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她讓全世界人知道了南京大屠殺,為何生下孩子後飲彈自盡

2020-12-06 思維歷史v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這首杜甫的《兵車行》無疑是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悽慘的戰爭畫卷。而我們的民族之殤——南京大屠殺告訴我們,戰爭總是殘酷的,而張純如,她就曾經用書本和畫卷記錄下了日軍的種種暴行。

初入文壇的張純如

張純如從小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父母都曾在哈佛畢業,在小時候,小純如就品學兼優,還對文學特別感興趣。畢業後進入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深造,之後擔任了《芝加哥報》的記者。可謂是文學功底十分紮實,於是她便萌生了出版的想法,在淺嘗輒止後,她給自己定下了南京大屠殺的選題,她想用書本,來記錄那歷史上磨滅不去的印記。

張純如雖然已經身在異國他鄉,但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的事實。那場法西斯的劫難給所有人造成的破壞太大了,她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她有義務讓世人知道日軍所犯下的駭人聽聞的罪行。

1995年,為了讓文學出版有活力,有真實性,張純如決定實地走訪南京。因為無論是日本的教科書,還是BBC廣播電臺,都對這段驚世駭俗的往事諱莫如深。更不講道理的是,日本的教科書居然對這件事一筆帶過。講述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相關文字只有一行不到。張純如咽不下這口氣,她買了去南京的票,一呆,就是一個月。

實地考察

在這一個月裡,張純如每日工作時間都遠遠超過12小時,整日不是在實地走訪,就是在整合已有的各種資料,不僅有當地人口中的,紙質的,甚至還得到了兩位外國友人的日記,分別是《魏特林日記》和《貝拉日記》,後來她又聯繫上了貝拉的孫女,得到了一份珍貴資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曾經繁華的六朝古都,在日軍的槍炮下,漸漸變成了一座死城,變成了一個人間的地獄。甚至有兩位軍官進行所謂「殺人競賽」,那一周,仿佛所有人都魔怔了。手上沾染的血讓他們忘了自己是魔鬼的事實,血光,伴著月色在南京城裡緩緩升起……

這是個觸目驚心的歷史,張純如本人作為一名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第一時間自然是不能接受,她看著記錄片裡的那些圖片,心生悲愴。多少個夢醒之時,腦海裡回想的都是那些無辜的人們。

她不僅採訪了被害者,甚至還找到了一些作為加害者的日本老兵,問他們為什麼要做那些喪盡天良的事情。那些日本士兵有的也懷著懺悔之心,當時是被大環境捲入的。但更多的人放出了自己心中的魔鬼,折磨著這些無辜的同胞們。

張純如帶著這些一手資料和已經寫過半的著作回到美國,可是她的精神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痛苦,她常常一遍一遍問著自己:「人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她的精神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她食欲不振,體重驟降,頭髮更是一把一把的掉,她覺得有必要讓自己休息下來。

碰巧的是,這時來了一件「衝喜」的事,她懷孕了,在懷孕初期,她將這本書公開出版,取名為《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故事一經出版,引起了全球的轟動,很多人對這段歷史並不知情,經過張純如筆下的描述,人們大多認識到法西斯主義的恐怖與反人類,而一些少部分所謂「左派勢力」卻紛紛來信指責張純如作假,做欺騙。張純如不想理會這些和殺人犯一樣的人,她現在只想著自己的兒子能夠健康出生。

自我救贖

2002年,幼子出生了,取名為克里斯多福,但是由於懷孕期間壓力過大,克里斯多福並沒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長大,而是患有自閉症。這讓張純如陷入了極大的打擊,她開始恨自己。

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痛苦回憶,來自外界的批評質疑,和家庭方面的三重壓力下,張純如的精神狀態漸漸出了問題,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醫院診斷她是抑鬱症重度患者,需要依靠藥物來維持每天的正常生活。不僅如此張純如還開始排斥外界,就連父母前來照顧她,也被她拒之門外,精神幾度崩潰。

2004年,在給家人留下最後的一封信之後,張純如神秘失蹤,後來在一輛車上飲彈自盡。在死前,她的精神態已經相當不好,在死前總覺得自己被人跟蹤了,她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是我們一般人難以估量的。

