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每一級和每一級中存在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而且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進行流動和循環,因為生物是需要繁衍後代,且需要繁衍,繁衍需要食物,但是要繁衍就要生存就要吞吃,導致了別的生物出現數量減少,而這種生物反之沒有了食物如何去繁衍呢?
但是根據生物圈的規律,一定會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簡單的來講,如果獵物的數量夠多,就是會導致捕食者的數量增多,因此食物多了,繁衍的生物就多了起來。捕食者多了導致被捕的獵物多了,造成種群的數量減少,捕食者的繁育也會減少,達到了生態的相對平衡。再比如舉個例子:在生物課中,老師或許告訴我們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就根據這一簡單的循環,可以看出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係。
那麼生物之間的循環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最原始的生態環境—鯨落。鯨魚是在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了,當它死了以後會滋養一大片生物,之後從微生物開始,一級一級的向上吃,最終又吃回到鯨魚的肚子裡。這就是個循環,到現在看來,地球已經循環了這麼久。
食物鏈中有個特別重要的特性叫做能量的單向傳遞特性,並且在循環一級和一級之間能量在逐級遞減,我們簡單地把每級中具有的能量,在食物鏈越末端的生物,流入該生物的能量越少,維持生物穩定存活的數量就會減少。並且這個數量會在一定條件下按照負反饋的調節下保持在容納量周圍進行波動,各級生物的能量大概會呈現出一種金字塔的形狀。
那麼食物鏈中最初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太陽-它基本提供了我們和自然界的一切能量,剩下的能量就是靠地球自己的循環。正因為太陽的存在,食物鏈就會始終存在。整個地球最大多數的能量都是依靠太陽,而碳基基本作為一種能量的載體,在大自然中進行循環。
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能不能被耗盡,這取決於底層中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和有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結合成固定的能量,然後流入下一營養級一部分能量。但是入不敷出但程度不大,各級規模減少,能量流出減少生態系統通過負反饋調節維持能量的相對穩定;但是能量的差距有點太離譜的話,可能會導致某級或者是某幾級的消費者絕滅,生產者被耗費的可能不大。如果因環境的變故導致生產者消失,則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食物鏈就會崩潰。
為什麼那麼多生物被吃還沒有被吃完?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的話,生物體是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繁殖和再生,只要淨輸入能量不是負的,各級生物的數量就不會慢慢的耗盡,但對於有些生物來講的話,確實會因為捕食而因此瀕危滅絕的可能。
磷蝦作為許多的魚類生物主要食物來源,可見其生態鏈地位非常之高。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來的浮遊生物為磷蝦提供了豐盛的營養套餐,這讓磷蝦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有了良好繁殖條件的磷蝦就會大量繁殖,在磷蝦大量聚集的地方,甚至可以達到幾萬隻每立方米。鬚鯨作為磷蝦的忠實捕食者,鬚鯨一口可以吃掉上萬隻的磷蝦,這些磷蝦給鯨魚帶來了非常豐盛的營養。
同時很多的捕食者也熱衷於捕食磷蝦,這些捕食者不會一次性將他們全部捕食,剩下的磷蝦還可以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繼續繁衍,這也是磷蝦不被捕食滅絕的原因。磷蝦不被捕食滅絕的原因還有其驚人的繁殖速度以及繁殖數量,一隻雌蝦能夠在夏季營養豐盛的時候繁殖多次且每次攜帶的蝦卵可達上百隻。正是因為其獨特的繁殖方式以及繁殖量,讓磷蝦成為了海洋當中的「水稻」,為大量的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如果磷蝦被捕食殆盡了,可見對生態鏈的影響是非常之大。
現如今的海洋生態環境正在遭受巨大的衝擊,磷蝦的產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這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海洋生物食物的缺乏,因此我們必須要時刻警惕海洋生態安全。
但是資源不見得就會被耗盡,比如某種含量很少的礦物質元素,被吸收就要等生物死亡後被微生物所分解後才能回到自然環境當中。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生物數量過多的話,就會引起流經環境的資源和能量被生物所耗盡。
總結
在自然界中,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無機環境的作用下構成了生物圈。植物也從光熱水土空氣中提取出來。在地球的生命史上,不同的環境選擇不同的結果,但是結果總是存在的。生命即機械,同時接受能源把無機物轉化而後構造自身。生命又會死亡,僅僅是有機無機循環的一部分。
食物鏈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你還需要加上太陽這樣的能量源,加上各種無機物,加上生命的腐敗,代謝以及排洩,這些都是變化的組成部分。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