉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