張純如的死,美國的媒體爭相報導,這位為了大義獻身的勇士,他們將她稱為「中國的聖女貞德」。她是人權鬥士,是敢於為了揭開真相而付出一切的偉大之人。一顆文學之星落下了,可她卻在為千萬顆文學之星指路。斯人已逝,只希望一切能夠安好。

結語

戰爭總是殘酷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的革命烈士用血肉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為了不重蹈百年前的覆轍,今天的國家,才更需要我們出力建設!而張純如對於作家精神,操守的堅持,還原了這幅戰爭的悲慘長圖。

融入一抔黃土的鬥士,終究還要將那鮮血作為養料,供養我們世世代代作為炎黃子孫的後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的精神承受不了這歷史承載的太多。「人間地獄中的魔鬼?為什麼?」這仿佛都是當時張純如腦中的一個個碎片,在她的心中,長出了一朵朵帶刺的花,她的心痛,我們的心也被牽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過去未去,而未來以至,我們與當時的同胞悲戚與共,我們對於張純如這樣的鬥士予以懷念,我們更要以史為鑑,更好的生活下去,我們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我們越幸福,就能給他們在九泉之下多一份慰藉

相關焦點

  • 逝世16年,《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經歷了什麼而自殺?
    在12月1日日本攻佔江陰之後正式進攻南京,南京保衛戰開始,次日,江陰海戰中,海軍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全部殉國,日軍佔領水上要塞,於是,十天之後,抱著死守態度的唐生智下令撤退,標誌著日本佔領南京。從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一個多月的大屠殺,現在南京就有大屠殺紀念館。
  • 23年前,張純如把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告知全世界,最後為何自殺?
    1937年的那場大屠殺,讓南京城的三十萬人都成白骨,日本人罪孽之深重,不可磨滅,也不能被原諒。然而,作為一個在二戰之中戰敗的國家,他們竟然能顛倒是非黑白,徹底改寫歷史,讓這段悲憤的歷史被隱藏。好在,公道自在人心,23年前,一個叫張純如的作家把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以書面形式告知全世界,最後卻自殺身亡,這是為何?
  • 南京江東門紀念館追思張純如
    11月9日是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忌日,當天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館內的張純如雕像前舉行「勇敢的天使」花語祭奠活動,用鮮花緬懷這位無法忘卻歷史的作家。  活動現場,代表張純如英文名Iris的鳶尾花和寄託哀思的白菊圍繞在雕像四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帶領全館工作人員在雕像前默哀,並獻上菊花。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張純如出身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母是美國大學的教授。在如此優越的家庭條件下,張純如的求學之路也是非常順利,她也在學校結識了自己的丈夫。畢業之後,張純如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如果按照這個軌跡走下去,張純如將會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平靜地走完自己的一生。而當時張純如也是這麼打算的,直到參觀了那次改變了她一生的展覽。
  • 張純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醜惡面紗,每個人都不該忘記的喚醒者
    童年時期的張純如便深深記得,圍繞南京的長江曾因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堵塞得水洩不通,長江的水也成為紅色,鮮血的紅色。 1994年12月。 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見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展覽,儘管她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卻依然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
  • 她為30萬冤魂奔走,讓世界記住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卻逼她自殺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女性,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將南京最痛苦的記憶記錄了下來,而她自己卻停留在了36歲。這位女性就是張純如,是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她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先是攻讀計算機,因為熱愛寫作,後來轉系進入新聞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記者工作,從此開始了專業寫作的道路,她出版的《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一書,廣受社會好評,還獲得過美國多家基金會的贊助。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這座紀念館是以張純如的名字命名的,而她就是張純如 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也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二十年前,張純如出版了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殺》,一經發表,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世界。
  • 幼子患病歸咎自身,母親探視拒之門外,張純如自殺前,已重度抑鬱
    南京大屠殺,在黎明到來之前張純如雖然身在美國,但她從沒忘記自己是從哪來。她一邊為各種時報撰寫稿件,同時也一直想讓世人了解中國那段苦難的歷史。為此,她回到中國,輾轉上海、北京、杭州進行深入調查,了解歷史,為《南京大屠殺》一書準備資料。這期間,她先出版了《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一書。
  • 張純如母親深情憶女兒:相信一個人的力量!
