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9日是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逝世16周年。美國時間11月11日晚8點,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女士在美國「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公益大講堂」發表演講,主題是《一個人的力量也能改變世界》。她深情回憶了女兒純如的成長過程。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女士
演講視頻截圖
01
「不忘中國根」
張純如1968年出生。那年,父母剛拿到博士學位。一年半後,父親被僱傭到伊利諾伊大學做教授,全家隨之搬遷。伊利諾伊是個大學城,張純如一直在那裡成長。她還有個弟弟,他們家庭成員之間關係很密切。祖父母住在洛杉磯,外祖父母住在紐約,父母每年都帶姐弟倆前去探望。
張純如3歲時的照片
張純如6歲時與外祖父母以及父母、弟弟合影
張純如9歲時與爺爺奶奶以及父母、弟弟合影
「我的家庭非常注重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強調無論我們身處何處,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中國根。」母親張盈盈回憶,這種信念從小就影響著女兒。「純如從小學中文,我們也儘量向她介紹中國文化。她深知自己的根源自何處。她喜歡閱讀。圖書館是她最愛去的地方。」
張純如15歲時,開始寫下自己人生目標。「令她大為吃驚的是,到年底時,她實現了為自己設定的每一項目標。從那時起,她意識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母親張盈盈回憶,大約在1979年到1980年之間,張純如上小學五年級時,開始對尋根產生興趣。「她對我們家族歷史與背景極其好奇,向我們提出許多問題,諸如我們分別來自何方?為什麼一定要來美國?我們像她這麼大時,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張盈盈說,他們通常會在晚餐桌上,向女兒講述自己父母的故事,還告訴她在抗日戰爭期間,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所遭受的苦難,還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給她聽。
「我們從來沒想到,這些在晚餐桌上隨口說來的故事,有朝一日會促使純如寫下暢銷全世界並改變全世界人民對二戰看法的《南京大屠殺》一書。」
02
「為什麼找不到?」
「張純如聽到我們講了南京大屠殺歷史後,小小年紀就在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查找資料,卻找不到一絲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信息,但是納粹殺害猶太人的歷史在西方家喻戶曉。她問『為什麼?』」
張盈盈說,女兒純如後來發現,紐約時報記者早就在報紙頭條發表過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報導。「當時有芝加哥,還有路透社的多家報紙都有刊登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章,但是60年後西方國家完全忘記了。這是純如寫《南京大屠殺》的第一點原因。」
03
「為那些暗啞無聲的人發言」
張純如決定尋找南京大屠殺真相。她去過耶魯大學圖書館和美國國家圖書館收集資料。檔案館的資料味道很重,有的很多年沒被人翻看過,散發出陳舊腐爛的味道。張純如需戴著口罩耐心查找。這是很艱巨的工程,她常常手指頭被劃破。
張純如戴著口罩在檔案館查找資料
1995年夏天,她來到南京尋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張純如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合影
1995年,我館原副館長段月萍(左一)陪同張純如(左三)走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左二),聽她講述當年家庭遭遇
「純如曾跟我說,南京大屠殺發生60年後,還能看到這些倖存者,她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在南京期間,張純如走訪了李秀英、夏淑琴等倖存者,留下了一批寶貴的資料,目前由我館珍藏。
「純如收集了南京安全區美國傳教士的信件和日記、美國情報局的報導、東京審判的記錄、倖存者的證言、日本士兵認罪的報導,資料很多。她廢寢忘食,要從中選出精華。」日夜研究那些殘忍的畫面,聽那些煎熬的錄音,母親張盈盈很擔心女兒的安危,但張純如說,「我現在所受的痛苦無法與那些受害者比擬。我要拯救那些在黑暗中被遺忘的人,為那些暗啞無聲的人發言。」
歷經3年,張純如完成《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不過隨之而來也遭遇很多不公正的評價。當她聽到日本駐美國大使公開批評她的書「不正確」時,她向日本大使挑戰。1998年12月1日,純如在PBS電視晚間六點新聞節目中和日本駐美國大使在全國電視臺辯論。
04
相信「一個人的力量」
母親評價女兒:「充滿好奇心、熱情、努力、永不放棄、有勇氣」。她說女兒從著作過程中領悟,相信「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成功,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我在整理純如遺物裡,重讀她從前給我們的信、演講詞,我看到她的信仰。純如去世時有很多謠言,作為媽媽,我了解她很多。純如認準一個目標,永不放棄,加上勇氣,很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演講最後,張盈盈分享了女兒一些令她感動的話語:
「人其實是死兩次,一次是肉體的死亡,一次是在他人的記憶中消失。」
「文字是保存靈魂精華的唯一方式。」
刻在張純如紀念公園石牆上的一段話
張純如1998年回到母校演講,對畢業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是她自己對「一個人的力量」的最好詮釋:
「首先,請你務必、務必、務必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一個人可以令世界大為改觀。一個人——事實上,一個想法——可以發動一場戰爭,或是結束一場戰爭,或是顛覆整個權力結構。一個發現可以治癒一種疾病,一種新的技術可以造福或毀滅人類。你是一個人,你可以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志存高遠。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或理念。」
張純如
美國張純如紀念公園的設計,一顆石頭丟到水塘裡會形成漣漪
審校 | 李 凌 趙伊漢
編輯 | 俞月花
籤發 | 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