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法國TGV高速電動車組 |
相關消息:五到六年建成京滬高鐵 京滬高鐵金融解決之道
法國強烈希望獲勝 政府高層親自來中國公關
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 據《北京晚報》報導,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25日下午應邀在外交學院發表題為「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主題演講時明確表態,京滬高速鐵路將不會採用磁懸浮技術方案。
僅次於三峽工程的中國第二大工程——京滬高速鐵路,到底該採用磁懸浮還是高速輪軌技術,各方面對此的爭論已有數年之久。
據報導,規劃中的京滬高鐵全長1300多公裡,如果採用輪軌技術,時速可達250到300公裡,全程約需4到5個小時,總投資約1300億元人民幣(下同);如果採用磁懸浮技術,時速能達450到500公裡,從北京到上海不用3個小時,耗資將高達4000億元。徐匡迪表示,雖然上海的磁懸浮列車運行情況很好,但京滬鐵路長達1300多公裡,還要跨越很多河流,採用磁懸浮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此外,磁懸浮的方案在技術上雖很先進,但是投資很大,而且對工程的質量要求很高,目前同樣長度的磁懸浮鐵路在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商業化例子。
據悉,京滬高鐵方案吸引了法、德、日三國廠家,三家各有所長,經過激烈競爭,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最終成為最大贏家,獲得1000億元大單。
徐匡迪還透露,雖然京滬高速鐵路不會採用磁懸浮,但上海到杭州170多公裡的高速鐵路準備採用這種技術,建成後,從上海浦東機場到杭州只需時26分鐘。談到日本磁懸浮技術與德國技術之間的差異,徐匡迪說,日本用的是超導材料,成本很高,而德國採用計算機輪流送電的技術,成本較低,所以上海的磁懸浮選擇了德國技術。
京滬高鐵論證10年
京滬高速鐵路從項目論證至今,已有10年歷史。
早在1994年,當時的國家計委、科技部、經貿委、鐵道部等4部委聯合提出了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的初步方案,希望儘早修建京滬高速鐵路。
1997年3月,鐵道部向國家計委正式上報了《新建北京至上海高速鐵路項目建議書》。
1998年,朱鎔基總理提出是否可以採用磁懸浮技術,之後出現了「高速輪軌派」和「磁懸浮派」之爭。
2004年1月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會議接受了與會專家提出的京滬高鐵棄用磁懸浮、採用輪軌技術的建議。
德、法、日3國為此項目展開了激烈爭奪。專家認為,最終的決定因素只有兩點:價格和技術轉讓。從中國高速鐵路長遠發展來看,後者才是最關鍵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技術轉讓方面是極其保守的。另外,日本在向中國推銷其新幹線技術時,遭遇了強大的民意阻礙。專家認為,政治考慮也是國家決策中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最不穩定的一個變量。政治因素雖不是絕對因素,但肯定不會排除。
中國鐵路計劃明年下半年第6次提速,目標是時速200公裡,日德法在此項目上競爭激烈。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京滬高鐵的「預熱」。與上千億元人民幣的京滬高速鐵路的超級大單相比,這次提速的競標顯然屬輕量級。然而,這將是日德法在準高速鐵路建設中的第一次「遭遇戰」,對今後的京滬高鐵項目歸屬有重大影響。
延伸閱讀:
德法日競標京滬高鐵
京滬高鐵高達1200億元的投資對於掌握高速鐵路技術的德、法、日三國的吸引是巨大的。三國技術各有千秋,在制動系統、動力系統、車廂技術、自動控制系統四個技術核心方面幾乎不相上下。法國TGV技術、德國ICE技術和日本新幹線時速都可以達到300公裡,符合中國的要求,法國的控制技術比較先進,德國的傳動部分比較先進,日本的運營經驗和管理則比較成熟,而且新幹線採用動力分散式也不會造成動力浪費,代表高速鐵路的發展趨勢。最終的決定因素只有兩點:價格和技術轉讓…[全文]
兩院院士:京滬鐵路如果採用磁懸浮將很難賺錢
沈志雲院士參與過京滬鐵路多次方案設計和論證。沈志雲介紹,高速鐵路建設費用每公裡不過9000萬元,而磁懸浮每公裡的建設費用則達2億元。上海磁懸浮鐵路的長度為30公裡,票價高達150元,「這看上去更像一個觀光項目」,沈志雲說,即便降至先前承諾的60元票價,每公裡也得花2元錢。所以,如果京滬鐵路採用磁懸浮技術,很難有賺錢空間。「事實上,無論距離長短如何,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條磁懸浮鐵路成功實現了商業運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