    我們像她這麼大時,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張盈盈說,他們通常會在晚餐桌上,向女兒講述自己父母的故事,還告訴她在抗日戰爭期間,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所遭受的苦難,還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給她聽。「張純如聽到我們講了南京大屠殺歷史後,小小年紀就在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查找資料,卻找不到一絲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信息,但是納粹殺害猶太人的歷史在西方家喻戶曉。她問『為什麼?』」張盈盈說,女兒純如後來發現,紐約時報記者早就在報紙頭條發表過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報導。「當時有芝加哥,還有路透社的多家報紙都有刊登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章,但是60年後西方國家完全忘記了。
  • 為了替南京30萬冤魂伸冤,她飽受日本右翼威脅,36歲精神崩潰自殺
    張純如出身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母是美國大學的教授。在如此優越的家庭條件下,張純如的求學之路也是非常順利,她也在學校結識了自己的丈夫。畢業之後,張純如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如果按照這個軌跡走下去,張純如將會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平靜地走完自己的一生。而當時張純如也是這麼打算的,直到參觀了那次改變了她一生的展覽。
  • 羅伯特·威爾遜紀念碑落成:親歷南京大屠殺 救助無數中國人
    再有一個月就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曾經親歷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無數中國人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   當天的落成典禮在美國亞凱迪亞市衛理公會教堂舉行,威爾遜醫生的家人、《南京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的父母,以及中美官員和各界代表共300餘人出席。主辦方表示,該活動除了紀念威爾遜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義舉,也希望藉此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
  • 向西方揭露日軍暴行的第一人,為南京30萬冤魂奔走多年後舉槍自殺
    張純如和"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祖籍江蘇淮安,她的祖父是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從小,在她跟父母談話的時候,父親就會提到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中,曾經發生了什麼,以及祖父是如何艱險的,從那座人間煉獄中逃離出來。  這些童年記憶,給她種下了一顆關於南京的種子,那麼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這顆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僅僅只是照片,就讓她感到無比的憤怒,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觸目驚心呢?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鼓樓區委宣傳部協辦,龍虎網承辦。
  • 倖存者親眼目睹南京大屠殺 常夢到刺刀向她捅來
    在這位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看來,那段無數次講起的往事,已不再是痛苦、害怕或者怨恨,現在的她,寧願做一個歷史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躲過了大屠殺,卻沒跑過時間。」李慧如說,她是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位還活著的,她不希望這段歷史被湮沒。
  • 美國紀錄片《南京》:要大聲講出人類的災難
    你知道,在美國,你可以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卻不知道南京悲劇的人。」  即使是張純如自己,也曾經是「受過良好教育卻不知道南京悲劇」的人。張純如的外祖父張鐵君曾擔任南京國民政府的教員,教授三民主義。日軍轟炸南京時,他和家人為躲避轟炸,曾躲進用木板和沙袋掩護的溝裡。到了10月,他認為留在南京對即將臨盆的妻子不安全,兩人回到妻子在宜興附近的娘家。11月,張鐵君去宜興看望妻子和家人。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媽媽和姐姐被日軍輪姦後刺死
    (資料圖片)  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  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  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  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  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16年前,36歲的她選擇舉槍自殺結束生命,曾為30萬冤魂奔命
    就這樣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教育下,張純如從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畢業了,之後又獲得了寫作碩士學歷,開啟了跟文字打交道之路。 在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走訪調查後張純如積攢到了足夠多的素材,她開始著手寫作。 1997年7月,張純如為了保證作品的真實性再一次來到南京進行調查,搜尋當年的史料,形成最終定稿;同年年底,《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出版,引起了國內外的震動。
  •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屠殺——《南京浩劫》
    根據美籍華人張純如女士花了好幾年的功夫收集材料和訪談記錄所整理編輯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拍攝而成的電影《南京夢魘》在美國幾個大洲的試映出現場爆滿的局面。而那因為文字和圖片的直接交匯在腦海裡形成的南京大屠殺血淋淋林的畫面,那些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中飽受戰亂與人性破敗的戕害的無助的人們,在這個年代正在逐漸為人們所忘卻,當時光已經無法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因為一本書而帶來的廉價的淚水又算得了什麼。70年前的這一個月,曾經鐘山風雨起蒼茫的南京,只剩下哀鴻遍野的哭泣,還剩下什麼呢——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